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各界人士對教育的未來密切關注,本文以教學反思為切入點,從教師是反思性教學的實踐者出發,引出教師教學反思的條件以及教師教學反思的困境進行詳細探討。
關鍵詞:教學反思;教學實踐;困境
一、教師是反思性教學的實踐者。
反思性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論已經被廣泛關注許久, 簡單來說就是教學主體在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對教學過程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與總結,它追求的是教學實踐合理性與規律性的統一。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其發展觀直接影響到教師對于職業的態度和信念。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學會反思才有助于教師技能的提升以及教育理念的及時更新。
二、教師教學反思的條件
1.足夠的寬容與反思能力
對話的平等性是通往寬容的重要途經。這里所說的平等的對話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理解,第一,對話時教學主體主要的表現其形式,第二,只有對話的平等才能保證雙方主體的合理性。 反思能力對于反思教學的實踐著“教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然有一個積極的反思意識也是具備反思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師只有了解教學反思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才有可能主動的進行反思訓練,進而培養自己的反思能力,取得實踐中教學反思的成就。如果在培養反思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做到反思習慣化便會幫助教師順利的進行教學反思。即習慣性的在教學前期備課階段、教學進行中以及課后對教學計劃、質量等進行反思,檢測主體發揮情況,并進行內化取得理想的反思效果。
2.做到三足鼎立——反思、教學、科研
關于反思性教學過程,我們必須要明確一個概念,即反思并不是單方面地去回憶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情況,而是深入進去研究教學在教學主題、教學目的、教學工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即反思性教學是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性質。由于教師研究立足于實踐,所以其在本質上是一種以反思形式進行的行動研究,顯著特點是把研究與實踐的背景相互整合,做到邊實踐邊研究、實踐與研究相互促進與指導。
3.自我反思與交流指導相輔相成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教學反思不是教師個人的事,教育界其他人士例如學校管理人員、教授以及權威人士等,都應支持教師的反思,創建一個合作互助的氛圍,以民主的、開放的方式和氛圍進行不同思想、觀念、方法的研究,甚至也可以碰撞出不同見解的火花,以此來彌補個體教師思維的缺陷和偏頗行為,達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局面。
三、教師教學反思的困境
1.對反思概念理解上的偏差。
眾所周知,我們已經提倡反思性教學多時,但是眾多教師對反思性教學的理解理解仍然是片面性,或者說存在誤差,在對進行反思性教學的意義與本身的觀念的認識上還很膚淺。在現實教學實踐中很容易就能發現教師所存在的認識誤差,例如,大部分教師在提及到“反思”就會潛意識認為是否定了自身教學。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反思一方面意味著“否定”,一方面也意味著“肯定”。會什么會出現教師對于教學反思認識有偏差的現象呢?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缺乏足夠的教育理論積累以及系統的學習,只是簡單片面的了解理論知識,進而就理解為反思就是否定一切;另一方面是為了應付檢查,教師并沒有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的了解,當對于知識的了解處于應付心理,為了完成任務時,就會出現拒絕吸收新的理論的現象,當然也不排除小部分教師認為,反思的意義不大,即他們認為反思對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無意義的,只是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而已,是徒勞的工作,自然也就失去了了解教學反思的欲望。
2.缺乏形成良好反思習慣的精力
想要實現教學反思,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對于教師來說就必不可少了,比如以寫日記、教案的修改等形式,但無論哪種形式都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前提,但是當我們反觀于現實,中小學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日常工作已經很多,如果教師本身已經在長期超負荷身心疲憊的工作狀態 ,那么投入足夠多時間和精力在反思性教學上就更是難上加難。。
3.傳統教學的影響
由于教師受到傳統的以及自身長期形成的教學方式影響,在反思性教學的經歷中,所得到的經驗,在實際中并沒有充分的應用,造成反思性教學沒有得到充分地貫徹,許多教師依舊習慣性的按照固有的陳舊模式,不變通和也無創新,除此之外,也影響了許多教師對反思教學意識極度缺乏,且沒有較高的熱情在反思性教學上。
參考文獻:
[1] 黃榕.反思性課堂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J].江西師范大學,2005.
[2] 胡少明.寶雞市龍泉中學教育科研的現狀、原因與對策[J].陜西師范大學,2006.
[3] 徐學華,宋廣文.論反思性教學的條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
[4] 賀麗娟.對反思型教師角色的認識[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
作者簡介:弓倩影(1995—),女,河南許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