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葉婕妤 李玲 吳志勇
摘 要 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高校積極參與慕課的建設與推廣。本文對在校大學生的慕課學習意愿進行調查,運用UTAUT模型分析影響學習意愿及學習行為的關鍵因素。結果顯示,慕課的資源質量、學生的努力期望、周邊的社會影響對慕課的學習意愿有正向影響,感知成本對學習意愿有反向影響,便利條件、教師引導對學習行為有正向影響,個體特征、課程特征與學習意愿有較強的相關性。結合評價結論及慕課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高校慕課應走課程資源精品化、課程推廣校園化、教學過程規范化、分層收費合理化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 UTAUT模型 高校 慕課 學習意愿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10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OC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OOCs learning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learning intention and learning behavior based on UTAU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MOOCs resources, the expectation of students' efforts and the surrounding social influenc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learn, the perceived cos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learn, the convenient conditions and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earning behavior, and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urse characteristics have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willingness to learn. Combined with the evaluation conclus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OCs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MOOC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urse resource refinement, course promotion on campus, teaching process standardization and layered charge rationalization.
Keywords UTAUT Mod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OCs; learning intention; development path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模式呈現多樣化特征。慕課(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習成為一種社會活動。[1]我國慕課的建設、推廣、傳播與高校息息相關,一方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主導課程在線平臺建設,高校教師團隊錄制教學視頻;另一方面各大高校積極引入慕課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推廣。這對于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校教學方法更新有著重要的意義。[2]
慕課能夠引起高校的重視體現了慕課對于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作用。[3]高校慕課發展到現在,研究焦點已經從慕課本質探討、發展思路研究深入到了學習效用評價、教學模式探索。在高校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秉承以學生為本,對慕課的學習意愿進行研究,找出影響慕課學習意愿的關鍵因素,進而探索慕課未來的發展路徑,才是高校慕課教學的真正目標。
1 UTAUT模型及應用研究
1.1 UTAUT模型簡介
UTAUT即技術接受和使用整合理論(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模型被廣泛應用于用戶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調查。Ventesh Davis和Morris于2003年針對探討“影響使用者認知因素”的問題,提出UTAUT模型,主要分成四個維度:績效期望PE(Performance Expectancy),努力期望EE(Effort Expectancy)、社會影響SI(Social Influence)和促進因素FC(Facilitating Conditions)。其中,PE、EE和SI決定用戶的使用意愿;FC和使用意愿直接正向影響信息技術的使用行為。此外,該模型還引入性別、年齡、經驗和自愿性四個控制變量,調節四個核心變量對使用意愿和使用行為的影響。
慕課作為教育領域的新事物,從接受度的視角出發,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找出影響意愿及行為的關鍵因素,UTAUT理論為此提供了科學有效的可能。
1.2 UTAUT模型在慕課學習意愿研究中的應用
慕課作為一種新的授課方式,已經進入大學校園,成為教學改革研究的推動力。張千帆等基于UTAUT模型和學習者視角,向武漢市八所高校發放問卷,探討影響大學生慕課學習意向的相關因素,[4]姚艷玲以UTAUT為模型探究山東管理學院本科生對于慕課接受意愿的影響因素,提出增加用戶需求層次、加強宣傳水平對于提高慕課接受度有正向影響。[5]王麗穎等針對大學生對“慕課”的認知和使用情況以吉林財經大學為例進行調查,分析學生對“慕課”的認識和使用情況,得出要加大宣傳力度、完善課程設計、構建有效激勵約束機制以促進慕課發展。[6]常敬等對大學生慕課學習意向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提出影響大學生慕課學習意向因素有自我學習意愿、品牌知名度、信息質量、學習動機、終端設備等。[6]從現有文獻來看,慕課學習意愿的評價已經從定性發展到了定量,但還存在調查對象的范圍不夠廣泛、問卷設計與慕課教學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的問題。
基于此,本文結合慕課教學特征,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UTAUT模型進行修正,同時擴大調查范圍,對不同類別高校中接受過慕課學習的大學生進行測評。
2 高校慕課學習意愿評價模型的構建
2.1 慕課學習意愿評價模型構建的思路
在UTAUT模型的基礎上,考慮到慕課的自身特點,結合大學慕課實踐的基本情況,以更有明確指向意義的“資源質量”替代“績效期望”,“學習意愿”替代“使用意愿”,“學習行為”替代“使用行為”,設置“樣本特征”“課程特征”“教師引導”“感知成本”四個調節變量,構建高校慕課學習意愿評價模型。如圖1所示:
在這個模型中,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資源質量、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對學習意愿有正向影響;
H2:感知成本對學習意愿有反向影響;
H3:促進因素、教師引導對學習行為有正向影響;
H4:樣本特征、課程特征與學習意愿有一定的相關性。
2.2 變量定義及維度
2.2.1 學習意愿與學習行為
學習意愿(LI)是指大學生對是否愿意進行慕課學習,按照五分制進行,有很愿意、愿意、一般、不太愿意、不愿意五個級別。學習行為(LB)則包括“視頻學習的認真程度”“作業或小測驗的完成程度”“討論及提問的參與程度”這三個選項。
2.2.2 關鍵變量
(1)資源質量(RQ)。根據慕課特點,資源質量評價從視頻、資料庫、作業及測驗、公告及互動這四個方面進行全面評價,其中視頻質量包括內容設計、出鏡教師形象及表現力、視頻生動性及趣味性三個部分,共六個指標。
(2)努力期望(EE)。努力期望從學生特點出發,用“對成績的自我評價”“對慕課的了解程度”兩個指標來進行評價。
(3)社會影響(SI)。社會影響是指大學生接受慕課教學的過程中,是否受到周邊人群的影響。本問卷選取了“周邊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家庭成員的支持度”這兩個指標來衡量社會影響。
(4)促進因素(FC)。促進因素是指在進行慕課學習的過程中,所能獲得的各種便利條件、技術支持條件,選取“網站登錄方便程度”“視頻觀看流暢程度”兩個指標。
2.2.3 調節變量
(1)樣本特征(SC)。在問卷中個體特征設置了性別、年級兩個指標。
(2)課程特征(CC)。本問卷設置了“課程類別”“每周課時”“課堂教學所占比例”“授課方式”四個指標。
(3)感知成本(PC)。本問卷設置“是否花費更多時間”“是否增加額外開支”等兩個指標。
(4)教師引導(TG)。設置了“教師在開始慕課學習前有詳細輔導”“教師根據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節奏”這兩個題項。
3 高校慕課學習意愿的實證分析
3.1 調查對象及范圍
調查問卷采取兩階段式,前測問卷的發放對象為湖北大學的在校生,共回收126份;第二階段根據反饋問題對問卷進行修正,設置8個核心變量,包括28個測試問題項,通過網絡對在校大學生全面發布,共回收394份問卷,獲取有效問卷338份,有效率85.8%。整體來說調查范圍較廣、樣本數量充足。
3.2 問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Statistics 24對問卷中的變量進行信度分析,同時以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數對各個測量題項進行驗證。調查問卷的Cronbach's Alpha的等級系數為0.79,該值大于0.7,本問卷的量表可信度較高。
對問卷所有變量進行效度分析。KMO值在0.9~1之間,表示極好,在0.84~0.9之間,表示可行的。總表的KMO值是0.865,Bartlett球形測試的近似卡方值為2623.456,達到顯著效果。根據KMO判斷標準,總表具有有效性。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aiser標準化的等量最大法來提取公共因子,因子提取中以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來確定因子個數。根據方差累計貢獻率,取相應的公因子有五個,這五個公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74.424%,通過數據分析,發現自變量各指標的旋轉后因子載荷均大于0.5,說明信息量足夠且聚合效應較好。
3.3 相關性分析
3.3.1 總體相關性
對UTAUT模型進行相關性分析,如圖2所示,資源質量、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對慕課的學習意愿有正向影響,這與假設H1相符。感知成本對學習意愿有反向影響,這與假設H2相符,促進因素、教師引導對學習行為有正向影響,這與假設H3相符。由此可見要促進慕課的發展,提高資源質量、加強教師引導應成為研究重點。
3.3.2資源質量、努力期望、社會影響、感知成本與學習意愿的相關性分析
如圖3所示,在資源質量的六項指標中,與學習意愿的相關性重要程度排序為:視頻生動及趣味性、作業及測試試卷的合理性、出鏡教師形象及表現力、資料庫的豐富程度、視頻內容設計、公告及互動設置的活躍度。從數據反饋來看,提高慕課資源質量應著重從增加視頻生動性及趣味性、設置合理作業及測驗入手。
努力期望的兩項指標中,慕課了解程度的相關性系數為0.283,學生對成績自我評價的相關性系數為0.266,社會影響的兩項指標中,家庭影響的相關性系數為0.416,周邊同學影響的系數為0.386。這表明面向社會公眾加大慕課的宣傳力度,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慕課學習意愿。
感知成本的兩項指標中,時間成本、經濟成本與學習意愿的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152、-0.172,均有反向影響。數據顯示,84.91%的學生認為慕課學習并沒有增加額外開支,67.46%的學生認為沒有花費更多時間。這表明合理設置慕課未來收費標準方能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意愿。
3.3.3 學習意愿與學習行為的相關性分析
從整體數據分布來看,按5分制評分,學生作業完成程度為3.83,視頻學習認真程度為3.62,在線討論積極程度為3.23,可見在慕課學習中,學生對于作業的重視程度較高,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足。
3.4 交叉分析
3.4.1 個體特征、課程特征與學習意愿的關系
如圖4所示:女生比男生的慕課學習意愿更強、大一新生的慕課學習意愿最低,最受學生歡迎的慕課類型為通識課,其次是專業基礎課,對于專業方向課、學科大類課,因為受眾面較小、專業性過強,慕課的學習意愿不強烈。
慕課的每周課時統計結果顯示,每周2課時的慕課,學習效果最好。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比例占1/3為最佳,學生對案例式教學評價最優,其次是翻轉課堂。
3.4.2 促進因素與學習行為的關系
促進因素分為網站登錄便利程度與視頻觀看流暢程度,以使用行為中的三組變量為X軸,以網站登錄便利程度和視頻觀看流暢程度為Y軸,分別進行交叉分析,其結果如圖5所示。
分析有如下結論:(1)網站登錄越便利,視頻學習認真度越高、作業完成度越好,對在線討論是否積極的影響并不直接,這說明只有積極引導,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互動。(2)視頻的流暢程度與視頻學習認真程度直接相關,影響作業完成效率,與參與討論的積極程度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系。
3.4.3 教師引導與學習行為的關系
教師引導方式分為教師課前輔導和課中節奏調整兩部分,以使用行為中的三組變量為X軸,以教師課前輔導和課中節奏調整為Y軸,分別進行交叉分析,其結果如圖6所示。
分析有如下結論:(1)教師的課前輔導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認真觀看視頻、完成作業,但對于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的在線積極討論并不明顯;(2)教師在課中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4 高校慕課的發展路徑探索
4.1 高校慕課發展的問題
慕課有著鮮明的特點和優勢,碎片化的課程組織形式、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以及線上線下的混合學習模式吸引了大量學習者。[8]盡管慕課在發展迅速,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現實的困境。從問卷分析的結論來看,慕課在高校的推廣與應用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資源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從分布來看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對慕課資源質量的評價總體為良,說明慕課資源的質量還有提升的空間,尤其是視頻的趣味性、互動區和討論區的設置,應引起重視。
(2)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不高。在學生的學習行為的數據顯示,慕課學習過程中因為缺乏面對面的交流,師生互動相對較少,學生的主動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培養。
(3)教師引導相對不足。學生普遍認為,不同于傳統課堂,慕課教學有著“大規模”“開放”的特點,慕課對學生主動性要求高、無法保證學生的自學質量,這對教師的引導方式提出較高要求。
(4)學生投入成本不高。學習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學習是一個不斷克服困難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獲得的成就感與付出的艱難程度成正比,應從學生心理出發,在學習過程中設置任務關卡、獎懲措施讓他有不斷征服的成就感。
4.2 高校慕課發展路徑探索
4.2.1 課程資源精品化
慕課資源質量與學習意愿顯著正相關,要提高慕課的影響力,推動慕課教學的發展,資源的精品化是未來發展方向。在現有的慕課平臺中,國家級精品課程的比例較少,推動課程資源精品化是未來的發展重點。
視頻趣味性,排在資源質量的首位,相關負責團隊應根據學生需求設計內容及表達形式,根據教學內容將訪談、短片等應用于視頻之中,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課程視頻中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作業及測驗的合理性、資料庫的豐富性,分別排在資源質量的第二、四位,但教師團隊對于這兩項的重視程度還不足。慕課制作團隊應與教師深入溝通,注重資料的配套文檔、案例庫、作業庫的建設。尤其是以案例教學為主的慕課配套教材,將是未來慕課建設發展的方向。
4.2.2 課程推廣校園化
基于教育公平原則,慕課的平臺建設、課程制作以高層次高校為主,但未來慕課的推廣,應將重點放在普通高校,尤其是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一方面可以通過平臺共建、資源共享、學分互認,推進慕課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另一方面也應推動高校SPOC平臺引進線上精品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慕課進入校園、走進課堂,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4.2.3 教學過程規范化
調查反映出慕課教學的學習意愿,與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教師的引導都有關。教師應在課前進行慕課學習引導、布置合理的教學任務;課中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對重、難點內容進行講述,課后布置作業、測驗對知識點掌握程度進行評估。教師還可與根據不同的課程特點,創新教學方法,如案例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
另外,從學習行為的分析來看,學生完成作業及測驗的積極性最高,這說明學生對分數是十分重視的。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在學習過程中實行積分制,對參與討論、搶答、小組任務及時給予分數認定,并加強學習督導,有助于提高慕課的教學效果。
4.2.4分層收費合理化
盡管感知成本對學習意愿產生反向影響,但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平臺完全免費則難以推動課程精品化,用戶也會因為付出成本過低輕言放棄,慕課收費將是大勢所趨,但采取怎樣的收費方式,可以從用戶心理角度來探索。
首先,建議采取分層級收費方式,即按照課程質量按不同檔次進行收費。優質的慕課資源,如選課人數多的國家精品課程等可以定價略高;同等類型較多的省級精品課程和通識課程可以適當收費;對于還在推廣中的專業課可暫時不收費。
其次,建議按學習進度收費。如緒論、基礎部分免費,核心內容開始收費,讓學生有一個了解、熟悉的過程之后再決定是否需要繼續花錢學習。
最后,建議在收費的同時,慕課平臺應制定一系列鼓勵機制,如在視頻學習、測驗、討論發言等方面表現積極者均可獲得一定獎勵,這樣可以讓付費學員更有學習動力。
慕課在前進路上的成功與失敗應該被學生和老師視為獲得新教育選擇和改善教學的機會。[9]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教師都應轉變傳統觀念,通過慕課教學讓教師靈活應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架構知識體系,這才是高校教學改革的目標所在。
項目支持:2016年湖北省高校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UTAUT模型的高校慕課學習效用評價及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6211),2019年湖北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UTAUT 模型的慕課建設與應用相互促進機制研究》
參考文獻
[1] 鄒勇.基于MO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評《MOOC:宏觀研究與微觀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8(07):148.
[2] 李悅,葉婕妤,劉銘.大學慕課的學習效果評價及優化路徑研究——以湖北大學為例[J].科教導刊,2018(34):6-8.
[3] 張長海,焦建利.地方高校大學生慕課接受度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6):64-68,91.
[4] 張千帆,王程玨,張亞軍.大學生慕課學習意向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5(8):66-70.
[5] 姚艷玲.基于UTAUT的大學生慕課接受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35):27-28.
[6] 王麗穎,劉軍君,荀荷惠.大學生對“慕課”的認知和使用情況調查分析——以吉林財經大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1):132-133.
[7] 常敬.慕課在中國高校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3):113-114.
[8] 翟宇卉,楊明輝.基于結構方程視角的大學生慕課學習意愿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4).
[9] 吳萬偉. “慕課熱”的冷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