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春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南門小學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1.1 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將學生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的唯一標準,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樣的教學理念不符合新時代學生發展的需求,新課程改革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利用“微課”教學,有效的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錄制短視頻時,會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內容的補充,這種新型的授課模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有效的提高了英語教學質量。
1.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英語是語言性強的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受本土語言環境的影響,接受起來比較困難,而且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產生厭學心理,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了消極影響。應用“微課”教學,以視頻的形式進行內容的講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1]。
1.3 突出重點知識內容。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在課堂學習中,對老師講解的內容不能自主識別,分不清內容的主次,而且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通常是以教師為主體,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微課”教學模式解決了這一問題,與傳統的課堂不同,“微課”時間短,在內容上更能突出某一知識點,方便學生反復觀看,用課余時間彌補課堂上學習的不足,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
高效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效結合,達到雙重收益的課堂效果,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小學英語高效課堂強調的是培養學生聽力、口語及寫作的綜合能力,采用有效的方式促進小學生英語素養的全面提升。利用“微課”構建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2.1 合理利用“微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其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學生應該具備的學習能力,小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階段,更適合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從基礎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因此,教師應該合理應用“微課”構建英語高效課堂,從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預習習慣開始,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Unit2 My family”教學中,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家庭成員稱謂的單詞,能夠回答“Who’s that man/woman?”的疑問句,課前教師為學生布置自主預習任務,讓學生提前學會家庭成員稱謂的英語單詞,對課文中的內容有基本的了解,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2.2 注重提升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開設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語言的多方面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尤為重要。教師要充分發揮“微課”的優勢,為學生營造合適的語言環境,進而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筆者認為“聽”是表達的基礎,只有聽懂語義,才能知道如何回答,這也是人與人交流的必要條件。例如,在學習“Our school”時,教師在應用“微課”時,在學生背會基礎單詞的基礎上,可以以“Our school”為主題播放一些簡單的聽力資料,聽完后,讓學生適當模仿,大膽嘗試,然后進行課文的講解,讓學生能夠區分“This is…”“That is…”的用法,進行同桌間的合作對話,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3 開展小組合作模式,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小學生在性格上都是活潑好動的,太過死板的教學,限制了他們的個性發展。利用“微課”構建小學英語的高效課堂,開展小組合作模式,為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改變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合作學習,學生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及時彌補,還能有效的促進班級學生的平均水平,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中[3]。例如,學習“The story of Rain”時,這是六年級的學習內容,由于學生通過之前英語知識的積累,已經具備了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課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結合小組成員的不同意見,總結完善后的答案,并派小組代表進行課文的朗讀,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循序漸進的實現高效課堂的要求。
綜上所述,“微課”是一種融入信息手段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創新型課堂教學方式,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根據教材內容制作為可以反復觀看的短視頻資源,方便學生可以反復觀看研究,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快速復習和鞏固,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利用“微課”構建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更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利于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