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磐安初級中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向標,它肩負著為國家興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使命。德育關乎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紀律素養的培養和塑造。然而,當今時代,社會浮躁氣息濃厚,功利主義傾向嚴重,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的現象時有發生,學術造假、假冒偽劣、一扶就訛等事件頻現大眾視野,青少年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信息,容易迷失自我,被不健全的“三觀”所腐蝕,這對當前的德育工作帶來了嚴重的挑戰。一所學校能否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關鍵在教師。而語文教學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如何做好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談幾點自己的拙見。
1.能有效抵御西方勢力的惡性滲透。當今世界具有開放性、合作性、融合性,國家的發展需要對外開放,我國對外開放四十多年間,實現了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升。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資本主義腐朽東西乘虛而入,這勢必對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帶來巨大的沖擊,給當下初高中階段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所以,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具有戰略價值,可有效抵御西方惡性勢力的顛覆帶來的負面風險,真正將中學生培育成經得起考驗和歷練的青少年。
2.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需遵循的價值提出了基本要求,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和精神追求,即是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寄托了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青少年正處于德智體美塑造的關鍵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在成長的過程中,結合學習和生活實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作為內心標桿予以遵循,從而見賢思齊,更加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錘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
3.能滿足新時代的現實需求。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期和決勝階段,全面建成小康關鍵在于“全”,它囊括了經濟、科教、文化、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不可偏頗。教育作為加強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需要高素質人才共同添磚加瓦,語文教學作為德育滲透的關鍵環節,可實現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增強中學生的道德自信和民族自信,從而為新時代培養更多更高層次的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儲備堅實的人才力量。
1.學有所思,在目標中滲透德育。縱觀初中語文學科,可以發現思想教育包含在每篇課文之中,德育滲透在學科教學目標之中,在一篇課文中蘊含不同的德育內容,不同的課文又可體現相同的德育內容。例如,《黃河頌》《安塞腰鼓》《最后一課》分別通過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愛國情懷的描述,體現了愛國主義和愛國思想,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可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同樣,初中語文課中也有弘揚師恩、師德的美篇《我的老師》,有體現親情故事的《秋天的懷念》《背影》。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緊抓語文教材,吃透課本篇目,提前做好教學規劃,在教學目標中逐步引導學生學習課程中的德育內容。
2.學有所用,在講授中滲透德育。語文學科有其自身特點,德育滲透絕不能生搬硬套德育知識,更不能隨意牽強附會進行純粹的理論說教,而應該認真品味,扎實解讀其中蘊含的真善美,教育和啟迪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同時,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要善于通過對課文的深刻剖析,教育學生誠實無私,求真向善,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所需,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應變能力。
3.學有所展,在言行中滲透德育。初中教育的德育滲透工作,僅僅傳授語文課程所包含的德育內容是遠不足夠的,一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相應的聽說訓練教育。例如,學習《我的老師》,可采用演講比賽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歌頌“師恩師德”的話題訓練,鼓勵學生講述自己與老師的故事,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登臺演講的自信心,又可以加深師生之間的理解和師生情誼。二是要注重自身言行。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德育工作的引領者,初中語文教師應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做好中華傳統美德的踐行者、示范者、先行者,帶頭發揮好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帶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