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國 王倩
摘要: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勞動教育重視程度有差異,總體上看,是受傳統觀念、教育行政部門缺乏科學的領導管理和社會功利主義等多重因素綜合影響,我國高校的勞動教育存在著被弱化、虛化等諸多問題。因此,堅持以立德樹人引領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創新勞動教育的實踐。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勞動教育;創新探索
勞動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它把教育融入勞動過程,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強調: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體系,以立德樹人引領新時代的高校勞動教育。因此,高校勞動教育的核心指向是始終堅持立德樹人。
高校勞動教育的現狀。
目前各個高等學校的勞動教育重視程度有差異,教育效果存在程度不一較大差異。現階段高校勞動教育的主要形式:勤工儉學、社會實踐、教育教學實習、科技活動、實驗課程、頂崗實習、藝術采風、藝術創作、藝術展演等。同時,存在的問題也較為突出:首先,不少高校沒有設置嚴格意義上的勞動課程;弱化了勞動教育及其對學生勞動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其次,沒有搭建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平臺和考核平臺,對勞動教育缺乏相應的宣傳,沒有形成良好的勞動教育發展的校園氛圍;勞動教育沒有與時俱進,傳統的勞動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已經缺乏時代性[1 ]。
總體來看,在學校層面被弱化、在二級院(系)層面被虛化、在家庭層面被淡化、在學生層面被軟化。在思想觀念方面,少數大學生不愛勞動、輕視勞動;在行為表現方面,少數大學生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我國高校的勞動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是受傳統觀念、教育行政部門缺乏科學的領導管理和社會功利主義等多重因素綜合影響[2]。
當前,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強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已成為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部分,要把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等各環節。加強高校勞動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勞動價值觀、培養辛勤勞動精神、養成誠實勞動態度,培育創造性勞動意識,在學生中積極弘揚“勞動精神”,營造“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氛圍,努力構建適應新時代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
以立德樹人引領高校勞動教育,創新勞動教育實踐。
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武裝大學生頭腦,堅持以新時代習近平勞動觀為指導,深入開展勞動價值觀教育。馬克思主義經典的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教育觀博大精深,高校對大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時,引導大學生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教育觀武裝大學生的頭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創造”;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本科班的勞模們回信中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號召在“全社會都應尊重勞動模范、弘揚勞模精神”。這些重要論述是在回應社會現實問題基礎上形成的時代強音。
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勞動、勞動者、勞動精神等內容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這些講話中凝結著獨具特色的習近平勞動觀。幫助大學生深層感悟勞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和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所發揮的重大影響,深刻體悟勞動在自身成長成才道路上所具有的重要影響。用習近平的勞動觀指導自己的學習、工作與生活,在鮮活的學校生活與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努力踐行,體會、領悟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深刻意蘊與內涵[4]。
擺正勞動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位置,突出高校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以科學理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推進多學科的滲透、多路徑的實施、多形態的結合的勞動教育。
為擺正勞動教育長期以來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邊緣地位,更好地貫徹落實以習近平新時代“勞動觀”,高校通過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在勞動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勞動中厚植愛國情懷、在勞動中加強品德修養、在勞動中增長知識見識、在勞動中培養奮斗精神、在勞動中增強綜合素質,以勞動教育夯實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是新時代我國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根本任務。
高校教育部門應將新思想融入到勞動教育的各方面工作,并盡快著手修訂校本勞動教育教材。在教學中應相應提升勞動教育在培養計劃中所占比重,加快建立一批高素質的專業化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整合教學資源,構建多樣勞動教育模式,在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必須注重所有的公共課、專業課、選修課都應該充分挖掘勞動教育資源,特別是在綜合課程訓練、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等過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勞動教育的熏陶;學校勞動教育、家庭勞動教育、社會勞動教育應該統籌、融通,相互滲透、互為補充,倡導課程學習與參與研究中心任務、教師科研項目等的實驗實訓、技術制作、文學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展演相結合;課程學習與校外實踐、共建、合作基地生產、科研任務承接等相結合。
選取當今時代不畏艱辛奮發有為的代表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勞動模范,引領學生行為。
目前在校的大學生主題意識強、思維活躍、充滿自信,他們十分關注社會對個體發展的要求,對社會主流、非主流的思潮、現象非常敏感,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將社會媒介宣傳的名人、明星的品質作為參照,試圖將其品質轉化為自己的個性品質。他們崇拜的對象是更能接近于他們心理需求和年齡、個性相仿的人物,對充滿青春活力、天賦才情俱佳的明星偶像贊不絕口,對歷經困苦成名成家的社會精英佩服之至。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各類媒體,通過校園網絡文化,加強對社會以及校園中志愿服務先進事跡和人物的正面宣傳;充分展示志愿者在服務中表現出來的奮斗、拼搏和奉獻精神,肯定其在志愿服務中的收獲,從而營造濃厚的志愿服務文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大學生參與其中,更好的體會個人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大力宣傳在改革開放年代成長起來的不畏艱辛、奮發有為的科技精英、學界泰斗、航天驕子、教育大師、醫學權威、商業巨賈、大國工匠的非凡業績與突出品質,凸顯他們成功的一般規律,以此引領學生的成長成才之路。從而將自身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明白勞動的能量,用勤奮的勞動態度參與社會實踐,充實自己,促進自我成長,體會奉獻的快樂。
尊重教育主體,勞動育人理念融入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創新路徑,激發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積極性。
高校勞動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廣大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參與勞動教育,充分利用勞動教育資源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技能,勞動教育才能取得預期效果。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以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為目的創新志愿服務體系。加強第二課堂品牌建設,以端正大學生勞動情感態度為目的創新志愿。革新志愿服務供給機制,課程學習與平時的社團自我服務勞動、公益服務勞動、志愿者活動相結合,課程學習與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定制生產等相結合,以提升大學生勞動知識技能為目的創新志愿服務體系[5]。
以學生為本,健全以學生獲得感為核心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完善志愿服務獎懲機制,強化勞動教育效果。
要將勞動教育列入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目標、畢業生素質能力要求、學分要求、課程設置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使原來隱含在各類分項中的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顯性化、具體化,便于實施過程中教與學的統籌,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對勞動教育考核評價,堅持課堂內外并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基本技能培養與專業技能提升為一體的多元化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既包括對勞動教育理論課的考核,也包括對勞動實踐課的考核,評價方法應該堅持多樣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的原則,不同專業實行分類評價,不同層次實行分層評價,促進勞動教育工作規范化,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6]。
以培養大學生勞動習慣為目的創新志愿服從保障機制上來講,可將志愿服務可作為第二課堂必修學分,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對志愿服務中的先進人物和事跡進行表彰,將這種獎勵放入個人檔案,成為其綜合素質的一種證明材料,可直接與畢業證、學位證掛鉤,對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進行考核和評價。
堅持以立德樹人引領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創新勞動教育的實踐。從堅持以新時代習近平勞動觀價值觀為指導,擺正勞動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位置,突出高校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以科學理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推進勞動教育;選取當今時代的代表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勞動模范,引領學生行為;以人為本,尊重教育主體,健全評價機制,完善志愿服務獎懲機制,將勞動育人理念融入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創新路徑,激發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劉獻君.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J]中國高等教育,2014
[4]劉獻君.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J]中國高等教育,2014
[5]劉麗娟.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6]馮 剛,劉文博.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與實踐研究,https://m.sohu.com/a/328984401_27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