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隨著中美關系的逐步惡化,國內的投資和居民的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面對國內龐大的農村市場,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如何創新的提供更多的滿足農村消費者需求的金融產品,是我們一個值得深入研究與思考的一個課題。本文對我國農村的信貸現狀進行了簡單的分析,根據我國農村市場的特點,針對性的提出了建議措施,希望促進農村的金融業快速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信貸;創新;思考
一、引言
目前,隨著中美關系的逐步惡化,國內的投資和居民的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面對國內龐大的農村市場,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如何創新的提供更多的滿足農村消費者需求的金融產品,是我們一個值得深入研究與思考的一個課題。隨著我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三農的重視程度不斷的加大,有效的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信貸需求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但是,由于一些歷史的原因,農村的信貸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滿足,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比較突出,沒有打通金融供給的最后一公里道路。目前,部分銀行改變原有的經營戰略,逐漸向農村市場滲透,投放更多的資金支持農村事業發展,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本文對我國農村的信貸現狀進行了簡單的分析,根據我國農村市場的特點,針對性的提出了建議措施,希望促進農村的金融業快速的發展。
二、我國農村的信貸需求的現狀
(一)信貸需求呈現多元化
伴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的金融消費觀念較以往出現了很大的轉變,由過去的個人存款為主逐漸演變成存款、貸款并重的現象。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居民的消費能力提高,個人消費觀念逐漸發生了改變。目前信貸的主體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個體農戶,由于能接受提前消費的觀念,為了更好的改善家庭的生活環境,需要向銀行融資一筆錢進行蓋房、買車、購買家用電器等;二是當地的鄉鎮企業,為了進一步擴大產品的規模,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提升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通過抵押、質押、個人擔保等方式向銀行融資一筆流動資金,從而進行擴大再生產;三是當地的農村合作組織,為了進一步促進當地的產業規模化、集聚化,農村合作組織需要當地銀行融資一筆錢進行產業的升級。
(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趨勢
由于農村金融市場面臨的主要客戶為“三農”(農村、農民、農業),“三農”缺乏穩定持續性收入,客戶的信用意識比較薄弱,還款能力較差,面臨較高的風險,導致銀行收益較低,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承壓,尤其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農商行(農信社)首當其沖。截至2019年末,末上市的農商行的不良率為4.19%,ROA僅為0.61%,資本充足率靠近監管的紅線,甚至部分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為負數,存在較高的經營風險。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農商行,由于信用評級較低,無法通過IPO、定向增發、發行可轉債等渠道募集資金,只能依靠留存收益的分配、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擴充資本金。資金補充渠道的限制,進一步限制了銀行的規模,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改善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從而陷進惡性循環。
(三)信貸產品無法有效滿足客戶需求
由于“三農”的特殊性,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農村市場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審慎態度,對信貸產品的風險控制更加嚴格,流程更為復雜,進一步增加了客戶的時間成本。如果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根據農村市場的實際特點,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就不會設計出符合客戶需求的信貸產品,就不能有效滿足客戶的需求。雖然目前的金融市場呈現了一定的發展與進步,但是銀行的信貸產品還存在一定的痛點與難點:一是信貸的產品的額度小,額度一般在5萬元以內,不能有效滿足客戶的擴大再生產的需求;二是產品的授信時間短,一般在1年左右,若要是再繼續使用,需要繼續重新評估,客戶容易產生流動性風險;三是客戶融資比較難,一般農村客戶缺乏合格的抵押品,無穩定的持續性的收入,導致部分客戶很難融資到資金。
三、完善農村信貸的創新路徑
(一)繼續完善農村金融信用體系
缺乏合格的抵押物,導致農村金融市場的客戶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很難融資。破解融資難問題,需要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首先,銀行等金融機構,要發揮人緣、地緣等綜合優勢,加大對消費者的培訓與教育力度,讓其認識到“信用為上”的道理,要想更好的享受到金融機構提供產品與服務,必須要遵守游戲規則,按時履約。其次擴大合格抵押物的范圍,推動林權、廠房、大型農機具抵押、圈舍和活體畜禽抵押、動產質押、倉單和應收賬款質押、農業保單融資等信貸業務,形成多層次的質押融資模式。最后發揮最擔保公司橋梁作用,構建銀行、擔保公司、再擔保公司、政府“四位一體”的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拓寬“三農”的融資渠道,減輕銀行等機構的風險壓力。
(二)加大對農村信貸產品的創新設計力度
要想搶占廣大的農村市場,必須設計出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才能更好的留住顧客,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首先,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加強組織保障,成立專門的農村信貸產品小組,根據農村的市場調研結果,開展產品的研發,并進行不定期的后評價,逐步豐富產品的功能。其次,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和資信情況,對信貸產品實行差別化,將信貸產品的還款期限、成本、額度進行不同的區分,進而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需求。
(三)數字賦能金融風控
由于農村客戶呈現出“小額、分散”等特點,要想提高風險控制的質量,必須依靠大量的銀行人員實際的走訪,增加了風險控制的成本。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科技技術的成熟運用,銀行等金融機構必須要轉變以往的風控模式,需要借助現代科技技術,實現便捷高效的審批功能,提升銀行的審批效率,節約顧客的時間成本。
四、總結
農村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充發揮金融活水的作用,根據農村市場具有的特點,發揮銀行的主觀能動性,加大產品的創新力度,向廣大農村客戶提供便利高效的金融產品,助推農村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基于信貸需求視角的農村信貸創新[J].強博. 財政與金融. 2020(21)
[2] 邢露.農村信貸需求與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探討[J].納稅,2018 (10)
[3] 張紅宇 . 金融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陳靈玲(1974年-)女,廣西柳州人,大學本科,中級經濟師,中國建設銀行柳州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曾任建行河池分行副行長,主要從事金融業,對金融行業有較深入研究,特別是在房地產和對公信貸領域積累豐富的實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