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摘 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擔負著教育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到:“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需要相輔相成,加強它們之間的溝通互動也就顯的尤為重要。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積極作用;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改變,現代教育已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過程了,而是一種開放的、現實的、全方位的社會活動。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要教育好未成年人,單靠老師或者是家長都是不行的,因為老師和家長任何一方對未成年人的了解都不夠全面,而通過家校的聯系,使得學校和家庭能更全面了解未成年人,這樣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發展。特別是家庭教育,它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所以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但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一個教育者,特別是部分處在農村地區的家長,大量學齡兒童面對的都是爺爺奶奶,他們一味的把教育推向老師,對未成年人只管吃好、穿好,認為教育是老師的事,與自己無關,這是中國目前大部分家長的思想誤區。
面對這樣的現狀,就需要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讓家長積極擔負起教育者的責任,這樣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強化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復,更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繼續,而是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意識到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
一、家校聯系的必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于地處農村的學校學生而言,學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大多數孩子在學校學習一天,放學回家就寫作業、看電視等,家就是孩子的另一所學校,學校和家庭就如同爸爸媽媽,如果缺失任何一方,孩子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學生的心理發展也是不健全的。如果有一方面薄弱,我們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會形成事倍功半的狀況。
(一)溝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礎。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但由于家庭的不同,對孩子們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種層次的。然而家長的有些要求、期望和學生的實際、和老師的教育初衷可能是不相符合的,所以就要求我們必須要與家長溝通。
(二)信任是家校合作的紐帶。家校之間要想建立伙伴關系,合作關系,雙方必須要高度地相互信任,而這種信任只有在一種長期的相互接觸、相互溝通中才能建立起來,如果只是在學生發生問題時雙方才接觸,就容易導致家校關系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三)交流是家校合作的關鍵。教師與家長不斷交流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家長也可以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的學習、生活等情況,甚至可以向老師請教一些教育方法,這樣雙方統一教育思想,共商教育方法,達到家校合力通氣,共同協調配合,才能達到教育好孩子的目的。
二、家校聯系的作用
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主要渠道,是學校嚴格按照《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教育。然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連續不斷地,數年如一日地努力。家長作為和孩子接觸時間最早、最長的關鍵人物,在每一件事情上如何引導孩子,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對其能否順利接受學校教育關系極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家校聯系不斷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使家庭與學校教育達成一致。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這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生活和成長的基本環境。
從教育的角度來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他們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小到大,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家長對每一件事情的處理,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某種教育機緣,都對孩子的性格和品德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無數事實證明,孩子不論向哪個方向發展,家庭教育的影響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校教育比較系統、規范,多從大處著眼,理論性強;家庭環境則具有具體、生動,現實性強的特征。學校的教育在校園之外能否繼續輻射和強化,亦有待于家庭環境的配合。如果兩者相得益彰則可能形成良性循環。
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有效的家校溝通就能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方式、內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長能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配合學校開展教育,積極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保持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學生能更健康地成長。
(二)家校聯系有利于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通過成立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座談會、教師家訪、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發放家校聯系單、告家長書、舉辦家庭教育培訓班、搭建“家庭教育大家談”交流平臺、設立校長信箱、開通家校聯系熱線、開展家校共建等活動,向家長推薦一些談家教重要性的文章,并針對孩子的特點和實際問題,教給家長一些科學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還要讓家長正確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能力、愛好等,不要“包辦代替”或“放任不管”。
(三)家校聯系有助于家長了解學生在校表現情況,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 每個孩子的性格、能力、愛好都是不同的,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也出現不同的特點,這些不同是學生性格原因,家長可以把自己孩子哪方面不足,哪方面有優勢,以及孩子的性格特點都一一告訴老師,并定期與老師溝通,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的表現,以此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教育。
三、家校聯系的方式
就目前來說,對學生的教育,除了教師在校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外,還必須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這就必須進行家校聯系。當前家校聯系的方式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家長學校。家長學校是目前較普遍的一種聯系方式。它利用家長會可以對家長進行培訓,讓他們學到一些科學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可以通過與老師面對面的交談,具體地了解學校工作和孩子在校的真實的情況。
(二)家訪。家訪是一種傳統的家校聯系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種方式,也是班主任開展工作的一個重要的有效手段。家訪作為一項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的工作,可以使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可以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可以將學校和家庭緊密地聯系起來,使教師與家長配合,形成做學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可以增進師生感情,尤其對解決個別生的特殊問題有著獨特的作用。
(三)電話聯系。隨著現代通訊工具的普及,每個學生家里都有電話,每個家長也基本都有手機。在這個社會進步,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長們都忙于生計,生活節奏快,利用電話聯系和家長聯系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有利于老師對于學生的管理和教育,還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四)班級博客。班級博客,就是以班級為主的網絡空間。將跟班級有關的活動照片、文字、學生作品、家長育子心得、教師教育心得等上傳發表。在班級博客中,主體并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家長和教師三位一體。這樣的聯系方式既可以促進學生、家長、教師在網絡的空間中深度交流溝通,又可以讓家長利用網絡與其他家長交流溝通。這種家校聯系方式新穎獨特、信息量大,涉及面廣,又有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參與,是一種探索中的家校聯系方式。
當然,除此之外,也有家長主動到學校找老師了解情況、學校建立家校聯系手冊等方式,都可以達到有針對性的對未成年人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和學校教育指導。
總之,家校聯系是保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一致性的有力工具,是強化學校與家長相互溝通、相互聯系的橋梁,是幫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催化劑。學校教育離不開社會、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經常聯系,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統一思想,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