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安縣第二中學
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班主任的工作是繁瑣的,每一件事單獨看來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為學生轉化的十字路口:處理得好,一件瑣碎的工作可能成為支撐學生成功的基石;處理不好,一件小事就可能成為下滑的斜坡,學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泥坑。所以,班主任要扮演好引導者和領路人的角色,立足班級管理現實情況,優化工作方式,在班級內營造和諧氛圍,并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逐步改善班級管理成效。
首先,要學會“心理換位”。如何將正確的觀念根植到學生的心里,靠的不是壓力,不是一味的說教,而是要靠心悅誠服的熏陶,靠教師自身的人格力量,即要有寬容,要有理解、尊重和關懷……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我們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所以,教師面對學生時要避免一上來就評價或講道理的習慣,要用自己的心去靠近去觸摸學生的心,設身處境地去感受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所思、所看、所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和他們心靈相融。其次,要懂得尊重,學會寬容。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尊心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玫瑰花上顫動的欲墜的露珠。”因此,教育學生要做到尊重學生,不能用“真笨”“朽木不可雕也”等這樣的話。如果這樣說只能使學生失去了對老師的信任,激起學生對老師的極大反感。最后,就事論事,不翻“舊賬”。我們在表揚學生時,可以順帶提起過去的優點,以激勵其更大的上進心。當批評學生時,不要把過去的過失掛在嘴邊,來一個新賬舊賬一起算。否則,溝通的大門還沒有打開就已經關閉了,由此學生就會認為,你是故意找他的茬來整他,一種反抗的情緒油然而生,這樣不但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還會結下怨恨的種子。
每個班級中,都多少會有那么幾個學生害羞靦腆、性格內向。課堂上,他們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不愿意把自己思考的成果大聲說出來,與老師、同學分享,即使被點名發言也顯得過于緊張,不自信,不敢開口回答。害羞內向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不自信,所以,班主任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首先,要理解學生的感受。害羞內向的學生通常比較敏感,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容易受傷。所以,教師要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溫暖,要創造一個愛的大環境,讓全班同學都去關愛、支持和鼓勵害羞內向的學生。其次,要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害羞內向的學生由于不善言談,所以給人一種不易接近的感覺,這也使得他們缺乏社交能力。因此,教師應當特別關注他們這方面的需要,鼓勵他們參加學校、班級以及小組的各種活動,讓他們學習如何與別人交往。但教師應注意避免讓他們參加一些優勝劣汰的高度競爭的活動,因為這樣很容易讓他們因為嚴重的挫敗感而更加羞怯內向。
傾聽就是主動地聽,認真地聽,耐心地、不急不躁地聽,用在教育上,它是一種教育方式和教育行為。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說”與“聽”是同等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聽”有時比“說”還要重要。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而心與心的對話又是從真誠的傾聽開始的。所以,當學生犯了錯向你解釋情況或向你表達某些想法時,就要認真傾聽。不要學生剛一啟齒,還沒等學生把話說到正題上,就予以否定:“你這是為自己開脫!”或“你這樣做不行!”等,然后十分武斷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做的結果,表面看好像達到了目的,事實上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同,無法達到心靈的溝通。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類本性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贊美。班主任及時而適度的激勵常常能讓學生從心理上得到一種滿足感,情緒上顯出興奮感,行為上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這是學生思想轉化、前進的催化劑。如果總是板著臉來批評和指責,那只會造成他們的逆反心理,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變本加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