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豫軍
摘要:新時期,傳承、發揚傳統文化,是教育教學的主要活動。文創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是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隨著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在不斷的深入發展。文創產品的有效開發與設計,是以時代發展為抓手的。因此,在進行文創產品開發與設計的時候,要切實地把握新媒體環境。基于此,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具體闡述數字化媒體、虛擬展示技術得文創產品開發與設計中的應用,借此促進文創產品開發和設計,與新媒體環境密切聯系。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文創產品;應用策略
在信息技術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早已步入到了新媒體時代。雖然到目前為止,對于什么是新媒體時代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是在生活中,各種形態的新媒體早已顯現出來,且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代的如此發展,無形中為文創產品的開發與設計帶來新的契機。但是,從當前的文創產品開發與設計情況來看,盡管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仍以日常用品為主,而且,優質的極具文化特色的產品是較少的。解決此問題,需要把握時代發展潮流,將新媒體與文創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結合起來。
一、應用數字化媒體
新媒體又被稱作數字化媒體。所謂的數字化媒體以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為基礎,實現圖文聲結合的一種媒體技術。將數字化媒體應用到文創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活動中,不僅可以化靜止為動態,還可以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同時使用戶在多種感官的作用下,自主地與文創產品互動,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品質。
以《紅樓夢》為例,這是古典文學的代表之作。這部著作中的建筑、服飾等都是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少人以這部著作為切入點,挖掘傳統文化因素,開發、設計文創產品,如人物雕像等。但是,當前設計、開發的文創產品是以靜態為主的,很難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數字化媒體應用其中,將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以《紅樓夢》中的文化內容為切入點,鏈接傳統文化,實現超鏈接,不僅可以使讀者在閱讀著作的過程中,開拓視野,儲備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還可以在這些傳統文化內容的輔助下,進一步地理解著作內容,切實地受到傳統文化熏陶,同時對閱讀古典文學產生濃厚興趣,進一步地走進古典文學中,實現文學素養的發展。再比如,利用數字化媒體開發《紅樓夢》“口袋書”。讀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了,掃描二維碼,可以動態地欣賞到優美的場景,甚至穿越時空一般走進大觀園中,與故事中的人事物進行互動,獲得直接的感知,建立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同時,如此做法,還可以將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提升到新的高度,促進文創產品的進一步開發與利用。
二、應用虛擬展示技術
數字化媒體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展現出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虛擬展示技術就是優勢之一。虛擬展示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實現了信息的可視化。在利用虛擬展示技術的時候,我們可以將靜態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態的圖像,而且,隨著這項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展現的圖像愈加地清晰和逼真。在開發、設計文創產品的時候,將虛擬展示技術應用其中,可以呈現方式的直觀化、動態化和形象化。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在淘寶上,早有人開店,設計、開發與故宮有關的文創產品,但是其所開發的產品是以靜態的事物為主的,如服飾、用具等。盡管在“上新了,故宮”該節目的宣傳下,淘寶銷售量在不斷地增長,但是,銷售情況還是不盡如人意的。解決此問題,除了要不斷地提升設計者的文創能力,加大宣傳力度之外,還要將虛擬展示技術應用其中,展現多樣直觀的文創產品,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提升購買力。比如,針對以故宮元素為基礎設計的耳環,盡管具有濃濃的傳統文化色彩,但是卻不是適合所有人的。對此,可以利用虛擬展示基礎,給顧客體驗感,使他們通過自主搭配來確定自己是否適合。還可以利用動態的畫面,為這個耳環編創一個小故事,動態地演示故事,使顧客在觀看的過程中,走進具體的場景中,感知耳環背后的文化內涵。
除此之外,新媒體背景下的文創產品的開發與設計,還具有互動性。仍以故宮為例,下載相關app,用戶將鏡頭對準某一宮殿,就會出現立體模型,走進其中,立體地進行觀賞。如此設計、開發的文創產品,不僅可以使滿足用戶的求異心理,調動他們的使用積極性,還可以使用戶獲得個性體驗,受到文化熏陶。
開發、設計文創產品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但是,在開發、設計文創產品的時候,萬萬不可故步自封,要把握時代發展特點和潮流,應用先進的技術,如數字媒體技術、虛擬展示技術等,實現對文創產品的創新,從而實現文創產品的創新性、動態性、直觀性、;立體性等,提升文創產品開發、設計質量,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促進傳統文化的弘揚。
參考文獻:
[1]史靈歌,孫子惠.社交媒體時代故宮文創產品的網絡營銷分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6):18-25.
[2]鄭柏卉.新媒體與傳統文化融合助推文創產業發展——以故宮文化創意館創新營銷策略為例[J].科技傳播,2018,10(19):169-1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