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璐
摘 要:基層事業單位是履行社會職能、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一環,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提升單位運營成效,內部控制更顯其至關重要。本文著手于內部控制必要性,對基層事業單位內控執行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探討相關優化路徑,以促進內控管理更加完善。
關鍵詞:基層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優化路徑
一、基層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必要性
根據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 ( 試行) 》相關解釋,內部控制是“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鶎邮聵I單位預算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而在代理關系中,最終委托人是群眾,履職涉及百姓民生,帶有公益性質,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更多關注社會效益,應更加注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防范單位管理風險。
內部控制便是加強基層事業單位內部風險防范的重要舉措,從2017年內控體系合規性建立階段,到2018年內控體系健全階段,再到2019年內控體系信息化建設階段,加之2019年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內控建設要求隨之逐年提高。但是,基層事業單位的內控管理較財政部要求仍有差距,規范性尚待提高。
二、基層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執行存在的問題
1.“大數據”環境下,內部控制信息化管理不健全
(1)單位重要部門之間缺乏數據共享機制。各部門無法實現信息實時共享,就可能導信息傳遞準確性降低,時效性弱化,重要指令下達不到位,信息反饋滯后等問題。
(2)單位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覆蓋面不全。各業務不能及時基于相關制度更新進行系統改造升級,內部控制信息化未能真正互聯互通。
(3)會計信息化水平不到位。財務核算方法更新不及時,簡單認為運用電子記賬就實現了會計信息化,無法利用大數據環境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
2.全面預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全面預算管理推動單位統一、科學、規范的配置資源,使得財務數據更加客觀完整,更好發揮財政資金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使內部控制行之有效。
(1)全面預算管理組織體系不完善。基層事業單位對全面預算管理的重視程度偏低,不能事前開展統籌規劃和系統培訓,預算編制人員專業性不足,全員參與和配合程度不理想。
(2)預算執行效率不高。預算執行率直觀反映出資金利用的效率,而在實際中基層事業單位更加注重預算的編制。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方面,財政專項資金的到位與資金需支可能存在時間差,預算審批程序不完善;另一方面,預算執行缺少關鍵節點的相關數據分析,加之單位內部部門之間以及單位與上級單位之間信息溝通不到位,以致預算在實際執行中把控不夠嚴格,降低原有效果。
(3)預算執行動態監控不夠。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信息獲取不對等性,預算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可能造成預算資金具體使用缺乏動態監管。此外,績效評價多流于形式,也會影響預算確切執行。
3.內部控制監管及風險評價機制不成熟
內部控制要充分發揮作用,有效的監管和科學的風險評估機制尤為必要。首先,單位內部資料是由不同部門不同人員在不同時期整理而成,不可避免存在重疊、脫節、甚至矛盾的現象,致使職責不清,甚至相互推諉。其次,外部政策的更新和增加也會造成單位內部制度和流程的滯后與缺失。而通過逐項梳理、對比尋找差異開展風險評價,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單位內部制度流程進行完善。但是,目前基層事業單位對內部控制工作的監管和風險評價工作與要求尚有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監督管控工作覆蓋面不全,導致監督管控只停留在初級和表層,力度相對薄弱,影響作用發揮。
(2)風險評價機制不能在大數據環境下及時更新和改進,風險評價實用性和適用性不強,無法根據單位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風險評價和分析,不能真正實現查缺補漏和風險防范。
(3)審計監督功能缺失或有限。單位機構設計不健全,內部審計部門高度獨立性受限,外部管控頻次相對較少,外加事業單位信息公開機制不完善,審計無法全覆蓋,監督有效性降低。
三、基層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優化路徑建議
1.健全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
(1)強化硬件及軟件支撐。推進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信息在單位內部、外部的有效傳達、溝通、共享,并對信息接收、利用、處置進行及時反饋。
(2)擴大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覆蓋面。確保各業務板塊能夠及時基于相關制度進行系統改造升級,實現內部控制信息化模塊之間互聯互通。加強全員內部控制工作技術培訓,熟知操作流程,減少操作失誤。
(3)規范財務核算和管理體系。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會計信息化水平,根據不同崗位職責,建立各環節關鍵節點的信息化控制,以防止各個環節相互脫離。逐步將審計職能拓展應用到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方面,部門職能在監督管理體系下正常發揮,保證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系統安全和數據信息的完整。
2.規范預算執行,加強執行監控
(1)建立健全預算編制體系。基層事業單位在編制預算前期,應按照全員、全面、全方位原則進行統籌規劃,依據單位既定發展規劃和目標,各職能部門積極參與,做到目標層層分解再逐項匯總,使預算更加科學和全面。此外,單位還應針對預算編制職員開展規范性培訓,使得職員可以把握最新的法規和政策方向要求,并能運用先進的理論和專業技巧提升編制效率和前瞻性,為貫徹落實內部控制工作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
(2)規范預算執行,提高執行效率。預算執行是核心環節,首先應從意識和行動層面高度重視預算規范執行。預算批復下達后,應嚴格按照規定??顚S?,保證資金審批和撥付手續齊全,避免資金隨意使用、項目預算資金的擠占和挪用、套取項目資金以及超標準配置資產的情況,踐行廉潔高效、透明管理理念。對于超預算、無預算支出申請,不予受理。如特殊情況需要增加預算,也應按要求履行追加預算審批程序,經審批后方可進行預算支出。另一方面,強化預算分析,對預算執行數據在關鍵節點進行階段性分析,重點關注預算項目實現進度及趨勢,項目執行是否與績效目標相一致,執行效果能否達到預期等,推進預算執行過程得到時時反饋,并依據評估結果予以糾偏,確保預算執行剛性。
(3)增強預算績效監控。一方面,開展項目預算績效日常運行監控,定期收集、審核、分析、評估績效監控信息,對績效自評開展抽查,研究建立績效結果與預算安排和政策調整掛鉤機制,保障數據信息公開透明,第一時間發現并分析預算執行中績效目標偏離原因,及時采取糾偏措施,并健全結果反饋與督促整改機制。另一方面,建立績效問責制度,對于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導致預算績效目標落實差距較大,以及重點評價結果為差的項目,要依規進行問責,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進一步完善預算資金管理。同時,年末做好數據清查和核對,對預算績效開展全面評價,進一步查找預算執行中的漏洞,將責任落實到具體崗位,進行有效快速整改,強化預算監管,為下期預算提供更為客觀性的基本依據。
3.提升監管有效性,建立科學風險評價機制
(1)優化監督管理體系。監督管理更加全面和完整,確保內控監管業務層面完整包括預算、收支、政府采購、資產管理、建設項目和合同業務六大模塊,人員層面實現從上到下全員覆蓋,真正落實審批權、采購權、保管權、使用權的分離,明確崗位職責,落實定期輪崗制度,避免紙上談兵現象,杜絕相互推諉責任,充分發揮監督管理有效性。
(2)建立科學的風險評價機制。一方面,依托信息技術手段,促成數據有效規整,保證基礎數據完整準確,及時按照新政策、新規范、新要求對風險評估方法和機制進行更新和改進,盡早對風險進行識別和分析,將事后整改轉變為積極的事前預判、預警和防控。另一方面,單位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辨別不同的風險類型并予以合理劃分,結合定性定量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綜合分析風險因素控制點,在重要節點處開展工作梳理與風險分析,編制風險評估報告,為下一步工作提供更為合理的指導。
(3)完善機構設置,強化內外部監督。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單位內部控制領導和工作小組,明確內部控制各職能部門,完善集體決策和會簽制度,對“三重一大”及其他重大事項需經領導班子集體研討、專家組論證、專業技術咨詢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后做出決定。另一方面,完善機構設置,充分認識審計和紀檢的重要性,有條件的單位建議單獨設立職能部門,保證審計工作高度獨立,同時對審計工作進行相應考核,對審計人員進行有效約束,必要時借助外部監督對制度執行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核查,督促發現的問題完成及時和有效整改。
參考文獻
1.覃麗.關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編制發展趨勢的反思.會計師,2020(01).
2.倪小平,湯風琴.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發展趨勢的探討.中國注冊會計師,2018(04).
3.孫希玲.會計信息化視角下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研究.財經界,2020(06).
4.金亮.新政府會計制度下基層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問題的探討.財會學習,2020(12).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