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桐
摘要:當今社會視聽藝術蓬勃發展,并且深深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精神生活,影響并改變著傳統的藝術格局、生產樣態和觀看方式。從目前來看,傳統戲劇絕大多遭遇困境,連中國話劇史上的瑰寶《茶館》,都逐漸被大眾所淡忘,一些經典作品的蒙塵,不禁讓人嘆息,傳統戲劇似乎無法與人們快節奏的生活相融合,如何將經典重塑,讓現代人愿意去觸摸、感受它,便成為一些先鋒藝術家所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經典戲劇;重塑;傳承
許多經典作品本身的內容和人物都極具魅力,卻無法讓現在的觀眾沉浸其中或產生共鳴。大部分的人習慣去欣賞批量生產的快餐式作品,短暫的視覺沖擊和快感,逐漸替代了精神上的領悟、思考和探索,導致難以有沉淀的下來的作品誕生。而經典除了在特定時期和語境中存在,還應該能夠跨越年代。我們都明白改編意味著冒險,舞美設計師張武卻愿意將觀眾們從固有思維中喚醒,通過改變《茶館》中60多年的經典場景,帶給觀眾一個擁有更多可能性和思想觀念的作品。
一、傳統戲劇作品的困境
戲劇藝術在中國擁有著相當長的歷史,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每一種戲劇都是文化的濃縮,語言的載體,中國有300多種劇種,如京劇,越劇,昆劇,歌仔戲等,每種戲劇都打上了當地的烙印,是中國戲曲之林的瑰寶。
然而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這些戲曲都面臨著發展的困境,有的來自社會大環境的沖擊,也有來自新興媒介和技術的阻礙。經典的生產與時代休戚相關,全球化時代社會結構的轉型也帶動知識、觀念、認知、情感結構的變化,那些傳統的戲劇作品在舊時代被奉為經典,但時至今日,文化的基礎和邏輯鏈斷裂,繼而產生命名、話語、語境、生成的困境。戲劇經典的生產和傳播受制于戲劇經典的觀念認同、生產邏輯和機制,以及語境、話語等諸多條件。
為了讓經典得以傳承,考慮如何進行再創作,讓晦澀難懂的戲劇更具有適眾性,如何讓更多年輕人對其產生興趣,怎樣將經典戲劇解構重塑,在保留其內涵精神的條件下,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并將經典傳承下去,這些就成為了戲劇藝術工作者不斷進行嘗試努力的方向。
二、經典重塑的探索
想要經典的戲劇作品煥發新的生命力,就需要我們對它本身進行解構和重塑。著名舞美設計師張武通過2018年第六屆烏鎮戲劇節的開幕大戲《茶館》,為我們講述了如何進行經典重塑。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于1956年創作的話劇,相信很多戲劇愛好者都看過北京人藝版的演出,豐富、強烈、風格化,中國文化中特別有力量的東西都在里面。這樣一部備受戲劇工作者推崇的話劇,被很多藝術家進行過再創作,在很多人眼中,它已然是話劇史上的經典。《茶館》更多讓人聯想到一種象征:中國戲劇的制高點,老北京在特定年代的活文獻。它也是北京人藝演了60年的金字招牌,深入人心。這樣的高度使得《茶館》再創作的任務與難度就提高了很多。
對于張武而言,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充滿著強大的力量去影響觀眾,呈獻給觀眾的不是一成不變僵化的戲劇,而是伴隨著心臟激烈跳動所產生的無限可能性的作品,哪怕結果沒那么完美,但也是努力營造、構建、興建、樹立、創造的結果。它所呈現出來的作品不是毫無意義的元素堆砌,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幾乎每一年張武都會與學生一起研讀《茶館》,撰寫《茶館》的劇本分析、動作分析以及人物分析,寫生建筑結構與建筑樣式,他在車流涌動的馬路一邊,努力想象著那些虛擬的人物沿著虛擬的線路穿梭于虛擬的建筑中。
長時間的文學積累和探索,拉開了這次重塑經典作品《茶館》的序幕。這個通過導演孟京輝,德國當代藝術大師卡斯托夫御用戲劇構作塞巴斯蒂安,舞美設計師張武靈感碰撞的“時間巨輪”,震撼了現場觀眾。舞臺上沒有以往的茶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19米長、16米深、11米高的巨輪,它一圈一圈,緩緩的,逆轉,順轉,冰冷的鋼架交錯重疊,發出咯吱咯吱的重創之聲。他們不斷以各種手段刷新著人們對《茶館》的認識,長衫馬褂的茶客被身著白衣黑褲的現代服裝的演員替代,還在其中加入了Rap說唱,讓人耳目一新。而幾乎每個版本的《茶館》都無法繞過高潮--“撒紙錢”。在孟京輝和張武的設計中:經歷了幾乎三個小時的密集表演之后,觀眾們看著工作人員將桌椅、茶壺、花瓶、紙張、書籍搬上巨輪,然后文章開始大段大段的獨白。伴隨著他的質問和闡釋,身后的巨輪開始緩緩轉動,同時金屬跌落,桌椅粉碎,紙張飛舞。不僅僅是這些,其中多媒體影像的運用、烘托現場氣氛的燈光,都豐富了劇情的舞臺表現。作品有爭議,有困惑,更多的人是欣喜興奮。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臺下兩個老舍先生的孫女,表示非常驚喜和喜歡,認為該劇“排出了不一樣的《茶館》,排出了很多平時看《茶館》會忽視或者想不到的部分,讓人會有新的思考。形式上也非常新穎,應該會吸引更多年輕人來關注和思考老舍先生的作品”。
經典除了在特定時期和語境中的力量之外,還應該能夠跨越年代。張武讓觀眾不再是仰望經典,而是從精神上產生共鳴。他用巨輪的意圖是“人”這種客體,在其中被碾壓。精神內核跟原著仍是高度一致,大時代車輪無情碾壓下,每一個個體如螻蟻般生存;如果說清末民國的時代,主題更多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在物質相對不再匱乏的當下,這種傾覆是向內而求的,關于個體的存在感、關于性、關于愛情、關于理想主義、關于文化和價值觀......只有帶著理解打破它,重塑它,與當下產生交互,再一次加入創作,才是藝術的魅力所在吧。
對于路遙的茅盾文學獎力作《平凡的世界》,張武也利用經典重塑,描繪出對那個年代的人的一些情感,更表達了他對陜西這一片,對那里人民的一種情感。他沒有用傳統的黃土來表現場景,而是運用一種雕塑質感的東西來表現黃土高原的感覺。他做了一個類似于巨大碾子的舞臺裝置,是360°旋轉著的,而對于旋轉舞臺,他表達出的是平凡世界的生活延續。用這種運動來表達平凡,一圈一圈的轉動,這一圈轉過去,可能表現一天、一周、一輩子甚至這代人都過去了,但轉動仍在繼續…
經典重塑是嘗試、是示范,是探尋,更是為經典劇目尋找當代意義的實驗。
三、傳統戲劇的傳承與演繹
近年來,舞臺美術在理念、形式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舞美設計領域新觀念、新技術的介入更使得舞臺美術的感染力、表現力獲得大幅提升。當代科技與經典藝術作品需要互相銜接、融合,讓科技不再是簡單的技術而擁有思想的溫度,通過外在的模型、機件、多媒體視頻等能夠向體驗者傳達出某種情感。
經典重塑就是一個不停尋找、不斷探求的過程。孟京輝和張武的《茶館》就是一次對老舍的精神拜訪,想把其中里最精彩的部分傳承下來。正如孟京輝所說,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加大它的想象,表現它的突發和你自己生發出來的一些意象。我們要讓大家看到,年輕人怎么看待歷史。我們年輕的創作者共同在一起走向一個新的空間,包括美學空間,包括個人的想象空間,包括集體的合作,集體的知識積淀的空間。因為經典如果不跟當下聯系,經典就根本不存在了。
不要排斥和畏懼經典,在它基礎上進行的創作,既要保留傳統,同時也要介入新鮮血液才得以更好的傳承。為什么現在缺少真正意義上偉大的經典,就是因為沒有人去解構它。如莎士比亞的作品之所以經典,是因為總有人用不同的方式去演繹它筆下的人物、故事。要知道從前的忠孝節義等價值觀,都是靠戲劇傳承的。當文藝的傳播途徑和方式發生改變之后,我們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善待傳統,整理和發揚傳統。但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接受與吸納,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我們國家的精神文化非常豐富,所以我們更應該去保留其中的精華,讓中國經典戲劇更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高志民.重塑經典——國家大劇院版輕歌劇《蝙蝠》的戲劇內涵[J].黃河之聲,2019(12).
[2] 陳成.中國當代戲劇節的類型與特征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8.
[3] 王朋.新形勢下傳統戲劇的保護與發展探究[J].東方藝術,2015(02).
[4] 梁爽.“重塑”經典——從《梁祝》、《日出》透視當代經典劇作改編[J].藝苑,2009(03).
[5] 饒芄子.中國戲劇的接觸、影響和融合[ J].海南大學學報,19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