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
摘 要:我國改革開放這四十多年來,在法治領域內的建設不斷發展完善,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從法治建設的幾十年歷程來看,不難梳理出存在這三對變與不變的關系:其一,即法治建設所面臨的客觀形勢,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生廣泛且深刻的變化;但我國領導人對其發展的重視程度和處于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定位從未改變,黨和國家都始終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其二,我國法治建設的任務與要求有了很大變化,但憲法作為法治建設基礎的根本性地位始終未變。其三,法治建設的理念與內容有變,但將黨的領導貫徹到法治建設的全過程始終未變。以上三對變與不變的關系,是我國法治建設不斷發展的內在邏輯。
關鍵詞:三對關系;法制建設;法治建設; 內在邏輯
我國法治建設可謂是經歷了不斷豐富和完善的發展過程,從最早提出的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依據法律、有法可依;從依法治國的提出,到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體現全面這個范圍;從建設法制體系并且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到要建設一個法治型的社會主義國家;從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再到建設一個法治中國,更加重視法治,也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我國治國理政中基本方式之一的法治,已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意義,并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我國改革開放已到了第四十多個年頭,需要不斷促進我國法治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如此,必然離不開黨和國家,對法治建設、發展規律的把握和認識。回顧法治建設走過的幾十年歷程,始終存在著最基本的邏輯主線,即以下三對變與不變的關系。
一、法治建設面臨客觀形勢有變,但黨和國家對其重視程度從未改變
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至如今,我國法治建設隨著時代潮流的日新月異,所面臨的客觀形勢亦是變幻莫測。然則,從建設法治的幾十年發展歷程不難看出,我國領導人對其發展的重視程度和處于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從未改變,黨和國家都始終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這既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要。
1.面臨的客觀形勢變幻莫測
改革開放前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深受到錯誤思想的極大影響,我國法治領域內的發展一度遭受曲折,走了很長的一段彎路。直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會上深刻地總結了“文革”帶來的慘痛教訓,客觀性地做出重大調整和部署,即“做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同時強調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1此后,我國法治可謂得以重生,逐步進入到恢復與重建的時期。黨的十四大后,面臨市場經濟的挑戰和要求,法治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下進行。黨的十五大以來,伴隨國內改革的深化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一如既往第向前不斷發展的外部條件,法治建設的內部、外部環境有新的變化。黨的十六大以來,法治建設又面臨社會發展的全面進步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
黨的十八大后,客觀形勢更是極大變化。國際上來看,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例如:世界上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的影響更加深遠,同時伴隨著巨大的有好有壞的不確定性因素。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已處于近代以來發展最好的歷史時期,經濟以勢不可擋的速度迅猛發展,各領域制度體系也更加完善。但是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出現了很多的艱難險阻和難啃的“硬骨頭”,并且中國共產黨黨內還面臨著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的客觀形勢,此時的世界形勢,國情和黨情都早已經截然不同于改革開放初期,既更加嚴峻又存有機遇。為了更好更快的建設法治中國,黨的十九大上提出了,堅持把全面依法治國的這一重要方針,提高為在新時代也必定要遵循的方略。可以說,法治建設形勢隨著時代發展處于不斷變化中,盡管存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但如今是面臨著欣欣向榮的大好形勢,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之新高度,也踏上了發展的新征程。
2.黨和國家對法治建設的重視程度從未改變
法治建設的過程雖面臨的客觀形勢日異月更,但是有一點始終未變的,那便是黨和國家對其發展重視程度和處于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定位從未發生改變。
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征程,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為了盡快更好的恢復我國各項法律制度,使法治建設快速走回正確的發展道路。時任國家領導人的鄧小平同志明確了:“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2此后,把法制建設放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這是對其重視程度的重要定位。黨的十四后,根據市場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黨和國家領導人根據形勢境況及時做出重視法律制度的決策部署。為緊跟國家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發展,法治不缺位的要求,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上向黨和全國人民鄭重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3這是黨的歷史上,首次把依法治國明確在黨治理國家工作中,是居于基礎性、主導性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八大后,更加看重法治建設在黨和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法治建設工作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關鍵位置進行謀劃和展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同志以其深謀遠慮的戰略定位,堅定地將依法治國納入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首次在全會上專門研究和探討法治方面的若干問題,還通過了相關問題的決定。一言以蔽之,黨和國家不僅始終如一重視法治的發展,而今更是前所未有的重視法治。
二、法治建設的任務與要求有變,但憲法的根本性地位未變
法治建設的任務與要求有變
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與使命,我國法治建設的任務與要求亦是因時而變、因勢而變,處于不斷變化中。黨中央就明確了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是我黨的一項偉大歷史任務。”5黨的十四大后的任務和要求是:“把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作為根本任務。”61994年12月4日,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江澤民同志,第一次提出“以法治國”的科學論斷。他指出法治建設的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實行以法治國,是為了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007年黨的十七大也著重要求,舉全黨全國之力貫徹實行依法治國方略,同時需要加速腳步建設法治型國家。
中共中央領導人堅持以問題意識為發展的導向,不斷總結前人的豐富經驗,重視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要發揮法治的重大作用。書記還強調:“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8這兩組十六字方針,不僅賦予了法治建設新任務、新要求,還不斷推進和開創我國依法治國的新發展局面。黨的十九大根據新時代的要求進一步明確新任務,就是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必定要矢志不移、毫不動搖走這樣一條道路: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言而喻,從改革開放直到今天,對法治提出的任務與要求是不斷變化更新、不斷與時俱進的。
憲法的根本性地位始終未變
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憲法,它經歷了數次的修改和完善,目前現行的憲法是1982年通過的憲法,它是最高法律效力的代表。具有治國安邦總章程之稱的憲法,是其他一切普通法律的制定,均必須以其作為基本的依據;普通法律的內容也都必須要符合憲法所規定的內容,所有一切的法律都不能違背憲法。同時,實行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根本法律依據,也必然非憲法莫屬。我國法治不論發展到何種程度,都離不開這一基本遵循,憲法居于法治建設中的根本性地位始終未變,始終具有一種根本性和長期性的作用。
從幾十年的實踐發展歷程來看,我國現行憲法從正式的頒布到貫徹實施以來,不管是在經濟建設和發展都需要法治為其保駕護航,還是其他社會主義事業和領域內的發展,也都是需要憲法作為保障和起到推動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歷史條件下,依法治國其實際上就是依照我國根本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關鍵之處就是依憲治國。“我國憲法以根本法的形式……成為歷史新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在國家法制上的最高體現。”9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明確定位了具備根本法性質的憲法,在法治發展中處于根本性地位。它是經過長期發展的實踐證明了的,是完全符合我們國家發展實際情況,同時又與時代要求和潮流相一致的好憲法。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勢必會涉及到很多方面和不同領域,這就要求有一個總攬整體并協調各方的總抓手,這個抓手就是憲法。我國從法制到以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再到建設法治中國,都要求把憲法作為核心,憲法在法治建設中是居于根本性的地位。
三、法治建設的理念與內容有變,但黨的主體地位未變
法治建設的理念與內容有變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注重強化我國法治工作的問題,為使法治走向正確的發展道路做了不懈努力。我國法治建設最早的提法是“法制”二字,強調制度。1982 年的修改憲法中,將“法治”一詞引入憲法之中,這是制度建設成熟和實際情況需要的條件下,更強調和重視治理。實際上,“在憲法制定與修改過程中實現從法制到法治的變化,實則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不斷強化與發展”。11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以后,持續推進法治工作建設。并于2018年3月11日的憲法修改中,將“社會主義法制”的提法修改為“社會主義法治”,這一最新修改是以根本法的方式,致力于促進依法治國理念繼續得到新發展。在黨的十九大上還提出,要將良法與善治在一起結合的法治新理念,即:“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12“良法”與“善法”的相融,是黨和國家對法治建設基本方略與理念的認識不斷走向深化。
我國法治建設而今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也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上。其理念與內容上,出現了以下幾個變化:首先,是從提出依法治國的理念,轉變為全面依法治國,從范圍領域上凸顯的新變化。其次,是從制度層面上的變化,即是提出建設法律體系,到建設一個更加完善的法治體系。13這是黨和國家實現長期執政和治國安邦的必然要求和保障,也是從國家層面突出法治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