施蓉蓉
摘? 要:本文通過開展詩詞合作教學,感受傳統文化的應用樂趣,并且結合主題式探究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匠人文化精神,以及信息技術的引入,逐漸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能夠確保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發展以及合作能力的進步。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合作;效果
探究式學習模式在整個課程改革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促進課堂教學創新,融入創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多樣化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影響。而且課堂合作教學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導地位,教師的教學側重點向學生傾斜。本文為進一步提升高中語文課堂合作教學效果,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
一、開展詩詞合作教學,感受傳統的樂趣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模式開展詩詞合作教學,讓學生在小組內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樂趣,在深入了解詩詞的主題內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學生的詩詞歌賦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
“沁園春·長沙”教學中,將其與歷史中有關的成吉思汗等人物結合,通過“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等詩句的欣賞,感受傳統文化的樂趣,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紅色文化意識和精神,讓學生能夠銘記歷史,發揚傳統文化特色。所以,開展詩詞合作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頻繁,而且學生立足于不同的視角對詩詞進行分析和鑒賞,帶給小組內成員以更多的詩詞學習感受,從而促進了課堂教學合作效果發展。將主人公毛澤東的深刻思想與詩詞的運用手法、描寫方式、景色的結合,彰顯出毛澤東詩詞的優秀文化色彩以及詩詞本身深刻的內涵。
因此,積極開展市場合作教學,培養學生整體的文化素養,讓學生在充分感知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進一步促進語文課堂合作教學效果的發展,同時對學生的個人文化魅力以及審美能力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開展主題式探究教學,培養學生匠人精神
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開展主題式探究教學活動,促進課堂教學合作效果的發展,而且在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以及匠人精神的基礎上,對學生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并且端正學習的認知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
“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教學中,開展工匠精神主題式探究教學,學生主動了解了工匠精神的特點,并在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和具體表現中,明確了工匠精神的特色,指導學生開展“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自主探究合作活動,同時塑造學生工匠精神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培養工匠精神,并努力實現學生個體工匠文化的發展。對培養學生高中語文核心素養,鍛煉學生的工匠精神品質具有一定效果。在工匠精神的具體含義下,促進學生在主題式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并且結合實際生活的具體表現,對工匠精神進行具體的論證,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及時有效地端正個人的學習態度。
因此,高中語文主題式探究教學活動,不僅能夠為課堂教學活躍氛圍,同時對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學生匠人精神發展具有重要效果,在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的基礎上,促進整個學生個體的集體意識發展。
三、開展信息化課堂教學,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開展信息化的課堂教學活動,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同時能夠拓展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思維,保證學生在良好的思維環境下主動的做好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工作,同時對學生自主探究語文知識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記錄家鄉的人和物”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將視頻、圖片以及家鄉的服飾以及文化節日等展示出來,記錄家鄉的人和物,選取具有特點的節日活動以及飲食文化等制作成視頻,向學生傳遞更多的家鄉的特色文化,從而體現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情況,對促進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具有良好效果。學生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參與的語文課堂合作教學中,對自己家鄉的人和物進行總結記錄,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而且借助于信息技術系統,能夠全面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習慣,并主動參與到語文合作教學中,體現高中語文合作教學的特色,奠定高中語文合作教學的優勢和發展基礎,確保高中語文合作教學與時俱進的創新。
因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開展信息化的課堂教學活動,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同時能夠拓展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思維,保證學生在良好的思維環境下主動地做好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工作,同時對學生自主探究語文知識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結束語
高中語文課堂合作教學效果的發展,需要教師通過創新課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并且結合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全面地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并且帶給學生以更加新穎獨特的教學體驗,豐富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合作教學的思路,奠定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合作教學模式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田婧.巧用小組合作,優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20(08):26.
[2]許機靈.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組織及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94-95.
[3]李熙安,王新光.高中語文教學合作學習模式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9(0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