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蘋丹
摘要: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應該有效開發、利用當地的美術課程資源,以彌補國家美術課程的單一與不足,發揮鄉土美術課程資源的優勢,使學生在鄉土教材中學習到屬于本民族、本地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滿足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多樣性和實用性的需求。依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因地制宜,吸取本地優秀的民間文化和民族精神,讓美術教育教學活動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
關鍵詞:因地制宜;鄉土教材;民間藝術;傳承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吸收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已經成為中華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應該有效開發、利用當地的美術課程資源,以彌補國家美術課程的單一與不足,發揮鄉土美術課程資源的優勢,使學生在鄉土教材中學習到屬于本民族、本地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滿足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多樣性和實用性的需求。那么,如何依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因地制宜,吸取本地優秀的民間文化和民族精神,讓美術教育教學活動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下面結合工作實際,談談我的一點想法。
一、探本求源,了解貴州民間藝術,重塑美術課堂
貴州的民間藝術是我省各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是經過世世代代傳承和不斷創造的智慧結晶。它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我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必須要對當地的傳統民間藝術有深入的了解和關注。孩子們對民間的美術也多少有所耳聞,學習起來比較容易。通過學習孩子們可以為身為當地人而感到驕傲,提高學習興趣。像蠟染、銀飾、刺繡、挑花、織錦、儺戲面具無疑是貴州民間藝術價值最高、表現力最強的美術作品,同時也是貴州民間藝術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藝術精品。我省的中小學美術課堂都可以也應該將這些民間藝術作為學校的特色美術教育活動。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適合孩子的本土民間藝術內容與美術教育結合,開展民間藝術教學。例如,在五年級美術《彩墨臉譜》一課中,就可以將貴州儺戲面具引進課堂,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儺戲文化,如何繪制儺戲面具。通過學習,不僅使美術教育能夠多元化,而且促使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從而使各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得以傳承和發揚。
二、給民間藝術注入新的時代元素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時代呼喚著民族文化走進孩子們心中。
給民間藝術注入新的元素,讓它與美術課堂教學的融合,不僅有利于傳統文化代代傳承,更有利于學生從民間藝術中吸收靈感,并對當地人民的勞動價值有更深認識,從而培養自己科學的人生觀。在我省生活著苗﹑侗﹑彝﹑布依等多民族,他們的服飾注重刺繡,圖案十分精美。從圖案的取材來看,豐富多變,有動物、植物、神話傳說、英雄故事等。形象處理上敢于想象,大膽夸張,其紋樣的豐富多變可說是發揮到了極致。如在苗繡中出現龍的形象就有好多種:龍的頭上有牛角,尾部變成花或寬大的金魚尾,“飛龍”呈現為鳥狀,“人龍”、“蜈蚣龍”等。苗繡還常把花草、動物、人物集中在一起講述一個故事,造型古拙,主題明確。他們把不同環境、不同季節或互不關聯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在織錦工藝中經常出現的適合紋樣一般有中心主體,周圍的空間布滿花、草或小動物,構圖飽滿,整體感很強又富于變化,這與現代圖案的結構非常相似。傳統圖案設計如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細流滲透在許多的現代藝術領域之中,在現代設計藝術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將本土文化自我延續。如,在五年級美術《美麗的紋樣》一課,屬于設計應用的學習領域。教師可以把民族傳統的紋樣與現代平面設計融為一體,創作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紋樣作品。學生在作品內容、選材、形式及制作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本土審美情愫的影響,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構建以鄉土民間藝術為特色的小學美術校本課程
貴州民間藝術文化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載體,是新時代構筑民族現代先進文化的基因,“一個民族的發展基因是不能丟掉的,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往哪里去,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發展”。對于當今國內青少年中出現的一味崇洋的傾向,我國的民族文化存在著深刻的存續危機。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構建以鄉土民間藝術為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實施民間鄉土“美術主題文化”課程,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表現在:(1)強化學生對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的了解;(2)引導學生參與多元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3)將美術課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增強學生對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意識。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能接受多元文化的洗禮,學會珍惜自己的文化、歷史,也學會去接受不同的族群,包容不同的見解,認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的民族、民間文化是能夠發揚光大的。因此,在中小學美術新課程改革中,有效研究和實施鄉土民間“美術主題文化”校本課程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育人的需要。
“藝術,是心靈的交流與對話”,根據本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實施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教育活動,學生加深了對民間傳統文化的理解,加深對家鄉民間藝術的熱愛之情,受到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在藝術活動中,學生團結協作,密切配合,培養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受到了集體主義教育,學生的責任感也增強了。民間藝術進課堂為孩子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讓美術課堂鮮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