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而在實際研究中,發現運用心理學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許多積極作用。所以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心理學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實際中,這樣既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又能拉近與高校學生之間的距離。
關鍵詞: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
1.1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一致
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和一切社會實踐領域都是相關的,因為一切社會實踐活動都是人參加的,而任何人的實踐活動都是在心理活動的調節下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人的思想現象。所以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一致,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的人。
1.2心理發展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著重解決人們的思想問題,而人們的思想意識與心理相互影響、密不可分。心理是思想意識形成的基礎,思想意識是心理的高級形式,是在心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人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前提和基礎。
1.3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為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試驗基地
心理學的發展,離不開實踐檢驗,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心理學的良好試驗基地。在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心理學的運用是大量的。現在在許多高校普遍開展的心理咨詢也是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重要體現。
2.心理學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
隨著社會形式日趨復雜,社會壓力日益增加,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思想困惑和精神危機日益凸顯。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幫助高校學生走出思想與心理的困境,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研究新問題、探索新方法。因此,合理運用心理學有助于解決新時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矛盾和新挑戰。
2.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符合人的心理特點才會富有成效。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強調產生思想政治理論體系,而忽略了學生心理的個體差異與規律,忽略了學生的思想動態與情感變化,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差強人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與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相一致,才能取得效果。
2.3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有30多年了。在此期間,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不僅培養了許多本科生,還有碩士生和博士生,并出版了大量的教材和專著。但是,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和成熟都需要經過長期的發展,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體系還處在不斷發展、完善中。心理學是目前最活躍的學科之一,已滲透到各門學科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與心理學聯系最為密切的學科之一,引進心理學原理和心理學知識,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
3.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3.1結合心理疏導方式,創新思政教育的方法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還是運用灌輸式的傳統教育方法,這其實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武裝學生頭腦,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灌輸教育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中仍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基本形式,是有必要的。但在教育過程中,一味地進行灌輸,缺乏引導,則會出現學生被動接受,被動吸收的不理想的教學效果 。這種情況下,結合心理疏導不失為彌補現有教學手段的一個好的選擇。心理疏導的進行必須與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保持,運用言語或其他方式的溝通手段,解決 ?學生的心理疑問和思想困惑,進而解除學生存在的不良心理狀態,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適應社會。
3.2健全高校學生的自我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健全自我意識是學生完善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自我意識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活動系統。大學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會迅速發展,得到確立并趨于完善。在這一重要時期,學生要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對自己的不完美持積極接納的態度,學會欣賞自己的獨特性。同時也要不斷地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反思、分析,敢于自我批評,勇于重塑自我,努力發展自己。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完善自我,從而塑造健康的個性傾向心理品質。在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引導下,提升學習的需要層次,同時,理想、信念、世界觀作為個人傾向的較高層次,決定著一個人的態度和積極性。良好的心態,正確的思想是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學生要注重培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興趣,自覺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堅守信念,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也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
3.3提升心理環境的感染導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一定的心理環境中進行,心理環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心理學家羅杰指出:“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重要條件,而良好的教學氣氛又是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或前提的。”要創建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同時還要做到民主公平,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其次要懂得為學生提供人際交往的平臺,培養學生之間的和諧同學關系,解決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困惑。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健康人格,也達到了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目的。
作者簡介:
黎子菁(1995年—)女,漢族,江西撫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