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體現,有利于鞏固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刻內涵;時代價值
作者簡介:燕華(1982-)女,漢族,山東聊城人。中共聊城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執政黨建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依據我國發展階段提出的新的戰略部署。它與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向往過上小康生活,實現小康生活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孜孜追求。
傳統文化視角下中國人對“小康”的理解與向往。“小康”是自古以來長期處于生活困頓狀態的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小康”的概念原本出自《詩經·大雅·民勞篇》,“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以中國,以綏四方”[[1]]。大意是,老百姓長期辛苦勞作,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夠過上小康生活。這里的小康既有物質上的滿足,也有對生活安定的渴求。近代以來,雖然中國國事日衰,但中國人對小康社會的向往并沒有止步。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所想打造的正是一種 “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的“小康”社會。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就是希望中國人都過上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這些都傳遞與表達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對“小康”社會的向往與憧憬。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小康”社會的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小康”社會的概念,但是他們的思想中閃爍著對小康社會的理解。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發展作了高度概括。“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對“小康”的詮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是依據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發展的理論,立足于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而提出來的,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理論的發展和豐富。
中國共產黨人對小康社會的追求。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就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初心與使命。其中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就蘊含了對“小康”社會的追求。1979 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3]]十二大第一次對“小康”進行了闡釋。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概念,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戰略任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全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征途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不分民族、不分性別、不分年齡的中國人的小康。只有做到統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全面”。雖然人民的富裕程度有所不同,但總體都要達到小康水平。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進入新世紀后,從2004年至2020年又連續十七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急需要發展經濟,我們采取了“工農剪刀差”,由此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了物質基礎。但也造成了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實現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一個短板,為此,總書記提出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小康,是沒有一個人掉隊的小康,是惠及全體中華兒女的小康。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應該做到不分群體、不分階層、不分民族,不分個體,實現全體中國人的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戰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現階段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一步。”[[5]]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不僅是黨向人民、向歷史做出的莊嚴承諾,更是擔當意識、責任意識的具體體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的共同夙愿,但是中國夢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堅持不懈地奮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這樣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走好關鍵一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為了更好地給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物質基礎,只有根基打好了才能層層遞進地實現黨和國家的其他各項部署要求,這更加突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較大。如果按照同一個標準、同一個水平對全國各地進行統一要求,有可能形成先進地區奮進態勢不強,欠發達地區難以達標的情況。對此,習近平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是“對全國的要求,各地不可能整齊劃一……不是說各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等都要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才是實現了全面小康”[[6]]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堅持一定標準,又要結合各地實際推進、因地制宜、因情施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價值觀、事業觀,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著眼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中國人民一如既往的努力奮斗與不懈拼搏,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發展戰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格局中去闡釋,明確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近代以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全面小康和民族復興是兩個相互聯系、相互交融的階段。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提出要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以此調動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利于鞏固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思想認識的不斷深化,同時也深刻反映出我們黨對于不同歷史階段要實現一個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戰略問題思考的不斷成熟。歷史經驗表明,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直接關系事業興衰和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執政黨執政地位和執政根基是否牢固的重要判斷因素。離開了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都無從談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想方設法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上做文章,逐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生產水平,努力增進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優化人民的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進而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注釋
[1]周振甫.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44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3]鄧小平文選: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4]何毅亭.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3.
[5]習近平.共建伙伴關系,共創美好未來[N]人民日報,2015-7-10.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