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義賢
【摘要】對于自然保護區,不但需做好自然環境保護工作,還有必要顧及周邊社區經濟,樹立“綠色”、“生態”理念,進一步促進周邊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鑒于此,本課題在對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自然保護區相關案例,對其周邊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策略進行分析,以期提高其周邊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效益。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 周邊社區經濟 可持續發展 路徑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特別重視各大自然保護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不但涉及環境保護問題,還涉及社區人員生活經濟等多方面的問題。考慮到自然保護區與社區經濟之間的協同發展,便需要采取有效策略。鑒于此,本課題圍繞“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進行分析探討具備一定的價值意義。
1.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意義分析
對于可寸剖賣發展戰略,指的是基于自然環境和資源角度提出的以人類長遠發展為基礎的一種理論及模式;其核心為經濟健康發展建立在社會公正與生態可持續能力的基礎上;既要確保人類個體能夠獲得充分發展,又要滿足自然環境及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的條件。而對于自然保護區來說,其周邊社區經濟推行可持續發展占如洛意義深遠,具體表現為:
(1)有效統一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即對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夠促進各布局的發展,也能夠促進整體主體部門的發展。比如: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涉及的資源繁多,包括水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等;同時,包括社區居民的生活資源等。在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即能夠使上述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又能夠使社區居民的生活資源得到有效保障,進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發展。
(2)改善社區居民生活水平。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實行經濟可韋擷發展戰略方針,除了從自然環境保護角度考慮,還從社區居民生活水平改善角度考慮,比如在社區發展養殖業,進行清水魚、雞鴨養殖,又比如構建農家樂、休閑名宿等,能夠提升社區居民的經濟收入,進而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
2.自然保護區相關案例分析
本課題以大容山自然保護區為例,其位于廣西東南部的大容LIJ山脈,地理坐標為東經110°06′30″~110°22′03″,北緯22°46′08″~2254′26″,東西長26.50km,南北寬15.26km,總面積20817.6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4288.9公頃,緩沖區面積4045.9公頃,實驗區面積12482.8公頃。該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別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水源涵養林和季風常綠闊葉林;同時,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166科、541屬、912種,脊推動物236種,錄屬于4綱22月71科。此外,相關統計顯示:大容山自然保護區內共有居民10386戶,47979人;保護區內的核心區內沒有常住人口,保護區的緩沖區內有居民799戶,3338人,保護區的實驗區內有居民9587戶,44641人;大容山自然保護區周邊共有居民6557戶,28670人。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使大容山自然保護區周邊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同時確保周邊社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則有必要采取有效思路策略,制定并實施科學有效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方案。
3.可持續發展路徑策略分析
如前所述,對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意義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結合上述提到的自然保護區案例,為了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則需明確思路,實施有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策略。總結起來,具體策略如下:
3.1 完善周邊社區相關配套設施
為了促進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完善周邊社區相關配套設施非常關鍵,具體做法包括:(1)做好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使土地生產力得到有效改善。(2)強化農業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例如農村公路、水網、電網以及新能源等方面的建設,均需強化。(3)做好社區生態設施建設工作,使垃圾處理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使污水排放達標,使農藥用化肥合理使用。(4)對社會發展設施建設進行加強,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提升;加強中小學危樓工程改造,做好學生食堂、宿舍以及圖書館等公共場所的建設。
3.2 加強溝通協作,落實生態補償機制
加強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進一步落實生態補償機制,是促進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經濟可于之瀕發展的有效舉措。因此,有必要和當地勞動部門加強溝通協作,然后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活動;加強和本地企業的合作,針對社區富裕勞動力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教育,對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居民優先錄用,為這些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加強和農業、林業畜牧業等多個部門的溝通協作,做好動植物繁育與養殖技術培訓,為當地居民發家致富提供契機。此外,對于生效效益補償金需適當提高,例如:可以通過碳匯交易、社會資金或排污企業購買碳匯等當作生態效益補償金的主要來源,以此使社區生態效益補償金得到有效提高。
3.3 借助地區優勢,發展當地特色產業鏈
除上述策略以外,還可以借助地區優勢,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鏈。比如:對大容山地理與氣候優勢加以利用,發展大紅八角、油茶、沃柑、沙糖桔等經濟林,使當地農產品得到有效發展。比如:利用當地優勢,發展養殖業,包括清水養魚、雞鴨養殖等,使當地的養殖業得到有效發展。又比如:可以開力、農家樂,開設民宿,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使當地生態旅游業得到有效發展。總之,可以借助地區優勢,使當地特色產業鏈得到有效發展。此外,在發展過程中,需注重環境保護,促進入與自然和諧發展。
4.結語:綜上所述,為了促進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需對周邊社區相關配套設施加以完善;與此同時,加強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充分落實生態補償機制;并且,可以借助地區優勢,發展當地特色產業鏈等。相信從以上方面做好,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將能夠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傲輝,姬哲.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研究[J]. -中國商論,2018(22):134-135.
[2]梁裕育.廣西大容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現狀與對策[J].現代園藝,2018(02):174-175.
[3]賴登產.初探廣西大容山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方案[J].農技服務,2017,34(06):182-183.
[4]黎燕群。大容山自然保護區候鳥等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現狀及對策[J].鄉村科技,2018(3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