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巖 李睿涵 李想
摘 要: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發生打破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影響了經濟的正常運行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商業銀行作為社會資金流動的重要機構,在這次疫情中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這次沖擊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影響了商業銀行基礎業務的日常運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趨勢,促進了傳統銀行業的改革創新。本文以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為切入點,就新冠疫情對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的沖擊及發展現狀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新冠疫情;負債業務;現狀;趨勢;對策
前 言
2019年底,武漢發現新冠疫情病例,在此后的幾個月里新冠疫情在全國蔓延開來,武漢封城,全國各地區停工禁行。這一突發事件,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日常出行,更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商業銀行作為社會資金流動的重要機構,在這場疫情中,其基本業務的運行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同時疫情的發生也對未來商業銀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面對新冠疫情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商業銀行更需要根據社會需求不斷進行業務創新,加快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融合,更好地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
一、新冠疫情期間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狀況的簡要分析
(一)負債端資本增加,成本有所下降,但幅度有限
新冠疫情期間,由于限制出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收到影響,許多商鋪關門停業,居民的消費需求減少,社會消費量整體有所下降。在此情況下,國家將偏松的貨幣政策力度增大,隨著時間的拉長,此舉將有助于緩解負債成本壓力,使經濟發展受影響的現狀得到緩解。而受疫情的影響,商業銀行基本業務交易量有所下降,銀行基本的銀行間的競爭壓力增大,不利于整體負債成本的下降,因此商業銀行的負債端成本有所下降,但其幅度有限。從商業銀行的基本凈額數據來看,2020年第一季度的資本相比2019年繼續增長,整體還是呈現出穩定發展、向好的趨勢。
(二)存款集中加劇,多流向大型銀行
由于疫情發生,商業銀行線下業務受到影響。為了維持銀行業務的正常運行,許多商業銀行紛紛推出眾多線上存款產品,推出了比如銀行APP、網絡銀行、電子銀行等項目,大力發展線上服務。線上銀行業務的開展避免了傳統銀行辦理業務存在的一些弊端,消費者對于銀行的選擇不再受時空和距離的限制。但是出于對自身利益和風險安全的考慮,消費者往往會偏好去到安全性高和知名度高的大銀行辦理網上銀行業務,從而更大限度地降低自身的交易風險。這也使得大量的存款集中加劇,大多流向大型銀行。
(三)銀行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現代社會,更強調提倡虛擬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政府對商業銀行監管和創新規范也進一步加強,因此商業銀行的盈利沖動和制約因素增多,其盈利能力也有所下降。在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許多中小企業經營都面臨著經營危機,其資金需求增多,資金成本也在走高。為了支持企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的恢復,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利差縮小。而與此同時,由于受疫情的影響,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成本提高,影響了正常經營活動。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作用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較之前相比會有所下降。
(四)傳統的經營模式受到沖擊,網絡交易增多
傳統的商業銀行經營是以線下營業網點模式運行,人工處理交易和銀行業務。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的客戶總量及業務總量在持續增長、客戶服務需求也不斷提高。傳統經營模式中客戶排長隊、柜面處理時間長、服務滿意度低等問題日益突出。在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增多的情況下,多數銀行也開始選擇適當發展網上經營業務,開設網上銀行、電子銀行。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由于時空的限制,網上銀行、電子銀行的發展趨勢也更加明顯,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在網上去辦理,銀行業務網絡交易量增多。
二、疫情后商業銀行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一)商業銀行數字轉型迎來新機遇
新冠疫情的發生,使得新型經濟模式出現,互聯網經濟進一步發展,地攤經濟也開始逐漸走紅。與此同時,疫情的發生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逐漸與網絡接軌。傳統商業銀行經營的模式受到了沖擊,“電子銀行”、“網絡銀行”開始發展壯大,商業銀行不斷推出網上服務平臺,推廣銀行APP,支持線上開戶、轉賬、理財等金融服務,以滿足客戶對于銀行產品及銀行服務的需求。同時,國家央行、銀保監會在疫情期間也曾多次發文引導提倡發展網上銀行業務。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數字化渠道轉型的探索仍處于初級階段,實現數字化渠道轉型還有一定的距離,需要不斷摸索發展改進。據埃森哲的數據表明,2019年中國僅有9%的企業在數字化渠道轉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而新冠疫情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其網上業務的發展,促進了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
(二)大型銀行線上渠道將對中小銀行形成虹吸效應
疫情防控期間,用戶在辦理業務時往往會偏向于選擇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線上服務渠道。其在選擇網上辦理銀行業務時,首要考慮的便是交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問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其自身的金融科技優勢研發能力更強,網上服務渠道更多,在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都達到了行業內較高的水平,給客戶留下體驗和感受也會更好。相反,中小銀行,特別是地方性商業銀行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與大型銀行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用戶出于對自身交易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慮,會聚集在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辦理業務。如此一來將會對中小銀行形成虹吸效應。
(三)線上線下一體運營將成為智慧運營的核心模式
近年來,很多商業銀行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支撐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突破口,通過加大金融科技投資,升級改造系統流程,提高在線業務處理能力;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快網絡金融業務創新和平臺場景融合,強化線上線下渠道交互,建立智能化業務流程,提升客戶服務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將會使商業銀行加大金融科技布局進一步加大,一方面,由于出行限制,用戶逐漸傾向于選擇進行線上消費、使用手機銀行;另一方面,疫情對商業銀行線下服務點日常業務的運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需要銀行發展網上銀行、無人銀行的新營業模式。商業銀行必須進一步研究互聯網運作模式,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生物體征識別等現代信息技術,將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作為智慧運營3.0 的核心理念之一,引入互聯網科學技術,構建線上線下順暢銜接流程和服務模式。
(四)未來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商業銀行業務將逐漸恢復發展
中國疫情的發展到目前基本已得到了控制,經濟發展在疫情期間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經濟的發展會逐步由低轉高,逐漸步入正軌,恢復發展。商業銀行在這次疫情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是各部門和有關機構都及時的出臺相關的政策,進行調整,使疫情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得到控制。未來,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正軌,企業生產經濟活動的恢復,社會秩序恢復,會引起新的資金需求,商業銀行相應的業務也會相應的發展運行。但由于疫情期間一般存款“負債荒”的影響,對銀行流動性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銀行間市場資金的“淤積”跡象,這些對未來商業銀行的發展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商業銀行在恢復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就相關問題提出相應的處理解決措施,制定相關的風險處理備案,保障其長期穩定發展。
三、針對新冠疫情沖擊的銀行應對策略
(一)繼續加強疫情期間的金融基礎服務工作。
疫情尚未完全結束,因此相關的防控工作不能減弱。商業銀行的線下營業點是人員流動的密集場所,其日常的防控工作不容小視。商業銀行應組織好人員、資金、系統、網點、物資的業務連續性安排,確保支付、結算、信貸、內部管理等系統的順暢運行,保障各項業務的正常運作,并提前安排好備份應對計劃,防止因操作風險引發其他衍生風險。同時,商業銀行應進一步加快各類金融業務的線上化轉型,減少疫情期對線下實體網點的業務依賴。疫情和經濟恢復發展期間,開辟快速審批通道,特事特辦,提高業務效率,助力相關企業短期內迅速提高產能。與此同時,商業銀行應妥善應對信貸業務的近期到期風險。及時提取近期到期的信貸業務清單,主動與客戶溝通并進行妥善處理。
(二)政策適應性改造工作,促進經濟恢復。
在疫情期間,商業銀行更要配合國家政策,及時地適應性改造工作。商業銀行要積極主動對接民生保障、醫療衛生、物流倉儲等重點領域的優質中小企業的需求,通過靈活調整授信額度、縮短審批期限等手段,幫助其早日恢復運行;對嚴重區域內部分中小企業進行扶持,適當延長貸款展期、降低貸款利率、增加臨時額外透支額等,協助其恢復發展。同時商業銀行應探索推進信用卡領域結欠保障計劃,助力部分受困的中產階級渡過階段性難關。商業銀行的政策適應性改造工作,不僅能夠促進自身的發展,對于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進行業務改革,加快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發展
當前社會,人們對銀行的產品、服務的需求日益個性化,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和使用的要求也更高,商業銀行務必轉變傳統客戶經營模式,加快其數字化的轉型發展。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分析與應用以其強大的數據收集和整理分析能力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商業銀行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基礎用戶信息進行快速的整理收集,加強對客戶業務辦理過程中的動作、聲音、圖像等信息采集,通過數據挖掘技術了解客戶的心理狀態及需求預期,洞察市場客戶需求先機,根據客戶的個性化特征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及金融服務。在此過程中,更需要不斷推進線上、線下渠道的一體化發展,確保客戶通過任何渠道都能夠獲得一致的服務體驗。
(四)順應客戶需求變化,優化服務功能和客戶體驗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商業銀行更要不斷地進行創新改革,順應客戶需求變化,優化服務功能和客戶體驗,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銀行應抓住這次疫情防控帶來的市場機會,加強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安全性、便利性建設與宣傳,鞏固和擴大銀行的客戶規模,同時要及時洞察順應移動互聯網時代客戶的需求變化,逐步實現由產品思維向用戶思維轉變,開展銀行業務與服務的技術創新。銀行要在掌握客戶需求的情況下,對客戶群體進行多維度、多層面的分類,進而有針對性和差別化對手機銀行等客戶端的功能布局進行優化,從而達到精準推送產品和服務,為客戶帶來更加優質的體驗。
(五)平衡業務便利與風險控制
疫情的發生對銀行業務的沖擊更應該引起商業銀行的重視。數字化時代,科技與金融的融合讓金融出現跨界、跨區域交叉混業的明顯特征,商業銀行的業務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向網絡銀行、電子銀行、銀行APP的方向發展,由此也帶來更多金融風險。銀行金融風險具有傳染性、涉眾性、溢出效應強,擴散速度快、風險形式復雜等特點,這對銀行的信貸邏輯、風控模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商業銀行發展業務的同時更要進一步加強對風險防控的監測,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風險防控檢測的水平,對銀行運行過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缺口進行及時的彌補修復,同時要有針對性地準備風險預案措施。
四、總結
疫情的發展雖然對商業銀行的基礎業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沖擊,但同時也顯示了現代商業銀行發展的一些弊端,顯示出了商業銀行業務未來的發展趨勢,促進了銀行業的轉型升級。未來商業銀行的發展更應傾向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元化發展模式,及時的根據時代發展和客戶需求不斷進行調整完善,從而實現商業銀行的長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建紅.新冠肺炎疫情對商業銀行運營管理的影響與展望[J].金融發展研究,2020(04):87-89.
[2] 劉楠.新冠肺炎疫情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形勢及對策分析[J].時代經貿,2020(11):10-11.
[3] 金輝.新冠肺炎疫情促進商業銀行加快數字化轉型[J].理財,2020(04):62-63.
[4] 朱征健:商業銀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J].農村金融研究,2020(03):79.
[5] 魏軍蘭,劉雷,韓文赫.后疫情時代商業銀行戰“疫”政策的機遇分析.北方金融,2020(4):57-61.
[6] 王偉光.淺議新冠肺炎疫情為商業銀行網絡金融業務帶來的影響和機遇.統計與管理,2020,35(4):37-41.
作者簡介:梁巖(2000-02月)女,漢族,河南周口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8級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政策;
李睿涵(2000-10月) 女,漢族,安徽淮南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18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實踐;
李想(2000-11月),女,漢族,安徽滁州人,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2018級本科生,專業審計,研究方向:社會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