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園
摘?要:高效優質教學的實現離不開良好課堂氛圍的成功營造。新課改后,美術教學的重要性被提上了一個高度,對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求也越來越迫切。初中生正處于各種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美術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平臺,應積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最佳狀態下學習美術知識,從而顯著提高初中美術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堂氛圍;營造;策略
美術教學是一門藝術類學科,它能夠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逐步獲得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等綜合技能,對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美術,離不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初中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研究能夠讓課堂氛圍變得越來越好的有效策略,盡可能讓學生保持最好的學習狀態于美術課堂上,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發展。
一、發展學生個性,營造尊重、民主的課堂氛圍
初中生對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且思維敏捷、想法獨特,在美術學習中時常能提出獨特的個人觀點,而且不同的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看法各不相同。因此,初中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要就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保護學生的新奇想法和個性見解,運用尊重和民主換得學生的信賴和喜愛,盡力為學生營造尊重、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讓學生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活躍。
例如,在學習《文明之光》這部分內容時,我就積極營造了尊重、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張揚自己的個性。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搜集瓷器圖片及介紹的學習任務。課堂上,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介紹了中國瓷器的發展情況,讓學生對瓷器的種類以及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通過幾幅瓷器圖片教給學生從器形、釉色以及裝飾等方面對瓷器進行鑒賞。之后,我再讓學生展示之前搜集的瓷器圖片,并自行講解有關該瓷器的基本介紹,并利用課堂學過的鑒賞方法去發表對該瓷器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我以學生講解為主,在課堂上盡力營造了尊重民主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自由地發表了自己對美術作品的觀點,使得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凸顯。
二、創設豐富情境,營造極富感染力的課堂氛圍
美術是一門具有人文性特征的藝術學科,同時又具有抽象性。在進行美術欣賞時,許多學生對抽象的美術作品的解讀能力有所不足,藝術視野的拓展受到了嚴重阻礙。在此情形下,如果教師能夠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創設有力的教學情境,將學生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作品,那么,學生的認知會更加深刻。因此,初中美術教師要注重豐富教學情境的創設,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極富感染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去解讀美術作品,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提出獨特而有利的見解。
例如,在學習人物肖像畫的繪畫技巧時,我就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富有感染力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美術技巧。課上,我以文學作品中肖像描寫的方法來創設情境,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個肖像描寫片段,如魯迅先生文學作品中關于閏土、祥林嫂、楊二嫂、阿Q、孔乙己等人物形象的描寫,讓學生說一說文學作品中是怎樣突出人物的特征的。之后,我再讓學生欣賞羅中立的《父親》以及趙延年的《魯迅像》《阿Q像》等美術作品,對比分析在人物肖像特征表現手法上的異同點,促使學生加深了對美術技法的理解。
三、注重學思結合,營造濃厚的合作學習氛圍
只有學和思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始終保持渴求新知的狀態,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地對知識進行學習,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顯著提高。合作學習是當前課堂教學的主題曲,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也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之間對某一美術作品或教學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讓學生的思維在互相交流中變得越來越發散,讓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在相互協作中得到發展,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以形寫神》這部分內容時,我就引導學生注重將學思相結合,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美術課堂上充滿了濃烈的合作學習氛圍。課堂上,我帶領學生欣賞《太白行吟圖》,我讓學生以合作討論的方式來表達對這幅畫的看法。在合作討論之前,我提示學生可以從畫面的整體感受、詩人的神態等方面進行欣賞。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合作討論,積極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之后,我帶領學生一起總結寫意畫的特點有哪些,促使學生加深了對中國畫以形寫神技法的理解和掌握。這樣,我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促使課堂上形成了濃郁的學習氛圍,在合作討論中,學生的思維變得越來越發散,鑒賞能力、審美情趣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師要想讓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就必須注重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讓學生在更加輕松、更加濃郁的教學環境中學習美術知識,發展美術技能,從而實現自身綜合素養的全面培養,實現初中美術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任幸妮.淺析初中美術手工課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孫國慶.淺談美術鑒賞教學引入多媒體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