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尚平
[摘要]魯迅是我國文化的象征教學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少年閏土》,教師可根據單元的教學目標,依照文本的特點,通過聚焦場景、對比語段、借助資料和定格鏡頭等四個環節,引導學生感受閆土形象、體會“我”的心理,同時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這樣,使學生走進魯迅的世界,感受文章的藝術特點,并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搜集資料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 31-0010-02
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走近魯迅”為主題,編排了《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課文。《少年閏土》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刻畫了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干、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形象。根據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本課教學的側重點放在感受閏土這一人物形象,體會“我”的內心世界上。同時,根據選文特質,借助相關資料來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確有必要。考慮到作為小說文本,把握故事情節是感受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通道。因此,在備課思考中,筆者通過以下四大板塊來設計教學。
一、聚焦場景,感受少年閏土的形象
《少年閏土》一文總共寫到了三個場景,分別是:“閏土月下看瓜刺猹”“閏土初次與‘我相識”“閏土給‘我講新鮮事”。其中,寫得最精彩的是“月下看瓜刺猹”這個場景,寫得最詳細的是“閏土給‘我講新鮮事”。
那這三個場景對塑造少年閏土的形象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我們得先來看閏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少年。通讀文本,我們不難發現:閏土是一個機智勇敢、活潑可愛、見多識廣的農村少年形象。和“我”一樣,這樣的閏土,無論誰都想去親近他、去喜歡他。毫無疑問,我們感受到的少年閏土形象,是通過這三個場景來實現的。“月下看瓜刺猹”所對應的閏土是“機智勇敢”,“閏土與初次與‘我相識”所對應的是“天真活潑”,“閏土給‘我講新鮮事”所對應的是“見多識廣”。
從感受閏土形象的角度,這三個場景都很重要。但要論側重,筆者認為重點要放在“月下看瓜刺猹”這個場景。這不僅是因為作者在寫這篇回憶性小說的時候,文章的開篇就寫到了這個場景,而且還因為這個場景不管從用詞到故事情節的勾勒都十分精到,值得玩味。教學這個場景,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通讀第一自然段后,用圈點批注的方式,重點抓住“捏”“刺”等動詞,發揮想象感受少年閏土的身手矯健和勇敢機智。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金黃”“深藍”“碧綠”等表示顏色的詞,通過想象畫面、朗讀品悟的方式感受場景之美。如果能配以插圖,引導學生進行圖文對照,那么對學生感受閏土的形象一定大有幫助。當然,上述的教學都要在朗讀中實現,盡量避免過多的機械式講解,讓學生在深入字詞中品味閏土形象,在圖文對照中疊加感受,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如果說教好“月下看瓜刺猹”這個場景,是感受閏土形象的基礎,那么“與閏土初次與‘我相識”和“閏土給‘我講新鮮事”這兩個場景,是豐滿閏土形象的條件。在教學中,通過“月夜下看瓜刺猹”這個環節的學習,在學生初步感受了閏土形象之后,教師可以切入“閏土初次與‘我相識”的場景,圍繞閏土外貌描寫的片段,引導學生體會閏土樸質可愛的鄉下少年形象。具體操作時,可引導學生抓住“紫色”“銀項圈”等關鍵詞,理解抓住主要外貌特征來寫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閏土給‘我講新鮮事”作為本篇課文描寫最具體的場景,教學中要重點關注。首先,引導學生默讀相關片段,以概括小標題的方式,依次梳理閏土給“我”講的四件事。其次,讓學生自主選擇最感興趣的一件事,以朗讀對話的方式,充分體會閏土聰明能干的形象。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通過“只一拉”“什么都有”等讀出雪地捕鳥的喜悅感,通過“都有……也有……也有”等讀出海邊拾貝的自豪感,通過“啦啦的響了”“輕輕地走去”等讀出月夜刺猹的興奮感,通過“就有……都有”等讀出看跳魚兒的滿足感。
二、對比語段,走近“我”的內心世界
走近內心世界,是全面建構和理解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本篇課文除了從正面描寫少年閏土之外,還側面通過“我”的內心世界來塑造閏土的形象。而“我”真正的內心世界其實隱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有待我們去挖掘。
少年閏土是活潑可愛、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那“我”呢?教學中,在感受了閏土的形象之后,教師自然地拋出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教學推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默讀全文,畫出描寫“我”的句子,進而指向具體的對比語段。通過“富家少爺”和“長工兒子”的語段對比,了解“我”的生活環境;通過“閏土見多識廣”和“‘我一無所知”的語段對比,了解“我”的內心世界。
教學中,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好課后練習第三題,通過相關語段對比,引導學生感知閏土見多識廣的人物形象,走近“我”的內心世界。細讀不難發現,練習所示的三個語段寫的就是“我”的內心感受。首先可以讓學生整體默讀思考,說說從帶點的詞中自己發現了什么;其次,指向“閏土講新鮮事”語段,比照讀出閏土的見多識廣和“我”的孤陋寡聞,讀出閏土的自豪喜悅和“我”的無奈失落;最后,順勢引出身在“高墻上四角的天空”的“我”內心在想些什么。可以讓學生同桌展開討論,也可以讓學生試著批注,進一步理解“我”雖身處富家大院卻心向自由天堂的真實想法。
當然,語段對比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我”的內心世界這個層面,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凸顯閏土的形象。因此,在教學時要不斷地回扣人物形象,使得閏土活潑可愛、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時,這也為后續拓展資料中“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比埋下伏筆,為初步了解魯迅的文學成就做好預設。
三、借助資料,突破主要內容的理解
根據統編教材的編排特點和教學原則,教學中還要有效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和貫穿人文主題。本單元的閱讀要素為“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少年閏土》一文所創作的年代與現在時間跨度長,文中所出現的風俗習慣、語言風格、生活場景和創作背景等都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這樣,加大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因此,借助資料,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難點在哪,容易造成學生困惑的地方有哪些。細讀文本,筆者發現,容易造成學生課文理解的難點有以下幾個方面。風俗習慣上,如“祭祀值年”等;語言風格上,如“項帶”“日里”“希奇”等;生活場景上,如“捕鳥”“管瓜”“刺猹”“看跳魚兒”等;時代背景上,如“高墻上四角的天空”等。以上這些難點的突破,教師要引導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學生查閱到怎樣的資料,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并引導他們對資料進行選擇。
基于上述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課前預學單的方式讓學生預學,圈面不理解的地方;對不理解的地方,可先行查閱資料解決。作為本單元的開篇文章,教師也可以定向讓學生查閱魯迅的生平、《故鄉》的創作背景等。值得注意的是,查閱資料作為一項語文能力,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掌握方法,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時,對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也不能僅僅停留在主要內容的梳理上,還要指向感知人物形象和把握故事情節等方面。
那借助什么資料來突破主要內容的理解呢?顯然,從學生學習本篇課文的實際出發,“走近‘我的內心世界”和“感知閏土人物形象”是兩大難點。因此,《故鄉》的創作背景和《故鄉》中“我”與閏土成年后的再見面片段,就成了必要的拓展資料。教學時,首先,在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我”內心世界的失落和無奈之后,教師可及時出示《故鄉》節選,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然后,找出節選中成年閏土與少年閏土的不同,寫下自己的感受;最后,回扣少年閏土的形象,進一步體會“我”的心內世界。
在完成上述教學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討論產生這樣變化的原因,并借助《故鄉》的創作背景資料,理解魯迅如此表達,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揭露舊社會的黑暗,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世界的期待。這樣,在初步了解《故鄉》的創作背景后,學生對魯迅的寫作風格、文學成就的理解就變得水到渠成,對少年閏土形象的感知也會更加豐滿。
四、定格鏡頭,掌握以事寫人的方法
本單元的寫作要素為“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前面三個板塊,教師通過對故事情節的把握,利用聚焦場面、語段對比、借助資料等手段,讓閏土的形象逐漸清晰和豐滿起來。如何在此基礎上,嘗試進行小練筆,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通常來講,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不外乎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很多時候我們更關注描寫手法是否精妙,很少關注事件選擇和故事情節。《少年閏土》作為小說文本,故事情節的設置和發展有其典型的示范意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指導學生進行以事寫人的方法訓練。
那該選取課文中的哪一個情節來作為學生練筆的范本呢?顯然,“月下看瓜刺猹”的情節生動鮮活,是學生仿寫的絕好支架。教學中,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第一自然段是如何把閏土的機智勇敢寫出來的;接著,提示學生可以抓住關鍵動作來寫活人物形象;然后,引導學生定格一個最想寫的鏡頭,確定選題;最后,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并進行現場展示和評價。
值得注意的是,在評價環節,教師要始終圍繞是否定格了好的鏡頭、是否用上了關鍵動作來寫故事情節、是否寫活了人物形象來評價學生習作。在展示環節,教師可采取個人朗讀展示、伙伴協作展示等多種方式,確保小練筆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為單元習作做好鋪墊。
(責編 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