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紅
摘 要 “雙高計劃”為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提供了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指引。當前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師資隊伍面臨凝聚力薄弱、雙師型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國際化能力有待提升的困境。建設策略包括:實施教師職業生涯關懷機制,將教師個體發展與課程改革結合起來;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加強交流合作,推動師資隊伍走向國際化。
關鍵詞 師資建設 成果導向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5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37
Abstract "Double high program" provides policy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riented. At present, the teaching staff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the results-oriented is facing the difficulties of weak cohesion, 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ability.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nclude: implementing the mechanism of teachers' career care, combining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with the curriculum reform;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Keywords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results-oriented; course reform
2019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雙高計劃),強調以“引進專業群建設帶頭人”“培養骨干教師”“培育技術技能大師”“聘請領軍人才和大師名匠”等多種途徑,打造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隊伍。[1]顯然,“雙高計劃”的全面啟動,為深化成果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提供了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指引,推動高職院校構建科學規范、高效運行的師資保障體系。
1 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的現實語境
(1)與國際標準接軌是“雙高計劃”與“成果導向教育”的共同訴求。雙高計劃明確了國際化路徑,強調通過“參與制訂”或“直接開發”國際通用的專業標準、推出具有國際影響的課程標準和教學資源等途徑,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成果導向教育自引入中國,早期主要聚焦于本科工程教育類專業,2016年中國加入《華盛頓協議》,標志著本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現了國際標準互認,隨后,高職院校掀起了成果導向課程改革的熱潮,并積極參照《悉尼協議》范式開展專業建設。可見,與國際標準接軌是“雙高計劃”與“成果導向教育”的共同訴求,這就要求高職課程改革師資隊伍的建設要培養國際意識,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逐步實現與國際接軌。
(2)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是“職教20條”與“雙高計劃”的政策指引。雙師型教師一般是指同時持有教師證及行業執業資格證書的教師,雙師型教師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等。“職教20條”提出多措并舉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包括“實施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建立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選派教師赴國外研修訪學”“推動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等途徑。[2]雙高計劃進一步強調了高水平雙師隊伍是建設一流師資院校的重要力量,并提出了具體的建設策略。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政策所向、時代所需,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改革應建設相配套的一流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2 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
(1)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師資隊伍凝聚力薄弱。當前,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師資隊伍的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對教師職業生涯的關懷與引導不足。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對一線教師而言,涉及課程體系設計、課程內容調整、教學方法革新等諸多課程改革的事務性工作。很多教師疲于執行任務及應對上級檢查,逐漸在大量紛繁復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迷失了方向,不能很好的將個人發展與課程改革結合起來,再加上學校對教師職業生涯的關懷與引導缺位,長此以往,教師發展失去動力,職業生涯陷入迷茫,導致師資隊伍的方向性不強、凝聚力薄弱。
(2)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雙師型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高職院校招聘新教師的來源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應屆碩士、博士畢業生,這些教師具有較高的教育理論水平,教學能力很強,但缺乏企業工作實踐的經驗,即使通過短期下企業鍛煉的方式彌補短板,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仍有待提高;二是具有三年以上企業實踐經驗的碩士畢業生,他們在剛進入高職院校時,由于同時具備較好的教育理論水平和企業實踐經驗,能充分發揮其雙師型教師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教學為主的工作現狀導致他們逐漸與“日新月異”的企業一線實踐脫節。此外,高職院校還從企業外聘大量的高級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以兼職教師的身份參與課堂教學。他們具有豐富的一線實踐經驗,但是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職業教育培訓,教學水平較低。[3]因此,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師資隊伍呈現出雙師型教師數量較少、教師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發展緩慢的特征。
(3)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師資隊伍的國際化能力有待提升。高職院校在推進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將成果導向教育理論與本土化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成果導向課程改革之路。當下師資隊伍的建設雖立足本土,但國際化能力明顯不足。首先,從認知層面來看,國際化意識薄弱,國際化理念尚未普及。教師在參與國際合作項目中,缺乏主動意識,停留在被動執行具體事務的階段,對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缺乏清晰的認識。[4]其次,從能力層面來看,師資隊伍以具有國內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的教師為主,他們獲得國外培訓交流的機會較少。因此,整體而言師資隊伍缺乏良好的國際化視野,其語言溝通能力,跨文化、跨國界的綜合實力,都無法與當前職業院校的國際化發展目標相匹配。
3 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師資隊伍的建設策略
(1)實施教師職業生涯關懷機制,將教師個體發展與課程改革結合起來。首先,依托教師發展中心平臺,對教師職業生涯實施引導與關懷。一方面,實施教師發展建檔制度,有效記錄教師的成長軌跡。另一方面,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師實施不同的成長關懷機制。黑龍江職業學院根據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進程,將教師分為見習教師、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專業名師,[5]建立清晰的職業生涯上升通道,引導不同階段的教師設計職業生涯規劃,幫助教師成長。其次,分層分類設計教師發展活動,滿足教師個體發展和學校課程改革的需要。一是制定相關制度,對教師進行分層分類管理,從管理內容、管理形式、考核方法等進一步細化。構建基于教師個體和團隊的多維分類分層管理機制,有利于最大程度調動教師工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推動基于成果導向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二是依據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教師的成長規律,設計不同的教師發展活動。
(2)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半p高計劃”進一步強調了高職教育應“堅持產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這也是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重要途徑。首先,拓寬校企合作模式。隨著校企合作的進一步深化,涌現出校企合作特色產業學院、職業教育集團等新模式,推動人才培養與職業需求更緊密的對接。在新模式的背景下,師資隊伍始終與產業前沿對接,了解產業發展的新動向與新趨勢,掌握產業應用的新理念、新工藝與新技術。其次,打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響應“職教20條”的號召,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應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輪崗下基地的方式,參與企業真實生產與管理實踐,切實提高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邀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走進基地,教師以觀摩學習,互動交流的方式促進成長。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作用,教師通過引進企業真實項目、設計課程實踐任務與創新創業實踐等方式,將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相融合,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實踐能力。
(3)加強交流合作,推動師資隊伍走向國際化。第一,引入國際先進的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和教改實踐經驗。成果導向教育理論由Spady在1981年首次提出,在國外歷經近四十年的發展,形成了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并在全世界教育改革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學分銀行、學位資格框架等的應用。引入國際成熟的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加強成果導向教改實踐經驗的交流,打造具有國際化視野,具備成果導向教育專業素養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第二,多途徑參與國際交流。目前,國內教師參與國際交流的途徑以國際化會議及學術研究為主,而職業院校教師參加各類國際化教育研討和科研合作的比例,僅占國際學術會議的 1% 不到。[6]因此,職業院校應創造機會,鼓勵教師多途徑參與國際交流,包括赴國外考察、培訓,參加各項國際學術交流與研討等。幫助教師了解國際最新的教育理論及教改實踐活動,實現教育觀點與經驗的交流與學習。第三,加強與國外職業院校的交流合作。一方面,雙方就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進行展示和交流,幫助教師實現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創新。另一方面,通過項目合作,積極引進國外職業院校有益的管理經驗,在項目實踐中提高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與專業水平,推動職業院校國際化建設的步伐。
基金項目:廣州市高等學校第十批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商科專業課程改革保障機制研究” (2019JG235)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A/OL].[2019-4-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2] 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A/OL].[2019-12-06].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html
[3] 黨杰,王宏斌,康卉,許磊.新時代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6):86-88,92.
[4] 高淑紅.“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激勵機制研究[J].職教論壇,2020,36(06):105-110.
[5] 王曉典等.成果導向高職課程開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10.
[6] 范娟.職業院校教師國際化:現實語境、困境與策略探討——基于“一帶一路”戰略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8(08):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