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奕
(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沙溪第一中學 江蘇 太倉 215421)
初中生的年齡正處于青春期,開始逐漸有了自我意識。大多數初中生都有著強烈的叛逆心理,然而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形成,行為也較為幼稚。在日常的生活中初中學生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行為所影響,導致思想上容易出現較多的波動。學習上出現的壓力甚至會使得他們出現一些極端的行為,這不僅嚴重阻礙學生正常的知識學習,而且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十分不利。因此,新課改要求初中班主任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德育方面作出一定的要求。在日常管理班級的過程中要涉及到學生德育方面的培養。為此,班主任在管理學生時要不斷的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并且還要在課堂上強化德育工作,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以從根本上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
1.1 提升德育工作質量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滲透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的技能。現如今,課堂已經不再是教師起絕對的主導地位,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充分的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必須作出一定的整改,讓德育工作成為教師教學的一部分。初中階段的學生逐漸開始自我覺醒。德育工作的開展將直接影響學生的道德品質的養成。為此,班主任應當采取適宜的德育教學方式,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1.2 深化素質教育的需要。“育人為本,德育為首,注重實效”是素質教育的追求。目前,我國倡導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學生不僅要學會基本的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心理素質上也獲得良好的發展。因此,初中教學工作應當從兩個方面進行,即在智育培養的同時加強德育方面的提升,讓學生能夠充分的獲得發展。初中德育工作要以文化知識為基礎,健全初中學生的個人品質與能力,進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由此可以看出,新課改對班主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班主任不僅要擁有扎實的學識,還要懂得初中生的心理發展,在遵循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開展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學生的身心發展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初中學生具有一定的向師性。因此,初中班主任應當對學生的品德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注重初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促使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質的飛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這也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根本所在。
2.1 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形成連貫性。一般來說,課本知識的教學對于教師來說并不是一件難事,學生也比較容易掌握基本的理論內容。然而,德育過程往往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師更多的耐心與引導,對于班主任來說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如果在對學生的德育過程出現差錯,那么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軌跡。此外,當今的社會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父母雖然會對孩子投入大量的精力,然而很多時候父母并不懂教育的正確方式,而只會一味的寵愛自己的孩子,導致大多數學生都存在任性、懶惰、自我等性格缺陷,這給德育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難題。學生在學校里養成的良好品質在家庭環境中卻被磨滅,這就難以體現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
2.2 個別班主任的德育教學不夠深入。一個現實情況是現階段一些初中班主任自身的道德修養就不高,既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也不能響應時代的要求轉化傳統的教育方式。這就直接導致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兩大問題:一是在開展德育過程中不能考慮到各個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僅僅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讓學生感到茫然無措。總的來說就是教師沒有意識到初中生普遍心理問題。二是班主任不能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往往成長環境以及教育背景都是不同的,因而要想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個性,這樣才能依照學生的特點進行教育,如性格活躍的學生適合直截了當的指出其優缺點,而對于性格孤僻的學生則要采取更多的耐心,只有贏取了學生的信任,才能真正的起到教育的效果。
3.1 轉變德育教育理念。為了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品德發生質的改變,班主任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傳統的教育方式早已不適應時代變化的需求。因此,班主任要順應時代的變化,改變傳統的德育教育理念。這就要求班主任不僅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帶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論,以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進而使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3.2 優化德育教育目標。德育目標是教育工作開展的指南針,要想德育工作開展的更加順利,制定一個科學的德育目標必不可少。然而,當前的德育目標并不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因此要對德育目標進行適當的調整。首先,為了能夠創造條件對學生施加德育過程,班主任除了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之外,還要進一步強調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在心底上重視起來,并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其中,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除了一味地輸出理論知識以外,還要創造條件以檢驗學生的道德行為是否真正的形成。此外,目前初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非常薄弱,班主任要重視對學生心理素養的培養,以確保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夠迎難而上,不被困難所打到,更不會片面的考慮問題,進而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最后,當今的社會需要的人才是能夠團結合作并且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因此,班主任應當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在集體的環境中能夠找準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夠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價值,為團隊貢獻力量。
3.3 班主任自身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長,對于初中學生的影響最大。可以說,班主任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到學生的模仿。因此,班主任要想更有效的管理班級的秩序以及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就必要不斷的加強自身素質的提升,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道德榜樣。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竭盡全力表現出對工作的熱情以及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而快速高校的完成工作任務。同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班主任應當懷有終身學習的思想,跟隨時代的變化不斷的改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的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才能深入的了解到教育的意義。班主任擁有的豐富學識會在學生心中建立威信。此外,班主任還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從容不迫的處理學生之間存在的棘手問題。在教育過程中要遵循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運用適當的教育方式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充分發揮出主觀能動性,促使德育目標的完成。
良好的班級氛圍是師生之間互動的必要條件,班主任在構建班集體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班級氛圍的打造。讓學生能夠在一個積極活躍的氛圍中學習,學生不再害怕與教師交流。遇到問題師生之間可以有效的進行溝通,這對于班主任開展德育十分有利。為此,班主任可以組織各種班級活動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例如,定期組織學生前往敬老院看望年邁的老人家,讓學生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以及幫助他人所帶來的幸福感。活動結束后可以及時的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增進彼此的感情,這樣的活動更有利于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
3.4 爭取家長的配合支持。初中學生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學校接受教師的指導和監督,因而學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班主任應當注意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即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互動教育,確保學生在離開校園之后依然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時,在與家庭交流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加深對孩子的了解。對于孩子形成的不良習慣,班主任可以結合家長的意見共同的規劃出解決方案,以從全方位推動學生德育素養的提高。班主任要想了解本班學生的情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進行家訪,積極的鼓勵學生家長一起參與到學生的教育工作中來。初中班主任應當定期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使其也能意識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并配合班主任進行教育,發揮出積極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充分的發揮出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讓學生不僅是在學校接受教育,在家庭中同樣受到良好的教育。學校與家庭的配合可以使德育工作變得更加的有效。
綜上所述,初中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轉變德育教育理念、優化德育教育目標、積極與家長配合,支持創新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適合學生全面發展德育教育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