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是畜牧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就是我國的畜牧業走向了一條與生態文明相符合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應該如何評價生態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本文從青海省實際情況出發,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和國家政策,構建了青海省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指標進行了描述。
關鍵詞: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論斷,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農業的核心關鍵詞。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經之路。
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省,畜牧業是青海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亦是牧區200多萬人民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生產活動;畜牧業產值比重在牧區6個自治州的國民經濟中一直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和基礎地位。所以對于青海省而言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主要是實現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自2008年,青海省提出了加快推進牧區生態畜牧業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取得了諸多成就,成為牧區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實現全面小康的主要支撐。所以實現青海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就是實現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即青海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體部分是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1研究背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學者們從多維度、多方面探討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式、內涵、特征和評價指標等內容。但就畜牧業領域來看,對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多數是基于大農業的視角的進行展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部分去研究,將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單獨研究的依然存在很大空白。
就已有的研究畜牧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而言,現有的研究多數集中在畜牧業現代化、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馬敏從草原畜牧業現代化投入、產出、牧區社會發展和草原生態發展四個維度構建了草原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蓋琳娜就商品化、高效集約化、可持續化、現代化和安全化五個角度構建了現代畜牧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陸文聰、張寧等則從生產養殖、經營管理、保護與防疫、科技教育以及效益水平五個方面提出了現代畜牧業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韓滿都拉從自然資源、草原資源、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等4個方面構建了內蒙古高原溫帶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邱靜等從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方面提出了渝北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王忠群從飼草料生產與加工機械化水平、飼料投喂機械化水平、糞便清理機械化水平、環境控制機械化水平和畜產品采集機械化水平五個維度構建了我國畜牧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的畜牧業機械化水平進行了研究。姜法竹、張濤等創造性的從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和安全五個方面創建了效益型畜牧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此外,部分學者還針對草原生態保護、農畜產品競爭力和畜牧業專業合作發展水平等方面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相關測度。
今年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畜牧業整體競爭力穩步提高,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畜禽產品供應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要求我國畜牧業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調控有效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而在2018年為促進高原特色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力量實施“青藏高原現代牧場技術研發與模式示范”重大科技專項,促畜牧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因此,面對需要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研究的需要,而現存關于生態畜牧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不足、部分研究指標可能較為陳舊的現實情況,構建了青海省生態畜牧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2青海省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1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特征
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總結出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優質畜產品供給;高效、無污染的生產體系;畜牧科學技術先進;新型畜牧業經營主體培育良好;畜牧業產業發展機制健全;畜牧業產業深度融合和畜牧業發展成果豐碩。
(1)優質畜產品供給
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大力推進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認證及商標注冊,健全畜牧業品牌及營銷體系,推動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為社會提供有機、綠色、功能性等優質畜產品。
(2)高效、無污染的生產體系
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鞏固和踐行“兩山論”,運用生態學原理將畜牧業的養殖、加工、運輸、營銷等相關環節,形成一個以“食物鏈”形式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與轉化高效、無污染的配套系統工程體系,堅持獸藥、食品添加劑等投入品使用零增長,畜牧業廢棄物全利用,推行綠色、高效生產方式,轉變粗放型生產發展方式,最終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質量高效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畜牧業生產體系更加具有生態的特質而運轉高效。
(3)畜牧科學技術先進
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必然以先進的畜牧科學技術為支撐。動物育種技術、草場改良與管理技術、飼草飼料生產技術、動物疾病防治技術、畜產品加工技術、畜產品倉儲運輸技術、畜牧業業信息化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將充分運用在畜牧業養殖、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各個環節,不斷提高畜牧業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轉化利用率,進而促進畜牧業經濟增長。
(4)新型畜牧業經營主體培育良好
畜牧經營主體多樣化將為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強有力的支撐。培育、引導支持養殖大戶、家庭牧場、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規范發展,扶持發展聯合社,支持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進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向現代集約、高效有機方向的轉變,提高畜牧業產值,推動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5)畜牧業產業發展機制健全
加快培育新型畜牧業經營主體,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鼓勵畜牧業產業各環節、各地區、各領域創建自律組織,組建產業聯盟,制定產業各環節產生加工標準,引導配置產業發展資源,補齊產業鏈條和短板,健全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畜牧業產業聯合、抱團、集約、規模發展新機制。可以提高畜牧業經營的組織化、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水平,進而提升畜牧業生產率,推動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6)畜牧業產業深度融合
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畜牧業產業的深度融合。畜產品加工業、休閑旅游業和文創產品業等產業的轉型升級與融合發展,對畜牧產業進行文化發掘、藝術挖掘,發展牧家樂、民宿、康養、文化創意、觀光旅游、農事牧活體驗等活動,可以提升畜產品附加值。使生態畜牧業不斷向產業多元化、業態高級化、分工精細化方向發展。由此,不斷提升生態畜牧業核心競爭力、拓展生態畜牧業增長空間。
(7)畜牧業發展成果豐碩
通過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滿足農牧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實現農村牧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是農村牧區貧困群眾精準脫貧的有效手段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路。
2.2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1)系統性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各層級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交融,任何一個環節缺失都會對其帶來較大影響。因此在這樣一個有機體中,各層級指標之間,既要彼此獨立又要相互聯系。所以在選取指標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其最終測量結果的完整性,在此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系統性選擇。
(2)代表性
在遵循系統性原則的基礎上也要確保指標選取具有代表性。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容豐富,導致體現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指標眾多,但是在選取指標的過程中不宜把所有的指標羅列出來,指標過多,過于繁瑣,不利于直觀的反映高質量發展的特征,因此應結合實際情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衡量高質量發展水平。
(3)動態性
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生態—經濟—社會的互動發展需要通過一定時間尺度的指標才能反映出來。所以,指標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牧區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態特點,應該收集若干年度的變化數值。
(4)科學性
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應發揮指導作用,指標選取既要能客觀、準確和全面反映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和戰略導向;又要具備前瞻性,將有利于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效率性、協調性指標納入其中。
(5)實用性及可操作性
指標體系是簡易性與復雜性的統一,指標的選擇應當簡單明了,容易理解,盡可能選擇比較易獲得、比較有代表性的指標,且指標量化較容易,避免相近的指標重復出現。
2.2評價指標選取
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是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指導,結合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特征,根據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實際情況,構建了青海省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分為三層:目標層(A)、準則層(B)和指標層(C)。第一層是目標層(A),即青海省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第二層是準則層(B),包括經濟發展(B1)、生態保護(B2)、科技創新(B3)、社會文化(B4);第三層是指標層(C),選擇了25個具體指標反映青海省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實際狀況,具體見下表1所示。
2.3指標描述
(1)經濟發展
出欄率是指肉用家畜每年上市量在存欄量中所占的百分率,反映了畜群周轉速度、養殖畜種的經濟效果和生產水平;畜產品商品率可以了解畜產品自給與銷售情況,衡量生態畜牧業市場化程度;畜群生產率用來衡量飼養畜種群體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出投入比;勞動生產率反映平均每一個生態畜牧業從業人員在單位時間內畜產品產量;生態畜牧業產值增長率是衡量畜牧業產出效益的指標之一,表示生態畜牧業相對基期的增長速度;專業合作社數量和龍頭企業數量用來反映了生態畜牧業經營主體多樣化程度;“三品一標”畜產品及品牌總數則反映生態畜牧業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推廣情況。
(2)生態保護
草原植被綜合覆蓋率反映較大的區域內草原植被的疏密程度和生態狀況;草原面積是天然草場面積、人工草場面積和改良草場面積之和;草原退化面積比可以在時間尺度上反映草原生態惡化和荒漠化程度;畜棚面積反映了由傳統露天放養方式向生態圈養方式的轉變;草場理論載畜量和草場實際載畜量則反映出畜群養殖規模是否超載和合理;打貯草量指秋季收割牧草為冬季存儲飼料,在草原生態承載力范圍內,可以反映出草原生態情況,打貯草量越大,表面草原生態環境越好。
(3)科技創新
畜產品良種率指良種牲畜數量占牲畜總數的比重,反映了生態畜牧業科技化程度;接種率指牲畜接種防疫疫苗的比重;疫病發生率表示在一定期間內,一定畜群中某疫病新發病例出現的頻率,反映牲畜傳染性疾病對畜群健康影響的測量指標;畜牧業勞動力受教育平均年限反映生態畜牧業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技術人員占比指科學技術人員在生態畜牧業從業人員總數中所占比重;單位草原機械總動力反映生態畜牧業機械化程度。
(4)社會文化
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消費能夠直觀的反映牧民生活水平、牧區發展變化和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成就;網路覆蓋率反映了牧區的信息化程度;公路里程用來反映牧區交通便利程度;民族文化活動數量則是考慮到青海牧區民族文化傳承,反映了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與和文化發展相融合的程度。
3結語
在本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適當的方法確定指標權重,進而可以對青海省生態畜牧高質量發展情況進行定量分析,并根據定量分析結果結合定量分析對青海省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由于該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是基于理論應用、文獻分析和政策研究而建立的,且學者對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少,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可能會發現指標體系的一些不足,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指標體系進一步的調整優化。
參考文獻
[1] 任非.經濟增長與高質量發展內涵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9):187-188.
[2] 劉金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政策主張[J].改革與戰略,2020,36(08):16-27.
[3] 周心昊.湖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18):181-184+190.
[4] 劉紅峰,劉惠良.鄉村振興視角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測度研究[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0,37(04):15-27.
[5] 馬敏. 草原畜牧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D].內蒙古大學,2020.
[6] 黃修杰,蔡勛,儲霞玲,馬力,左喆瑜.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4):124-133.
[7] 于法穩,黃鑫.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思考[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9,12(06):128-135.
[8] 韓滿都拉.內蒙古高原溫帶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01):190-194.
[9] 邱靜,何述輝,劉莉.渝北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J].中國畜牧業,2017(21):68-69.
[10] 蓋琳娜. 吉林省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2.
[11] 姜法竹,張濤,王兆君.效益型畜牧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農業技術經濟,2007(05):93-98.
[12] 陸文聰,張寧,西愛琴,任錦芳.浙江省現代畜牧業發展水平的基本判斷及綜合評價[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10-16.
作者簡介:張一軍(1994——),男,碩士研究生在讀,青海大學。研究方向: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