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姍姍
摘 要:產教融合是高校教育中一條新的發展之路,是加強高校實踐能力培養的必經之路。安徽省高度重視產教融合,出臺了一系列的保障政策和實施意見。師資隊伍建設是安徽典型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的首要保障,在總結產教融合背景下安徽典型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協同兩平臺三深化”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模式。
關鍵詞: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建設
“產教融合” 就是產業與職業教育間的合作融合,是高校或職業院校為提高人才素質與企業開展的合作。師資作為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的重要保證,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也是提升產教融合辦學條件的核心因素。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師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該通過參與企業實踐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對產教融合背景下安徽本地典型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不僅能夠樹立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借鑒典范,也能發現該背景下師資隊伍建設的痛點問題。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安徽典型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取得的成效
安徽省立項建設安徽科技學院、合肥師范學院、皖西學院、合肥學院、黃山學院、滁州學院、銅陵學院、宿州學院、安徽新華學院9所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
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發展,《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于2018年2月22日印發實施。《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出在應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實施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劃;提升“雙師雙能型”教師占專業課和實習指導教師的比例;允許自主聘請兼職教師和確定兼職報酬;支持在職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等建設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的措施。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性質要求師資隊伍轉型,經過幾年的實踐,安徽省典型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取得如下的成效。
1.師資隊伍不斷壯大,結構持續完善
安徽省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近幾年不斷壯大教師隊伍,各高校教職工人數逐年增加,副高級以上職稱教師比例、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雙師型”教師比例、企業外聘教師比例不斷攀升。在產教融合大背景下,安徽省典型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及轉型上成效突出。
2.深化產學合作
安徽省典型應用型高校不斷深入產學合作,各個高校采取了不同的舉措。安徽科技學院積極與相關企業開展校企產學研合作項目;合肥師范學院與中體產業、安徽新華發行集團、聯寶電子等共建產學研合作育人基地;安徽新華學院成立“民營中小微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產學合作機構等。
3.將產教融合納入職稱晉升條件
安徽省現行的職稱評審條件中,講師資格條件中將參加生產服務一線實踐以及參加產學研合作研究項目等能體現教師產教融合的因素作為教學科研工作基本要求之一。將企業委托研發類課題,依據經費不同,納入職稱評審科研項目的不同分類。作為高級職稱評審條件的成果推廣分類的重要依據就是開展產學合作所開發產品的社會經濟效益及上交學校的項目金額。
4.聘請企業專家入校
除了聘請企業外聘教師擔任兼職任課教師外,不少院校聘請企業專家入校指導學生的創業與就業、畢業論文等環節。如安徽科技學院特聘創業型企業家擔任大學生創業導師,安徽新華學院聘請企業高管擔任二級學院的產學研副院長,多個院校聘請企業高層擔任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等。
5.積極培育“雙師型”教師
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積極引導教師向“雙師型”教師發展,調研的9所高校中“雙師型”教師已達到30%左右。安徽新華學院僅2018年就有120余名教師被認定為“雙師型”教師,且學校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的發展。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安徽典型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安徽省各典型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的調研,各高校初現成效,但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表現如下:
(1)產教融合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調研發現,部分高校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外聘企業比例、“雙師”型教師比例無法滿足產教融合的發展要求;部分高校師資隊伍年輕化,尤其是民辦本科高校以及成立時間不長的高校;部分高校專、兼職教師結構不合理,企業兼職教師數量不多且流動性很大,源于高校未與企業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
(2)師資隊伍服務經濟社會的意愿不強。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師的壓力較大,主要來自教學工作量、崗位考核、科研壓力、職稱晉升等方面。教師為了完成自身的教學工作、應付學校崗位考核,已然精力不足,沒有太多心力服務經濟社會,加之絕大部分高校教師沒有合適的渠道獲取服務社會經濟的橫向項目。
(3)教師實踐能力不足。調研發現70%以上的高校教師均是“從高校到高校”的高材生,沒有去過企業,也沒有接觸社會參與實踐。他們往往對企業的運營與專業的實踐知之甚少。
(4)“雙師型”教師的培訓與評價機制不夠完善。部分高校只是要求符合“雙師型”教師標準的教師自行申請,沒有建立相應的培訓及獎勵機制。從而導致符合要求的教師申請意愿不足,而不符合要求的教師缺乏明確的靠齊動力。
(5)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力度不夠。目前鮮有企業與高校達成產教融合利益共同體,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力度與深度均有待加強。高校外聘的企業兼職教師,往往因為承擔企業本職工作而時間受限,未能契合高校零散課堂教學時間的安排。另外,企業未能為高校教師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往往安排的工作較基層、淺顯。
三、“一協同兩平臺三深化”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模式構建
1.一協同
針對產教融合理解不夠透徹、職責不清、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通過開展“高校與企業協同”進一步明確在產教融合過程中高校與企業的責任與職責分工。實施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隊伍與產業專家協同育人,增強學生培養的市場導向性。高校、企業即通力合作達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高度協同。同時,高校和企業深度理解“產教融合”的內涵,明確各自的職責,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
2.兩平臺
(1)搭建產教融合服務平臺。為了完善師資隊伍產學研互動機制,搭建產教融合服務平臺。該類平臺有兩種可行模式:一種是行業協調指導模式;另一種是市場中介服務。
(2)打造共享信息平臺。通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為應用型本科高校、企業建立專門的產教融合信息平臺,在該平臺中可以進行產教融合需求信息的發布,并提供詳細信息的檢索、分行業推薦等服務。
3.三深化
(1)深化“引企入教”。一是通過政府稅收優惠減免、增加企業責任感等方式強化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專家成為產教融合師資的積極性。二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通過實施產業教師特設崗位或設立流動崗位等方式吸引企業專家、技術人員來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三是應用型本科高校面向企業招聘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為學校的兼職教師。
(2)深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引導教師參與企業社會實踐、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參與學生專業實踐指導等活動,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努力向“雙師型”師資靠齊。
(3)深化改革產教融合背景下師資評價標準。針對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為打造高校教師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師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年終測評、職稱評定、聘期考核等各項校師資評價標準中可以設立產教融合的加分項。
四、總結
產教融合背景下安徽本地典型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不僅能夠樹立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借鑒典范,也能發現該背景下師資隊伍建設的痛點問題。本論文總結了產教融合背景下安徽省典型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成效并分析了安徽省典型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師資隊伍建設所存在的不足。
參考文獻
1.姜微,蔣巍,侯菡萏,劉明剛.淺談高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師資隊伍建設.中國高新區,2018(06).
2.盧兆敏.安徽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安徽大學,2016.
3.王支寶.在糧食行業職業院校財經類專業教學中融入“糧食元素”的創新與實踐.職業,2018(22).
4.林建胡,李文芳.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21).
5.葛錦濤.基于國產高分數據地下水富集性的評價預測研究.吉林大學,2018.
(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