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啟龍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并提出了一些關于實際教學的應用策略,希望能夠為教育者提供參考范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包括對學生行為品質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教學,更有人文精神的塑造,在廣泛的人文作品與素材中,如何讓學生汲取精神養分,則是小學語文教師所需考慮的德育教育工作。對此,教師要立足教材內容,深掘其中的德育內涵,將其體現在教學中,使語文課文中的人文精神內化為學生的道德品質,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德育教育
引 言
我國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中的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重視學生個人修養提升,使學生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道德素養,善于從書本知識中尋找德育部分,促使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語文作為小學生的母語學科,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更強,教師要牢牢把握這一優勢,從教育中發揮德育的優勢,給予學生全面的德育教育引領,讓學生做有用于社會、為祖國建設做貢獻的時代好少年。
一、課文閱讀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的德育教育滲透要以“自然滲透”為要義,在日常的教育中合理的融入德育元素,引領學生逐步了解課文背后所蘊含的哲理,教師不必急于求成,德育教育需要循序漸進的開展,才能獲得深刻的道理。語文教學的內容包括許多方面,如著名的歷史人物,其成功事跡都可作為德育教育的素材。小學語文古詩《石灰吟》的學習中,于謙闡述了做人要坦坦蕩蕩、清清白白的觀點,教師在講述這篇古詩文時,也向學生簡要的介紹了詩人于謙的生平事跡。于謙是明朝著名的詩人,也是挽救明朝于危難的名臣,在瓦剌進攻大明俘虜明朝皇帝要求割地賠款時,于謙不畏皇權威嚴提出“令立新帝”的主張,不受邊疆敵人的威脅,并在明朝實力壯大之時提出迎回皇帝的主張,然而明朝中期的紛亂使于謙成為眾矢之的,終被陷害而下獄,但他并不向權勢妥協,而是始終保持自身的清廉,《石灰吟》中的“要留清白在人間”正是對他的生平最好的印證。教師通過對詩人于謙生平事跡的講述,學生為如此愛國的詩人所折服,于謙的愛國思想也感染了學生,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氤氳。
二、寫作訓練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不僅限于課文學習,在寫作中也可體現出來。小學階段的學生初步接觸寫作,對寫作的技巧一無所知,且生活中的實事是學生的寫作素材,學生在描寫生活經歷時難以用文字的形式準確的表達自身的情感,這既與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關,又與學生的德育素養不足有關。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可從素材討論中入手,為學生講解一些與作文主題相關的德育實例,充實學生的寫作情感。如小學六年級第四單元的作文訓練主題是《心愿》,本單元的課文有《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金色的魚鉤》,這三篇課文是關于革命時期歷史事件的,反映出濃厚的紅色精神內涵。那么教師在講解《心愿》這篇命題作文的創作思路時,就可結合本單元的課文,對學生的寫作思路進行疏導,如當今學生的心愿不應只局限于某件物品,或是某件事情,而是應“放大”心愿,升華到對祖國的祝愿、對民族的希望等層次,教師通過德育指引后,學生能夠拓展思維的層次,領悟到德育教育的精髓,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課外拓展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來自于教材中的內容,高年級的學生呈現出較高的學習需求,教師需要通過課外知識的拓展來迎合學生的能力增長趨勢。高年級的小學生面臨著“小升初”的壓力,在課外知識拓展中常感到力不從心,教師在此時滲透德育教育素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課外知識學習興趣,還能夠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形成良好的社會意識。如在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學習完《藏戲》一課,學生對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在課外知識拓展部分引入了《冬不拉》這篇文章,文章中描述的是哈薩克族的冬不拉樂器以及其背后的故事,文章的敘述十分精彩,學生對課外知識的學習也較為投入。教師在課外知識教學中組織學生對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豐富多彩,這些多彩的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絢爛的文明,有的學生說民族的團結才是文化繁榮的基礎。教師通過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得出了德育教育的感受,這也是學生思想進步的表現。
結束語
當代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滲透德育教育,要以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和寫作兩大部分為主,以課外知識拓展為輔,在各個部分的教學中都可滲透德育教育元素。教師應注重德育教育滲透的“自然化”,正確處理語文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之間的關系,尋找適宜的契入點,巧妙的引入德育部分,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黨萬堂.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 學周刊,2020(03):69.
[2] 魏秀立. 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 中國校外教育,2019(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