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琳
摘要:本文分別論述了韓愈在教育和文學上的思想主張和實踐活動。首先闡述了韓愈尊師重道的教育思想,分析了尊師重道思想對文學傳播的影響。然后從教育和文學的交叉視角下分析了古文運動中的教育思想和文學創作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兩者對古文運動的推動。
關鍵詞:韓愈;道;古文運動;教育思想;文學創作
一、尊師重道觀
韓愈的師道思想。韓愈師道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家之道,而這個道就是韓愈在《原道》中所提到的“仁義道德”,韓愈認為當老師的就應該要把這些“仁義道德”傳給學生,使他們成為博愛仁義之人,最終重建儒家文化,復興儒學。
韓愈的師道思想對老師的任務和要求作了一系列的敘述。韓愈認為老師的任務就是“傳道,受業,解惑”。“傳道”就是傳授儒家仁義之道,“授業”就是講授《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解惑”就是解答學生在學習儒家道義和儒家經典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且韓愈認為“傳道”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授業”和“解惑”都是為“傳道”而服務的。就算到了如今這個時代,老師的任務也不外乎這三個方面,只不過是所傳之道,所受之業和所解之惑不同罷了。在為師標準這一問題上韓愈認為只要是有“道”的人都可以當老師:“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他認為可以師者不在于年齡的大小,而在于其懂得“道”的多少,引申開來就是只要某方面懂得比自己多的人都可以當自己的老師。在韓愈看來,一個讀書人,要誠心誠意地向有專長的人學習道,并且懂得如何尊師重道,最終為封建國家統一而服務。
二、文學傳播
(一)韓愈的文學傳播論
教師在文學傳播中擔任著一個傳授和交流文學知識的角色,韓愈在《師說》中敘述和論證了教師在文學傳播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韓愈開篇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描寫古代的情況來借古諷今,然后正面提出老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起一個總體概括的作用。接下來從反面敘述不從師的危害——其惑不解,從三個方面批判了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第一個方面,以“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別的關鍵所在;第二個方面,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個方面,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最后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
除此之外,韓愈作為教師對弟子的文學創作給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他在《答劉正夫》中要求學生“師其意不師其辭”,即要學習古人的思維方法而不是光研究學習他們的文章詞句,寫文章不僅要好的言辭,還要有高的意境。“必出于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韓愈在《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中提到的這句也是對文學創作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做學問寫文章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抄襲前人,堅持原創。這一點在現在看來也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二)韓門弟子與文學創作及傳播
韓愈在作《師說》提出師道思想的同時,用實際行動來踐行自己的理論思想。盡管當時的社會現狀并不友好:“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但韓愈還是“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這種敢為人先的勇氣的確令人敬佩。
貞元十二年,韓愈開始招收弟子,李翱和張籍等人成為他的首批學生,韓愈在《與馮宿論文書》中寫道:“近李翱從仆學文,頗有所得,然其人家貧多事,未能卒其業。有張籍者,年長于翱,而亦學于仆,其文與翱相上下,一二年業之,庶幾乎至也。”
李翱是“韓門弟子”中比較杰出的一位,他二十五歲與韓愈相識以后就一直追隨韓愈,勤奮學習,和韓愈一起談論古道,寫作古文,反對佛老,復興儒學,積極倡導古文運動。在政治上李翱由于自己耿直的性格沒能做位高權重的大官,也沒法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李翱把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倡導古文運動上。韓愈的另一個杰出弟子就是張籍,通過《與韓愈書》和《重與韓退之書》兩人討論文學的行為就可以看出兩人關系非常密切。張籍在《重與韓退之書》中重點分析了教化和圣人之道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韓愈應該趁早著書立說傳播道義。
除了李翱之外,韓愈弟子中還有很多人比如皇甫湜,沈亞之等人都成為了古文運動的中堅力量,從而推動了古文運動的發展。而韓愈之所以能成為古文運動的領袖,并不是偶然的,陳寅格先生指出:“唐代古文家多為才學卓越之士,其作品如唐文粹所選者足為例證,退之一人獨名高世,遠出馀子之上者,必非偶然。”原因就在于韓愈平時招收后學,獎掖后進,韓門弟子眾多。陳寅恪先生又拿元白和韓愈作比較:“退之同輩勝流如元微之、白樂天,其著作傳播之廣,在當日尚過退之。退之官之低于元,壽之短于白,而身歿之后,繼續其文其學者不絕于世,元白之遺風雖尚流傳,不至斷絕,若與退之相較,誠不可同年而語矣。”這又進一步體現了韓愈平時提攜后生的重要性,這才使古文運動的發展得到巨大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閻琦.韓昌黎文集注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2] 尹占華.韓文奇.柳宗元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吳天明.程繼松注.孟子[M].武漢:崇文書局,2015
[5] 王珂娜.韓愈道統思想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4.
[6] 張路加.韓愈“道”“德”思想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8.
[7] 徐加勝.韓愈的道統及其宗教性詮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