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英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浦東校區),福建漳州 363000]
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不能激發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內在動力,也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不利于更高層次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必須轉變陳舊的教學模式,發揮出小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知識學習中。下面以《蝙蝠和雷達》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根據本文的教材特點,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以圖片“蝙蝠”和“雷達”引入課文,讓學生回答它們分別是什么,并介紹它們的情況。之后教師由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蝙蝠是一種在夜間飛行的哺乳動物,而雷達卻是一種現代化的探測裝置。這兩種完全不一樣的事物,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聯系呢?課題中為什么會用‘和’字把這兩種事物聯系在一起呢?文中哪幾句話直接寫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系?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有趣的發現之旅,相信大家都能從文中找到答案。”
這樣運用直觀圖片、提出疑問的方式,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自發進行“勤思好學”,激發學習熱情。同時,這樣的課堂導入模式也能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指導班級學生圍繞“蝙蝠”和“雷達”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和情感分析,使其在閱讀過程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與觀念。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從課文整體入手,引導學生圍繞上述問題,邊聽音頻朗讀邊思考,使學生初步感知全文內容,厘清文章的脈絡。在學生聽完音頻朗讀后,教師先要求學生討論交流文中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再引導學生用連接關鍵句的方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從而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自主學習。
初讀感知是語文教師對小學生開展課程教育的一種方式。通過對文章內容進行初步閱讀,學生能掌握文章大體的寫作思路和結構;通過邊聽音頻朗讀邊思考的方式,學生能對課程知識進行有效的感知。同時,小學生通過找關鍵語句的方式,能基本了解課文內容,更好地體現出自身的主體地位。通過實施這樣的課堂教學,語文教師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對文章內容進行初步的感知[1]。
教學初始,筆者就設置疑問:蝙蝠和雷達是不同種類的事物,課文的題目為什么用一個“和”字把這兩種不同的事物聯系在一塊兒了呢?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樣的聯系呢?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來了解一下。這樣的問題環節,能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并把課題與文本內容聯系起來主動進行探究。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再進一步解說:“蝙蝠和雷達這兩種事物之間確實是有某些地方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是相似的,雷達的發明正是科學家從蝙蝠探路的方法中獲得的啟示。”
在精讀課文的環節,筆者緊緊扣住課文的“啟示”一詞展開教學,并使學生明白本課的重要知識點是“試驗”和“研究”這兩個部分,前面部分是揭示“蝙蝠飛行秘密”的基礎,后面部分是揭示“蝙蝠飛行秘密”的關鍵。在引導學生學習這兩個知識點時,筆者是如此分步進行的。
第一步,了解試驗內容。筆者引導學生自讀介紹蝙蝠的段落(第四、五自然段),教學時引導學生用抓住重點語句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分析三次試驗的異同,從而訓練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并在概括后,引領學生厘清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第二步,知曉飛行原理。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關聯詞語“不是……而是……”。這個句式提出更具探討性的問題: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在教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思、說、議、練,努力做到融發展語言、增長知識、提高能力于一體。同時,筆者進行適當的點撥,借助黑板上的演示圖幫助學生理解:蝙蝠夜行時,從嘴里發出的超聲波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傳到蝙蝠耳朵里,蝙蝠就會改變飛行方向。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筆者繼續啟發學生將這一原理密切聯系試驗思考:為何在后面的兩次試驗中,鈴鐺會響個不停呢?這個“聯系前后”的問題,讓學生明白了蝙蝠封住嘴巴和塞住耳朵,超聲波便無法發出或者接收,因而蝙蝠無法用超聲波探路,只能亂飛亂撞,從而使學生更深入理解蝙蝠夜行原理的內容。
第三步,緊扣兩者間聯系(蝙蝠和雷達間的聯系)。“研究”這部分內容只出具結果,并沒有體現出其過程。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啟發學生依據“反復研究”這四個字,充分發揮想象,去探索研究的全過程;同時還創造各種情境,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繪出雷達工作原理的簡單示意圖,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學生抓住了雷達與蝙蝠之間相互聯系的重點,理解了兩者間各部分的對應關系,同時還領悟到課題中“和”字原來就是“啟示”之意:人們從蝙蝠身上獲得啟示,發明創造了雷達。如此放手教學,學生自然而然會對科學實踐產生興趣。這樣循序漸進教學,步步扣緊詞眼,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還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以上步驟,學生抓住了蝙蝠與雷達之間聯系的句子,在自讀、自悟中理解了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從而更加有效地理解了課題:人們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科學研究的啟示并創造出雷達的。由此可見,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從而培養小學生掌握聯系這項能力,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這篇說理性課文,文字精練,說服力強。教師應抓住課文朗讀,進行語感訓練。“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教學中,筆者重視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采取自讀、默讀、研讀、品讀、同桌對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書,或者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朗讀,讓學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明白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2]。
在教學時,針對第三到六自然段這四個段落內容較易理解的特點,筆者主要采用以讀為主、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導學生讀課文,指導學生學習三次試驗的內容,為其理解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系打下了基礎;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關鍵點,是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秘密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良機。在教學中,筆者潛移默化地滲透了語文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引導學生在讀、議、畫的操作中理解課文的重難點。
具體而言,筆者讓學生先自讀課文,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教師的啟發下畫出“蝙蝠飛行”原理的示意圖;之后筆者讓學生在小組間研讀探討,交換學習體會;最后筆者再引導學生嘗試根據示意圖將蝙蝠飛行的原理口述出來。小組學習能突顯出班級學生的主體地位。筆者立足小組學習,鼓勵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情感理解,這樣有利于打造更優質的課堂學習平臺。同時,小學生通過交流能鍛煉自身的思維邏輯能力,領悟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系。
針對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教學,筆者繼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再放手讓學生自學。此時的學生真正地充當起“學習的小主人”,他們自主解讀文本,并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模仿教師第七自然段的板書,用相似的有關文字和線條畫出雷達工作原理的示意圖。最后,學生紛紛自告奮勇到黑板上畫出了示意圖。教學到此,學生對雷達工作原理和蝙蝠飛行原理已成竹在胸。此時,筆者繼續嘗試讓學生根據示意圖口述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系。這樣的放手教學,自然地解決了本課的知識點教學。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不但掌握了雷達工作原理和蝙蝠飛行原理,而且提高了語言分析和概括能力。立足這些示意圖的運用和思考,語文教師鼓勵小學生表達出自己總結出的雷達與蝙蝠之間的各種關聯,讓學生在復述中探索自然、科學,獲得認識與情感的雙重體驗,從而有效解決了本課程教育的重難點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的聯系。”因此,在教到課文結尾處時,筆者讓學生再讀課文,然后引導學生由“蝙蝠飛行原理發明了雷達”這一事例去品讀思考:仿生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廣泛運用的例子?通過這樣的設疑來發散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在學生所列舉的事例中,筆者循循善誘進行德育滲透:平時我們只有細心觀察生活,才會有所疑問、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課后的拓展把學生的學習從課內引向課外,提示仿生學在當今社會各個領域的一些新突破,如此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全課的首尾呼應,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從生活到知識、能力再回到生活的過程[3]。這樣的教學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課堂效率,又真正落實了素質教育。
綜上所述,基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語文教師可以圍繞文章內容提出多個方面的思考問題,指導學生通過自讀探究的方式強化對知識點的認知[4]。通過實施以上幾方面的課堂教學,語文教師不僅給小學生搭建了高質量的探究平臺,激活了他們的主體意識,還使他們在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中深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形成了主動探索自然科學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