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斌 馬翡霞 陳云 姚志金
摘要:為落實黨的十四次四中全會的“在我國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加入法治,在小學、中學設置有關法治知識的課程”的精神,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要求融入到中小學德育教材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德育課程全部改名為《道德與法治》。然而由于缺少成熟的課程標準體系,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難免會出現偏差。本文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做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改進意見。
關鍵詞: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問題;改進辦法
1.道德與法治課程現狀
我國學者從九十年代開始對課程實施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將國外研究成果與我國課程實際相結合,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實施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1 課程目標設計的偏差
(1)重道德知識輕法治教育
(2)重道德學習輕學生需要
(3)重個人品行輕公共意識
1.2 校外課程資源開發的欠缺
(1)以教材為主的課程資源
(2)局限在教室內的課程
(3)缺少邏輯性強的社會資源
1.3 課程組織需要優化完善
(1)課程時間分配科學性不足
從教學各個環節進行縱向上的區分,可以把教學時間劃分成幾個部分:復習以前習得知識時間、導入時間、講授新知識時間、鞏固學生學到的新知識時間、課堂小結與練習時間等。教師要把握住課程的時間分配,形成自己的時間策略。筆者通過課堂觀察,發現教師的時間分配并不完全合理。
(2)活動設計目的性不夠明確
教師們普遍表示注重教學方法設計的生活化與活動化,主要以活動為主。但是觀察發現,一些老師開設的活動課程存在著活動設計潦草、為了開展“活動”而活動的問題,時常將道德與法治活動課上成美術課。
2. 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因素
2.1 課程資源不足以支撐全面的目標設計
課程資源的不充足會影響教師對課程的全面開理解,從而導致教師的課程目標設計不準確,也會影響教師策略選擇,導致課程反思的片面性。
主要表現為課程文本資源不足;網絡課程資源的缺乏,優質網絡課程資源的不充足,如:缺少道德與法治優秀課例資源、缺乏優質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等,這就導致了教師課程實施的不順暢;教師培訓形式單一,目前雖有各種教師培訓,但培訓內容相對單調。
2.2 專職教師配置不足,教師素養需要加強
目前,傳統教學觀念占主導,“以師為尊、以生為卑” “嚴師出高徒”等教師權威至上的教學思想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觀念。然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特殊的德育課程,需要以學生為主體,且需要學生在探索與實踐、動手操作中尋找到規律、主動遵守規則[1]。同時,老師法律知識基礎相對薄弱,筆者接觸的幾所學校教師隊伍中幾乎沒有法律專業出身的教師,這就造成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只有道德而沒有法治。
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的不夠重視,可能會導致教師在開發時以教材為主,甚至是只開發教材。缺乏課程理解與反思的意識,對課程理進行理解、解讀,是教師課程實施的起點,教師應該對課程進行個性化的、能動的理解,不能只根據設定好的模式與思路進行課程實施。
2.3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學校的地位不高
(1)課程沒有開足開全
(2)課程評價單一化、形式化
(3)教研制度不健全
(4)師資分配不合理
3 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些建議
3.1 通過政策引導,完善課程資源
(1)補充教輔資源
利用網絡的力量,將多媒體的價值最大化。為每位教師配備教學參考書,教師可以從參考書得到靈感,也有利于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合理組織。為教師提供多樣的教學用具,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2)開展多樣的教師培訓
應該開展多樣的培訓,以教師希望的形式進行培訓,讓教師在培訓后有真實的收獲。培訓應包括教師平時的校本和學區教研、校與校之間的交流等。
3.2通過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改變教師傳統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小學階段,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更符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要求。
重視培訓,改善教育理念。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以接受為主的課程理解觀念和形式主義的課程反思觀念,從源頭上解決教師課程實施效果不佳的問題。
夯實教師的法治基礎。教師自己應該先樹立法治觀念,學習法治知識,做一個課程研究者。同時應該對教師進行法律知識方面的培訓,使培訓成為教師的強大后援力量。
提高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可以通過優化學校文化、形成教師共同體等方式來提高教師的課實施能力。
培養課程開發意識與能力。只有教材的教學是不充分的,只有當教師擁有足夠的課程開發的能力的時候,課程開發才能夠順利進行,不至于走偏。課程開發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的生活、科學技術的聯系,加強教師與學生、家長的交流與合作,形成“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課程開發模式[2]。
3.3通過加強管理,優化學校體制
完善學校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評價可以用的方法有:觀察與訪談、問卷和成長資料袋評價法,還有兒童作品分析等方式,不應該把評價作為一種選拔和淘汰學生的手段。對教師的評價應先讓教師進行自評,評價制度應該讓學生與家長參與進來,從盡可能多的通道獲得有效信息,幫助教師進行課程反思。
建立完備的教研制度。建立起合適的教研制度,開展定期的教研活動,并要求教師定期書寫教研記錄與教研后反思,爭取做到每個教師有所感悟。
優化教師任務分配。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普遍是教齡很長,從主科退下來;或同時擔任其他學科教學,教學負擔太重。學校應該優化教師任務的分配,增加師資力量,最好配有專職的道德與法治教師。
本文針對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問題進行初步分析,提出了若干改進建議,希望對小學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梁力佩.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實踐作業的設計[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0(06)
[2]謝小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問題與策略[J].教育,20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