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旭紅 李 緯 鐘燕芬
(1.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棠東小學,廣東廣州 510000;2.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盈彩美居小學,廣東廣州 510000;3.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前進小學,廣東廣州 510000)
“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在現有的班級授課制下,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研究學生。我們研究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將現有的學習風格理論應用于班級授課制下的小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基于學習風格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本文探究了班級授課制下基于學生學習風格的小學課堂組織策略在小學教學中的價值,旨在為因材施教的實施指引方向。
迄今為止,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沒有統一的定義。本研究對學習風格的界定是“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所偏愛的方式,即學習者在研究和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色彩的方式”,并將學生的學習風格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混覺型四種類型[1]。本文研究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是指教師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組織方式。
本課題的“因材施教”是指在班級授課制下的課堂中實施差異化教學,即從研究學生入手,憑借選擇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運用動態的教學策略,使每位學生都得到最佳發展的教學。
在目前的班級授課制下,實施“因材施教”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學校和教師都在追求一種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所有學生實現統一學習目標的方法。而基于學生學習風格的小學課堂教學組織策略,有助于我們在目前的班級授課制下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2]。本文總結了五種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風格任務單、非語言組織者、風格分組、角色扮演、風格評價。這五種課堂教學組織策略,均以學生的學習風格為基礎,涵蓋了課堂教學的各個教學環節,包含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教學內容。這些課堂教學組織策略能滿足全班學生不同學習風格的需求。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習目標、提高能力。同時,這一策略為教師提供了更多選擇和可能,有利于“因材施教”目標的實現。例如,運用“風格任務單”策略,教師能結合學生學習風格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單,讓不同風格的學生通過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來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運用“非語言組織者”策略,教師能利用可視化的圖形來展示知識,借助可視化的圖形,如思維導圖、魚骨圖、流程圖、維恩圖、線段圖等,幫助學生構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運用“風格分組”策略,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實際需要,通過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讓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開展學習,提高能力;運用“角色扮演”策略,教師可根據學習內容特點選取合適的主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扮演情境中的各種不同角色,在彼此互動和親身體驗的拓展性學習中增長知識、提升能力;運用“風格評價”策略,教師可以靈活地實現教學目標,通過風格評價策略將有感情朗讀的要求融入評價語中,用評價語來展開朗讀技巧的滲透,讓每位學生在自己原有的朗讀基礎上有所提升。
由此可見,教師在班級授課下使用基于學生學習風格的小學課堂教學組織策略,能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從而有效地突破“因材施教”的難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所采用的教學組織方法比較單一,難以滿足全體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如果根據全體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去設計課堂教學中若干個教學環節或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滿足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學習需求,就能使單一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多元化。由此可見,基于學生學習風格的小學課堂教學組織策略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3]。
例如,在“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這節課的探究環節中,教師以往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是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后匯報,全體學生都是用同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是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使用“風格任務單”這一課堂教學組織策略來組織教學,給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同一個問題。學生的任務單都是要解決租船問題,但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任務有所不同。視覺型的任務單上設計了“先畫一畫、圈一圈”的任務,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用視覺獲取信息;聽覺型的任務單上設計了“想一想如何解決,將想法與組員說一說”的任務,讓學生討論并用口頭語言將想法表達出來;動覺型的任務單上設計了“用小棒擺一擺”的任務,因為學生喜歡動手的活動,通過動作和觸摸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混覺型的學生因為混合了多種風格,所以讓他們從任務單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分析問題。
使用了“風格任務單”之后,我們發現,視覺型的小組能夠用各種不同的圖將題目的意思表現出來;聽覺型的小組討論熱烈,能互相交流自己對租船問題的想法;動覺型的小組有走動現象,但是他們能夠完成拼擺活動,紀律比平時好;混覺型的小組則存在任務不同的情況,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任務去完成。由此可見,使用“風格任務單”這一教學組織策略,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而且學生在這節課上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比平時要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學生只有主動參與學習,保持對學習的興趣,才能有所收獲[4]。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難,但要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較長時間保持學習興趣卻很難。在課題研究中,我們采用基于學生學習風格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持久。
以“蝙蝠和雷達”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的難點是了解“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過程”。以往常見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要么是教師口頭講解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過程,要么是出示表格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根據課文填寫探路過程,使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變得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在本研究中,我們嘗試使用“角色扮演”策略來組織教學,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形象地演繹蝙蝠探路的過程。我們根據學生學習風格和課文重難點,創設了四個角色:“障礙物”“蝙蝠”“超聲波”、報幕員,把蝙蝠探路的過程變成了一部有四個角色的微電影。每個扮演者還可以根據報幕員的報幕順序,為自己加臺詞。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本課難點的學習變成了學生親身經歷并創造性扮演的活動過程,既充滿趣味性又具有挑戰性,更好地調動了全體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主動表達自我感受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更好地保持了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興趣。
基于學習風格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最大的特點就是教師從備課到上課整個過程中,都會兼顧學生的學習風格。在設計和采用課堂教學組織策略過程中,教師會充分考慮和尊重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同時考慮“失配原則”,引導學生在自己擅長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中有所選擇、有所取舍,“讓每位學生在接觸任務時都感到有成功的機會,這樣學生就會更投入地學習,嘗試挑戰,擁有自信”。這一模式下,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學生會樂于接受新的挑戰,并保持學習信心與興趣。
學習風格理論表明,學生采用跟自己學習風格相匹配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成就[5]。基于學生學習風格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為學生提供了與自己學習風格相匹配的學習方式,滿足了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平衡自己的學習風格,不限于自己所偏好的風格,如此才能適應多變的社會。因此,基于學生學習風格的小學課堂教學,不僅強調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風格差異,還要求教師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其他風格。“針對學習風格中的短處,教師應采取有意識的適配策略加以彌補,這種策略一開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知識的掌握,但它的特殊功效能彌補學習者學習方式或機能上的欠缺和不足,從而最終促使學生知識的掌握和心理機能的發展。”教師在選擇課堂教學組織策略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自己不擅長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在這樣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下,學生既發揮了自己偏好的學習風格,又發展了其他的學習風格,有利于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總之,學習風格理論為教師進一步研究學生、認識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為教師選擇課堂教學組織策略提供了更多參考。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學生的學習風格特點和學習風格理論,能突破“因材施教”難題,完善小學課堂教學組織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