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萍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福建莆田 351100)
綜合實踐活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切實轉變長期以來“學科本位”的課程觀,形成實踐的課程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單單勞力,單單勞心都不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須是在勞力上勞心。”[1]對于教師來說,一系列的課程培訓、教研活動已然轉變了教育觀念,但在常態實施中仍是困難重重、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其一,兼職教師居多,教學任務重,受學科本位思想的影響,多走過場,指導不力;其二,受安全因素影響,綜合實踐活動被囿于校內,特有的社會育人功能難以發揮;其三,評價機制匱乏,模式單一,對學生的成長缺少正能量的持續性指引。所以,要想讓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學校領導和教師必須形成合力,奏好“四步曲”。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規定——地方指導——校本開發與實施”的三級管理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教師要用“一杯水”藝術地創造“一桶水”的奇跡。鑒于課程性質的要求,綜合實踐活動沒有統一的教材,是“一滴水”也沒有。從教師方面而言,綜合實踐活動教師一般為語數兼職教師,教師在忙完本學科的教育任務時,往往對被稱為“副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心有余而力不足。課程資源開發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到位的核心,活動方案是資源開發的集中體現,是活動的藍本,而合理的活動方案是教師組織活動的“扶手”。教師依托方案有計劃地指導,能提高活動的實效性,避免活動出現低效甚至無效的情況。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要善于挖掘社區蘊含的課程資源和研究課題,使學生將自己成長的環境作為學習的場所,在不斷理解、關注社區的過程中成長,并促使學校與社區形成良性的互動。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立應遵循源于生活、指向性、可行性、立足學校特色和反映學校所在的社區特色的原則[2]。筆者所在學校在面向學生調查的基礎上,依托家鄉區域性的特色文化,結合地方課程資源的特點,挖掘社區歷史底蘊、環境特點、經濟發展、文化生活等內容,設計了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并組織骨干教師編寫、討論、修訂,形成了一套可行可依的校本化活動方案。每一個方案均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集考察探究、設計制作、社會服務、職業體驗于一體,多學科融合,并深入挖掘勞動教育的內容,旨在形成“以勞培德,以勞促智,以勞冶美,以勞強體”的教育合力,努力打造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例如,為了讓學生了解家鄉獨特的節日習俗,繼承傳統美德,我們編寫了適用于三年級學生的《春節習俗知多少》;為了讓學生感受家鄉以“味”見長的飲食文化,我們編寫了《風味小吃見功夫》;枇杷是家鄉的地理標志產品,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枇杷,傳承枇杷的種植技藝,我們編寫了適用于四年級的《枇杷無聲卻有味》;莆田被譽為“戲曲之鄉”,莆仙戲是宋元南戲的“活化石”,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莆田木雕素以“精微透雕”著稱,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讓下一代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編寫了適用于五年級的《莆仙戲劇“活化石”》《精雕細琢現絕活》;享有“鞋城”盛譽的莆田制鞋業歷史悠久,為了讓學生了解家鄉精湛的制鞋工藝,增強其傳承和發展傳統產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編寫了適用于六年級的《莆田好鞋走天下》。莆田是媽祖的故鄉,是媽祖文化的發源地。媽祖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此我們編寫了《媽祖文化傳四方》。方案中包含了詳細的活動背景、活動目標、時間安排、活動準備、活動內容、學生活動方法、教師指導方法、設計意圖、資源支持等。教師在依托校本方案進行指導時,還把使用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對方案進行二度開發,使方案更加翔實、有效。實踐證明,這種校本化實施的方式是有效的,其中“精雕細琢現絕活”活動成果還獲得了全國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等觀念[3]。活動課的改革實踐也證明,要充分發揮活動課的課程價值和育人功能,必須由形式上的活動課,走向實質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確立一種實踐的知識觀和課程觀。在實踐中,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聽、嘴巴說、手操作、腦思考,用自己的身體去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學生個性,密切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學校可以根據各年段開展的主題活動,結合少先隊的春秋游活動或研學旅行活動,通過家校聯合,努力給學生搭建走出校園、走進社會的實踐平臺,當然也可邀請專家進校園,指導學生親歷活動。
例如,在“精雕細琢現絕活”活動中,教師多次為學生創造實踐探究的機會,學生團結合作、群策群力,既鍛煉了克服困難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培養了細心、耐心、恒心等品質。
活動1:學校邀請雕刻專家給學生講解木雕工藝起源、發展與傳承,在學生的心里播撒了木雕藝術的種子,點燃了其探究的熱情。
活動2:教師帶領學生前往莆田工藝城參觀考察各種木雕名家之作,記錄所見、所聞、所感,領略雕刻大師們技藝的高超,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動3: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到騰輝企業實地參觀訪談,見識了鄭春輝大師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圖》,并在木雕師傅的指導下,深刻領會了木雕的雕刻技法及流程,同時感嘆“精雕細琢”實屬不易。
活動4:泥雕是木雕的基礎。學校邀泥雕大師到校教學生做泥塑,使其體驗雕刻的流程及技藝,感受與木雕相通的藝術創作程序,體驗藝術的魅力。
綜合實踐活動尤其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自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觀察、訪談、查閱資料、設計與制作、實驗、問卷調查、反思、總結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只有腳踏實地地把研究方法落到實處——“導之以方向,輔之以方法”,才能提高活動的實效性,從而使學生提升研究能力,為后續的研究奠定基礎。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社會,查詢、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尤為重要。查閱資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方法,也是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按照目標達成的要求,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怪象:在展示交流時,只是呈現一大堆的資料,以及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甚至跟主題毫無關系。小組代表匯報時不流暢,有的連字都講不清。這說明學生只是應用了簡單的信息技術能力進行復制、粘貼,卻沒有耐心研讀、甄別、選擇的能力。這種情況,如果教師不加以糾正,學生查閱整理資料的能力就無從培養。所以,在師生交流互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查閱資料的方法:①瀏覽,找到與主題相關的內容;②精讀,邊讀邊思考,了解其中內容;③記錄,把有用的信息記下來,可以“做摘錄——摘錄重要的內容”“做提要——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內容提要”“做札記——寫下自己的感想”“做綜述——整理出大概內容”。對重點處、疑難點、關鍵詞或精彩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符號進行標記;對于一些報紙、雜志、書籍,還可采取復印、剪貼的方法,但要記下文章的出處、出版時間等。最后嚴格任務要求:查閱結果不求篇幅冗長,但求主題突出、表達準確、意思明了、內容全面。這樣先“逼”著學生仔細閱讀、認真選擇自己需要的內容,而后教師再指導修正。一段時間后這就可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能力。
對于有效促進課程的實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而言,評價是重要的一環。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評價的作用和價值不在于對學生的活動結果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而在于引導學生用描述性的語言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的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表現的評定、鑒賞。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合作探究為主的活動課,這種課型性質決定了如果教師不組織好紀律,就很容易使活動陷入低效的困境。所以,課堂活動教師可實行以小組為單位的爭星評價。
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教師可設立紀律星、提問星、合作星、實踐星、交流星、創新星等。某一組的學生如果經過同學或教師的點評,在某方面的表現突出或“研究成果”顯著,可以在這個小組上加星。在交流中,學生既賞識了同學,又審閱了自己。這樣把描述性的評價與爭星活動結合,引進競爭機制,可以讓學生更嚴格地要求自己,激發其內驅力,促使課堂充實、有效。在外出實踐時,學生除爭星活動外,還可以以“活動日記”的形式進行自我反思,這是學生對自我見聞、心靈沖擊的一種沉淀與鞏固。
整個主題活動結束后,學校可結合少先隊的“雛鷹爭章”活動評選勞動章、創新章等,當學生佩戴綬帶、徽章在主席臺上接受同學的鼓勵和祝福時,他們的心中就會產生滿滿的正能量,同時也會將此傳遞給他人。
綜上所述,綜合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依托校本,腳踏實地地奏好綜合實踐活動“四步曲”,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逐步成長,在認識自我中日臻完善,實現自我、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