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衛婷
摘要:社會主要矛盾學說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結合我國社會實際的理論獨創,毛澤東是這一理論的創始人。本文梳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理論創立、完善與發展的過程,這是我黨貢獻給世界的又一個中國智慧。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理論 ?創立 ?實踐探索
基金項目:懷化學院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探索及最新闡述”,項目編號HHUY2018-03。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始于抗戰時期,毛澤東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
一 ?社會主要矛盾理論初步創立
長征到陜北后,毛澤東在延安窯洞讀了很多哲學書籍。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立統一規律分析中國社會,創立了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理論。
1936年 毛澤東閱讀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第三版)時,對書中闡述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導方面深受啟發。毛澤東分析當時的形勢,認為日本是占據矛盾主導地位的一方,“民族統一戰線如果廣大的與堅固的建立起來,就有造成優于日本方面之勢。” [1]97
毛澤東在書上批注這段話的時間是1936.11--1937.4(毛澤東本人在書末頁寫下的讀書時間),正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的前夜。基于中日矛盾中雙方力量地位差異的認識,中共積極調整政策,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創造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條件。為統一全黨的認識,1937年5月,在延安召開黨的蘇區代表會議,毛澤東做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任務》和《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兩個報告。他指出,中日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的矛盾,目前的任務是爭取民主改革和人民的自由權利,建立真正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必須將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世界的和平陣線相結合。報告反映出中國共產黨開始運用矛盾原理,確定黨的主要工作和目標。1937年9月,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毛澤東特別強調矛盾的兩個方面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針對部分人對抗戰前途迷茫悲觀,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他分析敵強我弱的態勢,指出雙方強弱發生轉變的條件,就是中國始終堅持抗戰和堅持抗日統一戰線,批判了亡國論、速勝論。
圍繞解決主要矛盾制定各項政策、策略、原則。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指出,全民族的任務是堅持持久抗戰,鞏固和擴大抗日統一戰線,…..驅逐日寇出境。[2]216“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3]574黨的主要工作在戰區和敵后,[4]217黨員的崗位,首先應該是在最能打擊日寇的地方。在抗日根據地,盡可能地發動群眾斗爭;在敵占區,放手發動游擊戰爭。黨員應成為執行抗日統一戰線的模范戰士,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對國民黨頑固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中共成為團結全民族抗戰的旗幟。
抗戰勝利后,南京政府堅持獨裁專制,拒絕和平民主建國。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共及時調整政治經濟政策,做好自衛戰準備。在和平無望時,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領導人民打垮了國民黨政權,建立了新中國。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實踐證明,推動對抗性的主要矛盾兩個方面轉化的有效途徑,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武裝斗爭,堅持統一戰線,這是致勝的法寶。中共對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認識和嫻熟運用,大大超越了蘇聯教科書中的認識范疇,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要矛盾理論體系。
二 ?過渡時期主要矛盾理論的完善
早在1948年,在確定新中國建國方案的過程中形成了對過渡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建國之初,毛澤東認為,在不同地區主要矛盾是有區別的。在老解放區,動員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生產,是一切工作的重點所在。在新解放區,中心工作是穩定政權,沒收官僚資本,追繳國民黨殘余勢力,剿匪,開展土地改革,為恢復生產做準備。1952年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完成,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已經作為階級在歷史上被消滅了,國內階級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也得到初步恢復。但是,新的矛盾很快出現,在農村,表現為農資矛盾,在城市,表現為無資矛盾。因此,消滅資產階級,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成為下一階段黨的中心任務。
建設現代工業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但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中國共產黨圍繞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任務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正式提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國家對資本家采取贖買政策,把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通過公私合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對資產階級實行贖買,馬克思、恩格斯提出過設想,中國共產黨成功地進行了實踐,以和平方式消滅了中國的資產階級,解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中國是在沒有實現工業化的情況下進入社會主義的,這是中國的特殊國情。
建國初期主要矛盾已不全是對抗性的,中國共產黨解決矛盾的方法從戰爭年代的對抗手段發展到和平的改造,在維持矛盾統一體中實現矛盾一方的轉變,這是矛盾理論的進一步完善。
三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理論的發展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確立和改革開放
1956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八大對我國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確的,但是,在后來的一段時間內我黨對主要矛盾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這使得國家建設和發展走了彎路。
1978年,黨中央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黨的工作重新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文革結束后黨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初步回歸。經過深入研究,黨再三強調,階級斗爭已經不是我國的主要矛盾。鞏固社會主義,就要發展生產力。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歷次黨代會都要重申這個社會主要矛盾,圍繞解決主要矛盾制定階段性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
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理論,從社會發展的階段分析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再次確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現階段所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就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
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華民族由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體現了改革開放的實踐成果 。
首先,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總體小康已經實現。我國的生產力已經能夠生產和供給非常豐富的物質文化產品,生產力的某些領域已經達到領先世界水平。其次,人民一般性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現在基本得到滿足,供需矛盾主要體現為“優質不足”。
存在大量地方性的傳統的和相對落后的生產力,產能不足和相對過剩同時并存,區域性落后與區域性發達同時并存。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質就是生產力發達與不夠發達的問題。在現階段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問題就成為目前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它關系著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興旺,是我國建成現代化強國必須突破的瓶頸。
新時代主要矛盾理論,將解決主要矛盾與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相互聯系,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思路、布局,階段性目標緊密結合,構成了一個內涵豐富、開放式發展的系統性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貢獻給世界的又一個中國智慧。
參考文獻
[1]高海萍,張云燕編著. 毛澤東的書單[M].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14.12.
[2]論新階段 中共六中全會文件[M]. 新華日報館, 1931.01.88頁
[3]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資料組編寫.中國共產黨歷次重要會議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