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恬恬
摘 要:精準扶貧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攻堅之戰,其中教育扶貧是扶貧事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之處,是“造血式”扶貧的首要手段。本研究在教育扶貧問題的背景下與貧困地區教育現狀研究的基礎下,分析教育扶貧的意義所在,探尋社會工作介入教育扶貧的可行性路徑,從社會工作專業角度出發,運用社會工作獨有的價值觀與工作手法,尋找社會工作與教育扶貧二者之間的契合之處。
關鍵詞:精準扶貧;教育扶貧;社會工作;介入路徑
一、時代背景
精準扶貧是提升貧困地區人口生活質量的必要措施,是縮小貧困差距、實現均衡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實現全面小康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之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放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而貧困地區的教育工作更是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扶貧工作應落實到經濟、醫療、環境以及教育等方方面面,而教育扶貧是扶貧工作中最為根本又更為困難的攻堅之處。
所謂“扶貧”先“扶智”,即提升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是扶貧工作中的根基,只有讓貧困地區的受教育者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在教育層面為其實現知識文化增能,才能保證扶貧工作成果的可持續性發展。實現貧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提升貧困人口受教育水平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必要條件。
但是,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難以入手解決,存在著普遍的困境:第一,貧困地區中學齡兒童家長外出謀生導致隔代教育現象普遍;第二,貧困地區的教育資金與師資力量薄弱,同時難以受到政策的傾向性幫助,導致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步履維艱;第三,貧困地區學齡家長、工作人員、學齡兒童自身在教育理念層面的缺失,導致教育的重要性被輕視,從而出現受教育自主性低的現實情況。除此之外,在貧困地區學齡兒童這一群體中,彌漫著強烈的厭學情緒,導致貧困地區發生著嚴重的失學現象。如果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無法解決,將會導致貧困地區的教育質量持續低迷,教育水平難以上升,甚至導致貧困的代際傳遞現象。教育問題將會成為扶貧事業中的一塊短板,持續性地制約貧困地區的進步與發展。
二、研究的目標與意義
本研究嘗試以針對貧困地區的教育質量與教育資源供給為窗口,在對貧困地區學齡兒童厭學、輟學現狀探究的基礎上,為貧困地區教育短板的改善提供建議,尋找社會工作在教育扶貧過程中的介入可行性,利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手法與專業優勢實現“教育脫貧”。
(一)明確貧困地區目前的教育現狀,評估其教育質量與教育資源。本研究以貧困地區的教育現狀為基礎,在進行社會工作介入路徑的探究之前,首要任務即對貧困地區教育質量與資源的評估工作。
1、增加貧困地區教育資源,改變貧困地區輟學與失學現狀。明確貧困地區目前的教育現狀,評估其教育質量與教育資源,是對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基礎性認知,可以根據所得結果,根據貧困地區的現實需要與資金情況,增加教育服務的提供和教資的供給,在基礎設施層面為教育事業助力。在基礎設施足以滿意教育工作開展的基礎上,提升學齡兒童上學的積極性,從而降低當地的輟、失學率,起到阻斷代際貧困的效果。
2、為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建設與升級建言獻策。? ? 本研究致力于社會工作介入教育扶貧的可行性路徑探究,可以在社會工作的專業角度,為教育扶貧事業提供完整的理論體系與工作方法,運用專業理性的不同方式提升教育扶貧工作的效果與效率,為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建設與升級提出專業性的建議與策略。
(二)探尋社會工作介入教育扶貧的可行性路徑。本研究的核心在于社會工作的專業手法在教育扶貧事業中存在的價值與實現方式的探索,社會工作獨有的價值觀為教育扶貧事業提供了新的角度與視野,從貧困地區群眾出發,尋找教育扶貧工作的入手點。
1、發揮貧困地區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教育扶貧并非只對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與教育質量等客觀層面進行升級與改良,最根本的是實現對貧困地區人們的教育成果,通過教育改變貧困地區群眾落后的、陳舊的、錯誤的思想,提升其對生活質量改善的期望值。而實現教育成果的基礎,就是改變其對教育本身的認識,提升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的價值觀正與此需求相契合。
2、為貧困地區群眾增能,提供其自我實現的可能性。本研究中的“教育扶貧”是對貧困地區群眾的“受教育意識扶貧”,并非扶貧者一味的單向供給,而是實現貧困群眾的思想意識轉變。研究所重視的“造血式”教育扶貧效果,可以通過社會工作的手法,在扶貧的過程中為貧困地區群眾賦權增能,使其獲得自我實現與發展的能力,從而實現扶貧效果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社會工作介入教育扶貧的可行性路徑分析
社會工作與教育扶貧二者理念的契合,為社會工作介入教育扶貧提供了切入點。社會工作專業所秉持的理念提供了其在教育扶貧中參與的可能性。本研究致力于探索社會工作介入教育扶貧的手法與方式,為其介入工作尋找具體的工作方法與手段。
(一)社會工作補充教育扶貧的政府工作,填補政府教育扶貧中的實踐空白。目前政府工作的重點在政策實施與教育扶貧工作的統籌上,缺少實際實施的扶貧工作。無法與基層扶貧實踐相互承接,二者之間難以接軌,導致難以保證政府當前的工作符合扶貧所需。要想攻破目前階段的瓶頸,就必須解決政府工作的實踐缺口。
社會工作的實踐特色,可以填補政策施行者工作中的實踐缺口,促使其能夠更高效準確地把握教育扶貧實踐的情況,避免政府只實現資源分撥與下放政策的職能,卻無法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與政策實際實施的情況。
(二)社會工作介入教育扶貧實踐
1、多種方式結合,多方面促成脫貧。在文化約束視角的指導下,只有提升貧困地區人員的文化知識水平,才會從根源治療地區的貧困之癥。同理其他領域的脫貧工作也急不可待。但是目前貧困地區人民的文化水平不高,難以認識到除經濟領域以外的其他領域的重要性,這將會成為社會工作介入文化、生態等領域的精準扶貧過程中難以突破的阻礙。
社會工作介入教育扶貧的實踐過程中需要豐富方式,將不同層面的各種發展的多種可能結合。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指導,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匯集多方的力量,首要滿足貧困地區人民的生理與安全需求,在促進貧困地區基本發展的基礎上,重點開展教育扶貧工作,為其賦權增能,滿足其自我實現的需求。
2、針對不同群體,實現多層面的教育扶貧效果。社會工作可以根據學齡兒童、學齡兒童家長、貧困地區教育工作者、基層自治組織工作人員等教育扶貧對象,根據其需求分為不同小組,運用小組工作或社區工作的手法對不同案主依據群體的特性,開展不同內容的社會工作。
通過對不同群體進行教育扶貧,實現貧困地區整體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的提升,為不同群體提供自我實現教育脫貧的途徑與方法:提升學齡兒童受教育的自主性,提升學齡兒童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改善貧困地區教育工作者與基層自治組織工作人員開展教育工作與勸導的工作方式,由此實現多層面的教育扶貧效果。
四、結論
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價值觀,與教育扶貧中“造血式”的工作方法,本就高度契合。運用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中的教育扶貧本就有著專業層面的合理性,與此同時,這也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往“輸血式”的幫扶方法將會逐漸被取代,隨之而來的是以社會工作專業引導的賦權增能式發展。工作人員可以運用適應的社會工作手法,達到教育扶貧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嵌入與反嵌:社會工作教育力量參與農村精準扶貧》,王才章,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07-14 .
[2] 《社會工作參與教育扶貧的維度與空間》,馬東東、孫亞娟,荊楚學刊2019-12-25 .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社會工作參與貴州農村教育精準扶貧的路徑探究》,李毅,福建茶葉2019-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