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英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古城鎮東河小學,甘肅武威 733011)
由于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數學知識存在一定的抽象性,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出現厭學的心理。如果教師直接開展教學,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課堂導入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教學手段,有助于教師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小學數學課堂導入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
教師在正式上課前,可以先對整節課的教學知識做一個總體的闡述,讓學生了解自己這節課所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從而讓學生可以明確自己學習的重點,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較弱,對知識點的記憶不會特別深刻。小學課程通常是四十分鐘一節課,課間十分鐘的休息時間,而且小學的課程繁多,不僅有語文、數學和英語這三門主課,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課程,如科學課、思想品德課、體育課等。在多元化的課程沖擊下,學生容易對數學這樣一門比較嚴謹、枯燥的學科產生厭學心理。小學生天性愛玩,除了課堂上的時間外,他們課下大多不會去復習教師課堂上講解的內容。這樣,如果教師在上課時不進行復習,小學生就不知道上節課程內容,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進度,聽課效率和學習效果較差。
教師在正式上課前,可以帶領學生回憶一下上節課所講的知識點,以加深學生對上節課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其更好地學習本節課的新知識。復習導入法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導入方法。教師帶領學生復習上一節課的知識點,既是對之前知識的一個有效總結,更是對接下來課程的有效切入,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以往的教學多是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課堂氛圍沉悶、枯燥,達不到較好的課堂效果。良好的課堂導入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問導入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導入方式。教師可以針對上一節課的知識進行提問。這樣不僅可以帶領學生回憶上一節課的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總結上一節課所學的知識[1]。
例如,上一節課學習了平均數,這一節課需要學習加權平均數。這時,學生在掌握平均數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加權平均數。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提問學生“大家還記得平均數的概念嗎”,或者在黑板上寫出幾個數字,讓學生算一算這些數的平均數。這時,學生就會思考如何計算幾個數的平均數,從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概念。這樣,當教師導入新課時,學生就會跟隨教師的腳步進入學習狀態,從而更好地學習新知識。
針對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教師在講解時如采用直接講解的方式,容易造成學生聽不懂的情況,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時,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間接導入知識內容,攻克教學難點,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例如,“雞兔同籠”的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可針對“雞兔同籠”問題提問學生:“如果一個籠子里面一共有三只動物,這三只動物分別是兔子和雞,而且知道籠子里面一共有八條腿,那么籠子里面分別有幾只雞和幾只兔子呢?”由于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得出籠子里有一只兔子、兩只雞。這時,教師可增加籠子里的動物數量。隨著數量的增加、難度的增大,學生無法通過“猜”的方式得出答案。這時,學生就會帶著疑惑認真聽教師講解這個難點問題。
教師在提問時,既可以利用上一節課的知識點進行總結性的提問,又可以根據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有效提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兩種方式都是很好的課堂導入方式,能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正式上課前,教師還可以采取實踐導入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實踐導入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能夠使抽象的小學數學問題變得更加簡單、具體,從而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復雜物體的三視圖”時,教師可以先拿一些實物教具放在講臺上,讓學生上臺去觀察這些物體。學生在對這些物體有了直觀的感受后,就能夠發散思維,更好地理解接下來教師要講解的內容[2]。
實踐的導入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和理解課堂上所需要學習的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課堂導入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脫離課間松散的狀態,迅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更好地學習本課知識內容。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不能本末倒置,讓課堂導入占用課堂過多的時間,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掌握這節課所需要學習的知識[3]。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時,有的教師為了引入平均數的概念,買了一個蛋糕帶到課堂上來進行平均分配。這樣不僅會占用過多的時間,還會使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蛋糕這樣一件事情上,而不是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導致達不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一定要明確課堂導入的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課堂導入是為了使小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這節課的學習中。這就要求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教師所導入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導入的內容缺乏趣味性,容易導致學生分散注意力,不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使其對本節課的學習失去興趣。這樣的課堂導入就是沒有意義的,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4]。
課堂導入要注重課堂互動的效果。比如,在進行提問導入時,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沒有得到學生的互動回答,就會導致課堂氛圍沉悶、尷尬。或者,在進行復習導入時,教師采用“一言堂”的講解方式,不注意加強和學生的互動。學生多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就會對這樣的導入方式失去興趣。因此,教師應在課堂導入時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狀態,適時調整自己的導入時間和方式,提高課堂導入的效果。只有這樣,課堂導入才有其真正存在的意義,而不是僅走個形式而已。
小學數學這門課程本來就比較枯燥,再加上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理解能力相對較為薄弱,對數學學習容易存在畏難心理。課堂導入使原本枯燥、難懂的小學數學課程變得更加有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門課程[5]。
學生在課間十分鐘往往都是自由活動,如跳皮筋、下象棋、踢毽子等。當上課鈴敲響時,學生多會繼續沉浸在課間活動的氛圍中。倘若這時,教師直接切入正式的教學內容,不利于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致使學生無法有效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
小學數學知識有一定的關聯性,而學生一旦理解不了本節課的知識,對接下來的知識學習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一個成功的導入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師應認識到課堂導入的重要性,精心設計導入方式,充分發揮課堂導入的優勢作用。
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適時進行導入,而且導入的內容和課堂的內容要有一定的銜接性,否則就會喧賓奪主,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同時,教師在正式導入時需要簡明扼要,不能太過于冗長、煩瑣。恰到好處的導入,會讓小學數學課堂變得更加高效。總之,教師要認識到課堂導入的重要性,不斷創新導入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