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麗 張鋒杰
1.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食品營養系; 2.漯河食品職業學院
公選課是指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以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綜合素質類教育課程。開設公選課的目的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多種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1]。《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人民的健康要逐步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預防為中心,優化健康服務供給模式,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健康需求。
茶,起源于中國,自“神農嘗百草,得荼而解之”,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茶中富含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堿等物質,具有抗輻射、抗衰老、防癌抗癌等功效,古人稱之為萬病之藥。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茶葉產量最大的國家,而茶葉的人均消費量卻遠低于歐美國家;茶道源于中國,但是日本和韓國卻將其發揚光大。所以,提高大學生對茶文化的認識水平,增強其對茶健康的認識,既是弘揚優良傳統文化的需要,更是引領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
課程自開設以來,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不少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1.學生茶學知識匱乏。根據調查,約百分之九十七的學生只知道瓶裝綠茶、冰紅茶,不知道中國的傳統茶;百分之百的學生不知道茶的種類等知識。2.由于選課人數較多,每班均在120-150人,此種大班上課傳統采用純理論講授,學生聽課效果差。3.學生成績評價模式單一,不能更好的激發其學習熱情。慣用的期末考核成績由平時考勤和期末考試(撰寫小論文)兩部分組成,缺乏帶有實踐性質的過程性考核成績。因此,改革大班授課時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和考核方法等迫在眉睫。
根據學校課程設置的安排,《茶文化和茶健康》共16學時,1學分。由于課時有限,而又為了達到讓學生認識茶、會泡茶的效果,授課時將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具體安排見表1。
以往的授課方式均為課堂(線下)理論授課,為了增強學生實際動手的能力,讓同學們充分感受泡茶的樂趣,激發其學習熱情和對中國茶文化的熱愛,提高授課效果,課程授課調整為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每一部分的授課方式見表1。
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完成《茶文化和茶健康》線上課程的建設。課前,教師在平臺上發布課程的學習任務、目標、學習視頻、測試試題和互動討論等內容;學生根據要求完成學習任務,記錄學習中的難點、疑惑等問題并提交學習平臺,教師記錄問題。

表1 《茶文化和茶健康》課程內容安排如下

茶葉種類及特點(烏龍茶) 2 線上自學+線下討論答疑茶葉種類及特點(紅茶、黑茶) 2 線上自學+線下討論答疑認茶樣 1 線上自學+線下面授茶的泡制 3 線上自學+線下面授集中答疑與測試 2 線下面授
課堂上,教師首先解答同學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而后就學生集中反映的難點和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并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
認識茶樣和泡茶實操,是課程改革的重點。
認識茶樣,上課時,教師發放六大茶類的典型茶樣,學生觀其形、察其狀、聞其香,進一步加深對不同茶類的感官認識。茶的泡制,利用食品營養系茶藝實訓室,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預習的視頻口述泡茶的關鍵步驟,而后找學生代表上臺演示,根據演示過程和最后茶湯的感官評定結果,對泡制過程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點評,而后就泡茶的關鍵步驟再次進行演示,并要求學生掌握。由于選課學生人數多,而課堂時間和茶具有限,不能課上實際操作的同學,可以利用食品營養系茶藝實訓室每周定點開放的時間預約練習,也可以采用錄制小視頻上傳學習平臺或學習交流群邀請老師和同學進行點評的方式進行。
《茶文化和茶健康》傳統的考核方式以“一卷式”的期末試卷考核為主,此考核方式重理論輕實踐,忽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的培養,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過程性考核是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是一種動態、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4]。課程授課方式改革后,將線上視頻學習、測試、討論和線下實操、自主練習等過程性內容均納入考核的范圍。根據本課程的特點,設計期末考試和過程性考核所占總分的比例分別為40%和60%,其中形成性考核的方式由平時紀律(5%)、平時學習表現(線上視頻學習20%、測試5%、討論5%、線下實操15、實操自主練習10%)等形式組成。
結論:根據課程授課任務和特點,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其對傳統茶文化的學習熱情,大大改善了傳統大班授課的效果。課程的開設為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和優良茶文化素養的培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