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君


[摘要] 目的 探究精神科護理采用共情護理對其工作質量的提升效果。方法 便利擇取2018年4月—2019年1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86例精神疾病患者和52名護理人員參與研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3例患者和26名護理人員。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共情護理,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護理人員共情能力評分等指標進行比較。結果 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5.35%高于對照組81.40%,不良事件發生率11.63%低于對照組32.56%,數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4、5.472,P<0.05);實驗組共情能力評分(127.08±4.185)分高于對照組(112.69±6.065)分,數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958,P<0.05)。結論 在常規護理工作基礎上引入共情護理,可以為精神科患者提供質量更高的護理服務,對改善患者病情、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具有積極作用,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 精神科護理;護理人員;共情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20)09(a)-015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mpathy nursing on the quality of work in psychiatric nursing.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ed 86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52 nursing staff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April 2018 to November 2019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43 patients and 26 in each group. Nursing staff. The control group carried out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arried out empathy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indicators such as nursing satisfaction,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empathy scores of nurses. Results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ca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3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1.40%,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as 11.63%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2.56%.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4.074, 5.472, P<0.05); the empathy ability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127.08±4.185)point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12.69±6.065)point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9.958, P<0.05).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of empathy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work can provide higher quality nursing services for psychiatric patients,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Psychiatric nursing; Nursing staff; Empathy nursing; Application effect
精神疾病屬于心理障礙性疾病,會導致患者行為方式、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異常等情況,患者通常處于挑剔、憂慮或易怒等狀態中,可能有自殘、自殺和傷害他人等情況出現,這對患者自身的健康以及其周圍人員的健康均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1]。該類疾病患者情緒狀態與正常人有明顯差異,因此其護理工作更加繁重且安全性更低,容易導致護患關系緊張。若護理人員也缺乏一定的共情能力,則可能影響護理質量[2]。針對該問題,該研究便利選擇2018年4月—2019年1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86例精神疾病患者和52名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就共情護理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便利選擇該院收治的86例精神疾病患者和52名護理人員參與研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3例患者和26名護理人員。對照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26~74歲,平均年齡為(50.05±13.002)歲;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為(28.96±5.142)歲;文化水平包括專科和本科,分別有17名和9名。實驗組患者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為(51.30±13.284)歲;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為(31.65±5.253)歲;文化水平包括專科和本科,分別有15名和11名。兩組患者和兩組護理人員可采集的一般資料進行組間比較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主要內容包括飲食干預、患者用藥指導,生活護理以及安全管理等。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共情護理。首先針對護理人員開展共情能力相關理論知識的3個月專業培訓,講解患者相關疾病知識,人性關懷理論、溝通方法和技巧以及護理倫理理論等,增強其專業素養和倫理修養。然后開展護理技術培訓,邀請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講述自身工作經驗以及相關事跡,讓護理人員可以感受到正能量和其在精神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和意義,掌握共情護理相關技術。最后針對護理人員培訓效果進行考核,通過考核后可執行精神病患者共情護理。共情護理具體措施包括:①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給予尊重和充分理解,根據患者文化水平,通過不同方式開展健康教育,包括演示、講授或圖片方法等,為其講解疾病病因、影響因素、不良反應、治療方法等,強調負性情緒與疾病之間的關系,告知其不良心理對病情控制的不利影響,使患者能夠了解負性情緒的危害,主動進行自我心態調節。與患者共同對病情進行分析,告知其不必過度憂慮和緊張,同時將制定的臨床治療方案告知于患者,需要患者積極配合并遵醫囑用藥。若患者病情和不良情緒較為嚴重,護理人員主動查明其負性情緒出現的原因,并開展對應心理疏導以進行改善。②患者住院期間需要由護理人員多與其進行主動溝通和交流,能夠換位思考,即站在患者的角度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分析,交流過程中應使用文明用語,常用的包括對不起、請見諒、謝謝等,引導患者傾訴其內心感受和想法并認真傾聽,保證患者可以在治療過程中感受到被關愛和尊重,拉近護患距離,獲得患者的信任。在交流過程中對其情緒變化給予關注,若發現情緒波動需要立刻為其開展心理疏導。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可通過非語言溝通法展現對患者的理解和支持,還可以應用鼓勵、安慰性語言安撫患者的情緒,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此外共情護理工作中需要護理人員保持對工作的積極態度和對患者的熱情,給予患者安慰、鼓勵,通過正能量語言的應用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和信心。③護理人員可為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或邀請預后良好的患者來院進行現身說教,以增強其他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還需要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叮囑家屬對患者給予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讓患者在醫院也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親人的關懷,對未來的生活燃起希望,進而可以更好地配合治療方案的開展。④實施放松訓練,根據患者個人喜好和習慣為其播放合適的輕柔的音樂,在聽音樂時能夠放松身心,指導患者正確深呼吸方法,與其當前心理狀況相結合制定合理的訓練頻率和時間,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轉移患者對病情和治療相關的憂慮情緒和注意力。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護理人員共情能力評分等指標進行比較。
護理滿意度調查以問卷法為主,共100分,>90分為滿意,介于80~90分為基本滿意,<8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3]。
共情能力評分項包括觀點采擇、情感護理、換位思考,分值分別為70分、49分和21分,分值越高說明共情能力越好[4]。
1.4 ?統計方法
研究數據選擇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數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數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人員共情能力評分比較
實驗組共情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數據組間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精神科護理工作相比其他臨床科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為精神病患者多伴有行為能力障礙、情感功能障礙、思維異常等情況,隨時會有攻擊他人、自殘、自殺以及私自外出等風險,大大加重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5]。為預防精神病患者發生不良事件,保證患者的人身安全和護理質量,必須建立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信任關系。但是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由于護理人員工作任務繁重,精神高度緊張,可能因為缺乏共情能力導致其無法換位思考,導致護患關系較為緊張復雜,甚至無法保證護理質量。因此為提升護理質量,保證患者安全,尋找更合理有效的護理方案十分重要[6]。
有研究認為[7-8],精神疾病患者護理過程中,若護理人員有較強的共情能力,能夠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干預,可以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在該次研究中觀察到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5.35%高于對照組81.40%,不良事件發生率11.63%低于對照組32.56%(P<0.05);實驗組共情能力評分(127.08±4.185)分高于對照組(112.69±6.065)分,數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淑芳等[6]的研究結果:實驗組共情能力評分(120.24±2.35)分高于對照組(95.29±2.32)分(P<0.05);不良事件發生率4%低于對照組22%(P<0.05),基本一致。提示共情護理可以增強精神科護理人員的共情能力,使護理人員更好地理解患者,了解其護理需求和情緒變化,有利于拉近護患關系,獲得患者的信任,可以更好地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為患者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保證患者治療期間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精神科共情護理工作可以為患者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保證患者治療期間的安全性,進而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提高廣大精神疾病患者的護理質量,對促進患者康復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宋艷梅.風險評估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8):120.
[2] ?張幫峰.精神科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與其共情能力及溝通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9,33(11):1897-1901.
[3] ?張朝朝.護士共情能力培訓對精神科護理管理質量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13):100-101.
[4] ?黃立萍.PDCA循環管理對精神科護士護理差錯和護理效果的改善作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11):76-77.
[5] ?陶正佳.精神科護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與安全管理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16):178-179.
[6] ?相淑芳,相法芳.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培訓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0):142-144.
[7] ?張艷青.精神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對策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A1):269.
[8] ?蔣冬華,陳娜,劉易鳳.“精益生產”理論在精神科護理安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34):163-165,168.
(收稿日期: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