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遠
摘要: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他同時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治國理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文化對于國家的興旺、民族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最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沃土,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治國理政之道
(一)蘊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于治理國家,以及“君”和“民”的關系在很多篇章中都有論述。《尚書》上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就是黎明百姓是統治階級的衣食來源,是支撐國家運行的根本基礎。孔子要求“君”加強自身修養“修己以安百姓”,同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認為順應人民的利益國家就得利益。孟子提出“君輕民貴”的思想。這些無不反映出傳統文化中重視人民的思想。儒家文化中核心的“仁”,“仁政”思想,就是要統治者講“仁政”,施“仁政”,就是看到了人民群眾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所在,而君王的主要任務就是對人民進行教化,引導人民去做正確的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要求普通人孝敬父母,與兄弟姐妹團結和睦;尊重他人、同情弱者,還是要求為政者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對人民以道德教化,減輕人民負擔等,其基本的理念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遵從社會上的大多數人。
(二)以提升道德修養為中心的社會治理思想
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王朝,凡是把黎民百姓放在重要位置的時期,國家就興旺;反之則衰敗。明白了這一點之后,歷代統治者,要實現國家太平盛世就要對“人”進行道德教化,畢竟有道德修養的人,對于整個社會具有引領和導向作用。一是倡導加強個人道德修養。社會是由無數個體組成,因此每個人的道德提升促進整個社會良性發展。《大學》上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講的就是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都要加強道德修身。二是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有道德修養的為政者非常重要。道德是判斷是非、曲直、好壞的一把尺子。但這把尺子要抓在有道德的為政者手里,才能發揮效力,否則再好的法也顯示不出威力,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論語·子路篇》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是說,為政者自身的道德修養對執行影響非常大。當為政者自身道德品行端正并作出表率,不用下命令,下面人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為政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下面人端正,縱然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會服從的。三是以道德防治犯罪。在《論語·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里是說,培養道德修養是最根本的治理犯罪的方法。要想從根本上杜絕犯罪,一方面要使社會上每個人都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對犯罪的行為深惡痛絕,也就是要做有道德的人;另一方面就是讓犯罪的人認識到自身罪行,并為此感到羞愧,以防再次犯罪,這才是治理犯罪的根本。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聯系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帶來經驗啟示。
(一)國家觀——堅持愛國主義為核心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愛國主義的表現有所相同。一是“忠君”思想。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時期,君主、皇帝是國家的象征,君主的更替直接導致政權的更替,因此愛國主義表現為“忠君”。《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正說明了君王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要無條件的忠于君王,并且這種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二是尚公愛民的思想。對國家的熱愛也表現為對公平公正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對人民的熱愛。《孟子·梁惠王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對社會公平,公正的渴望,對人民的熱愛,希望君王與民同樂等這些都是愛國主義的源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愛國憂民的表現,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對收復故土的期盼。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無論是忠于君王,還是熱愛故土,亦或是對人民苦難的同情,渴望國家的統一,都是歷史上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內心深處存在的樸素愛國情懷,表現為每個人對國家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二)人生觀——主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為人處事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并由此構建出以個人道德修養為基礎的家庭、國家、社會的秩序。在為人處事方面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方式方法。一是尊重多樣,寬容他人。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中國人對不同于自身的其他個體的態度。“和”涉及的是尊重多樣性前提下的差別的同一。二是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觀點已成為今天處理人際關系的“黃金法則”。他包含著人與人之間應彼此要把對方當人看待,懷有愛心,還含有不分性別、種族、社會地位、政治、宗教信仰等一律平等的思想。這與我們今天所進行的道德建設所要求的是一致的,也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建社會和諧的基礎。
(三)價值觀——強調以道德禮儀為核心
社會秩序的建立需要一套價值體系。首先,表現在以道德作為社會秩序的準則。一是將道德與地位聯系。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中,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除了天然存在著的輩份、年齡、性別、血緣關系的遠近等差異外,還有依據一個人的才學德智來分。有才有德者理應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并享有較高的物質待遇,才德越高,地位和享受就越高。如《荀子·富國》曰:“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二是培養人的羞恥之心。朱熹說:“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說的意思就是,一個懂得羞恥的人,就會主動拒絕做一些事情。可見羞恥心是一個人判斷是非的標準。有羞恥心就會自覺拒絕,而沒有羞恥之心則不分好壞。三是培養人在心里自覺自律的精神。中華傳統文化中,認為個人道德是不斷提升的,他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不需要別人監督,自覺自愿的去做,也就是“自律”。《論語·述而》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也就是說“仁”是一種高度的道德自覺,一個人如果達不到“仁”的標準,就不能指望他自覺遵守禮。但如果達到自律,也就不需要禮的約束,也就是說沒達到自律時,需要禮的約束,達到自律就會自覺維護禮。禮儀在形成道德自律的過程中,不僅在于提供給人們一些行為規范,更在于通過這些外部的規范起到教化的作用,提高人們的道德境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和諧社會、人是自然協調的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發展具有借鑒意義。一是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生產。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良好的自然環境不僅對發展生產有利,更是對我們自身的保護,特別是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孟子·梁惠王》中提出“不違農時,谷不勝食;數罟不入夸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告訴人們要按自然規律,不違背農事進行耕作;要禁止用網眼過細小的魚網到大池里捕魚,以保護生態;去山中砍伐樹木也要按時令進入山林。二是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物種豐富的生態系統,不僅為整個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而且我們也是這個共生系統中的重要成員。看到其他生物日益減少,我們應該感同身受。如在《論語·述而》上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就是講釣魚不用網捕魚,射鳥不射夜宿的鳥,以防將資源用枯竭了。這其中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三是“仁民而愛物”的思想。同時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萬物的精靈,不同于野獸,對于與我們同樣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要抱有同情心。《孟子·梁惠王上》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于,看到活的,就不忍心它死去;聽到它的聲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這體現了人對動物“仁民而愛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