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忠
摘 ?要:語文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僅是積累文化知識與生活常識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積淀人文底蘊的重要手段。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點,教師只有教好古詩詞,才能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全面發展。但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卻由于缺乏更好的教學方法而使得教學工作收效甚微。那么,教師應當怎樣做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并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手法
眾所周知,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經過上千年積淀而來的精華,但由于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有太多需要學生記憶與背誦的內容,而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談古詩色變”。鑒于此,教師教好古詩詞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進一步凸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趣味教學活動、創設教學情境兩種方法開展教學工作,以此充分地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體驗詩歌情感,同時通過有效的備課工作,逐步完善課堂,為古詩詞教學增添生機與活力。
一、趣味教學,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模式下教育習慣的影響,并未給予學生學習興趣足夠的重視,也沒有意識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為教學工作帶來諸多有利因素,一味地將知識單方面的向學生灌輸。從短期效果上看,這種教學模式的確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之中固有的弊端必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暴露,以至掩蓋其本身的優勢。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始終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放在教學工作的第一位。
例如,在執教《山行》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結合繪畫活動。在課前,教師要求學生準備好蠟筆、彩鉛等繪畫工具。在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這首詩歌,讓學生對詩歌中描繪的畫面產生初步的印象。此后,讓學生合上課本,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用畫筆把詩歌中描繪的深秋山林中清爽、清幽的畫面表現在紙上。接下來,由學生共同評比,看哪一位同學的畫作與詩歌最為接近。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通過自己的想象力,盡自己所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詩歌中描繪的畫面,從而對詩歌內容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
二、創設情境,體驗情感
所謂情境教學,一般是指教師通過某種方法,帶著強烈的目的,為學生創設一個與詩歌中描繪的圖景、表達的情感、營造的氛圍相符合的情境,并通過恰當的手段,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情境,進而讓學生身臨其境,產生“體驗式學習”之效,以此幫助學生加深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方法,在課堂中利用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當中。在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后,學生在今后的詩歌學習過程中會形成一種習慣,不自覺地將自身的生活經驗、自身的情感帶入詩歌,充分地體驗詩歌的情感。
例如,在執教《出塞》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情境。在教學工作的準備階段,教師需要從互聯網中下載能夠體現邊疆凄清、悲涼氛圍的音樂片段,并在課堂上為學生帶來一次配樂朗誦。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隨著教師的斷句、語氣語調的變化而進入詩歌的情境之中,進而更好地體驗詩歌中詩人所表現的“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決心以及奮勇抗敵的勇氣。更重要的是,學生的閱讀欲望會被教師的這一行為充分地激發,從而主動地閱讀詩歌,產生更加濃烈的情感共鳴。
三、有效備課,完善課堂
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學生所接受的詩歌教育大部分來源于課堂。由此可見,課堂的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效率直接掛鉤。與此同時,教師是否有效地完成備課工作,是課堂質量的最為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教師想要進一步提升古詩詞教學的效果,就需要更加優質的完成備課工作,從而起到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過程的效果。
首先,教師需要在備課的過程中備好教學內容。通過深入挖掘詩歌內容的方式,精確地定位到將要教授的詩歌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并合理地使用互聯網、教輔書籍等工具,尋求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在遇到瓶頸時,也需要向其他優秀教師取經,活用他人經驗于自身教學工作中。
其次,教師需要在備課的過程中備好學生。通過對班級整體情況的了解,選擇能夠被班級中大部分學生所接受的教學方法。同時,也應當針對部分學習能力較差、或認知層次較低的學生,為其提供相應的幫助,選擇更為合適的輔導辦法。
最后,教師需要在備課的過程中備好教學流程。通過回顧以往的教學設計,發現其中存在問題,并在今后的備課中予以改進,從而讓每一個教學環節銜接得更加緊密,讓課堂整體更加有條不紊。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師合理地應用以上方法,并不斷拓展與創新,付出足夠的汗水,才能換取更加豐碩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龐小琴.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教學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9(30):128.
[2]黃亞容.小學古詩趣味教學談[J].基礎教育研究,2017(0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