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 孫建龍
摘要:隨著信息化武器裝備在空襲與反空襲作戰中的廣泛運用,信息化條件下的防空作戰裝備保障的地位也更加凸顯。本文根據信息化條件下防空作戰裝備保障的特點,以陸軍防空作戰裝備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信息化條件下防空作戰裝備保障的現狀和問題,在此基礎上,對提升信息化條件下防空裝備保障能力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條件;防空作戰;裝備保障;現狀問題;對策建議
引言:信息化戰爭指主要使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系統、以信息為主要資源、以信息化軍隊為主體、以信息中心戰為主要作戰方式的戰爭形態。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武器裝備更加先進復雜,對裝備保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軍陸軍防空兵部隊正在向信息化轉型,新老裝備加速更新換代,技術含量日益增大,對裝備保障的依賴也更強。因此,大力加強其裝備保障的能力,是提高陸軍防空兵戰斗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信息化戰爭對防空作戰武器裝備發展的基本要求。
1 當前信息化條件下防空作戰裝備保障問題的分析
1.1數字化保障裝備和野戰維修保障裝備的研發與運用相對滯后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戰場的空襲威脅多種多樣,對防空作戰裝備保障的要求也更高。但是與信息化空襲兵器的不斷升級相比,對應的防空作戰保障裝備研發與運用則相對滯后很多。特別是在陸軍防空兵部隊中,數字化保障裝備與野戰維修保障裝備的占比很低,應用范圍也不夠廣泛,比如野戰彈藥儲存設施設備缺乏,隊屬保障力量缺乏各類裝吊運裝備及卸載平臺,新型裝備的維修檢測設備不足,教材資料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制約了部隊實戰化演訓水平,也直接影響到防空作戰的效果[1]。
1.2戰場機動支援保障力量不足,快速搶修能力薄弱
信息化條件下空襲與反空襲作戰具有突發性強,節奏快,強度大等特點,陸軍防空兵作為迎戰的一方基本沒有充足的裝備保障準備時間,多數情況處于被動保障狀態,使防空作戰裝備保障準備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就目前陸軍防空兵裝備保障力量構成和體系構建來看,快速精準保障能力仍有較大差距,如大型彈藥運輸手段單一,保障人員編配還不夠合理等,導致戰場快速搶修的能力非常薄弱,容易致使防空作戰武器裝備的戰損率提高,增加了搶修工作的難度。
1.3防空裝備保障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專業的信息化技術人才缺乏
從陸軍部隊改革和防空裝備特點來看,隨著軍隊體制編制調整和多種信息化裝備陸續列裝部隊,防空兵部隊日常訓練和跨區演習的實戰化水平越來越高,這就對防空裝備保障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部隊裝備保障人員技術參差不齊,能夠獨立維修新型防空導彈裝備的專業人員非常缺乏,一專多能的技術骨干數量少,培養困難。另一方面,相關用人管理制度不夠完善,也造成防空作戰裝備維修保障技術人員的工作熱情較低,阻礙到人才的發展和保留[2]。
2 提升信息化條件下防空作戰裝備保障能力的對策建議
2.1加快數字化保障裝備與野戰維修保障裝備的研發和應用速度
未來高技術防空作戰條件下,陸軍防空兵參戰武器裝備的數量和類型繁多,在高強度的對抗中,容易造成戰損率高、裝備故障復雜的情況。所以加快數字化保障裝備與野戰維修保障裝備的研發和應用速度十分重要。具體來說:一是在對現有裝備進行信息化改造的同時,重點發展智能化裝備保障技術,特別是自動化故障診斷檢測技術,遠程維修技術等,能夠減少武器系統戰場再生的時間,提高保障裝備的戰場感知和信息處理能力[2]; 二是加大野戰維修保障裝備的研發和應用力度。處于防空反導作戰環境下,要求野戰維修保障裝備支援更加迅速,功能更加完備,應緊密結合各戰區的使命任務,加緊研發出野戰輕型搶修工程車組及相關搶修換件配套設備,提高戰場快速機動保障能力。
2.2注重防空作戰裝備維修保障體系構建,提升戰時快速搶修水平。
一是加強裝備保障力量模塊化、綜合化編組。遵照方便保障、利于保存的原則,將防空裝備保障力量進行單元化、小型化編成。尤其是旅(團)建制的裝備保障力量,應加大編制員額,編成時要充分考慮主戰裝備和保障裝備專業兼顧、搶救、搶修和供應多種功能一體的要求,進行綜合靈活集成,通過強化訓練,作戰時可以按需要進行模塊組合,使整體保障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二是要優化防空作戰裝備保障力量層次結構。突出高新技術裝備和主要戰略方向防空作戰裝備保障力量地位,適當增加裝備保障力量在總體軍事力量中的占比,合理調整裝備保障力量層次結構。可以借鑒世界軍事強國的成功經驗,有計劃的做好預備維修保障力量建設,同時裝備研制生產廠家納入裝備保障力量體系,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有效提高戰場維修保障的時效性[3]。
2.3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防空作戰裝備維修保障隊伍
為滿足信息化條件下防空作戰裝備保障建設發展要求,必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防空作戰裝備保障隊伍。一是要優化防空裝備保障人才培養模式。要著眼于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新形勢,對接陸軍防空兵部隊作戰新需求,積極適應裝備建設發展新方向,合理優化防空裝備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適當延長防空導彈和雷達等高技術裝備維修人員培訓時間,增加實踐操作機會,同時邀請地方廠家技術人員到單位進行技術指導和定期回訪,完善獎勵機制,做好重點裝備技術骨干的培養和保留,以點帶面,推動裝備保障水平整體提升。二是加強軍民融合力量,廣泛吸納地方優質資源,民用先進技術,專業尖子人才進入裝備保障領域,通過信息共享,聯教聯訓等形式,探索建立軍民深度融合保障體系,科學長效運用軍地裝備保障力量。[4]
3結論
近年來,隨著陸軍轉型建設步伐的邁進,陸軍防空作戰裝備保障建設也取得了明顯進步,有力保障了各項軍事斗爭準備任務的完成。但由于規模大,底子薄,同世界軍事強國相比,離保障打贏信息化防空作戰的標準還有很大差距。[5]只有牢牢把握世界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的契機,不斷研究信息化裝備保障規律,加緊研發信息化保障裝備,推進裝備保障體系建設,完善信息化裝備保障人才培養機制,才能具備與強手抗衡、過招的能力,在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防空作戰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李樹彬,汪文峰,陳斐.信息化條件下防空作戰裝備保障問題與對策研究[J].地面防空武器,2013,12(4):32-35.
[2]梁小安,蔣斌,姚果,唐婧.未來智能化戰爭條件下裝備保障發展趨勢探究 [J].飛航導彈,2020,4:22-25.
[3]賈龍真,張煒,吳睿智.新體制下陸軍裝備保障體系建設[J].軍事交通學報,2020,3(22):27-30.
[4] 崔凱波,孫海濤,趙玉龍,王超.適應轉型建設要求,深化防空裝備保障專業改革[J].教育現代化,2018,12(45):137-142.
[5]吳紅星,郭鵬飛.新時代陸軍裝備保障轉型基本動因探析[J].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20,5(22):28-31.
作者簡介:
方正(1989—)男, 漢, 安徽蕪湖,學員,國防大學聯合勤務學院研究生大隊,學員,軍事裝備 。
孫建龍(1990—)男,漢,甘肅武威,國防大學聯合勤務學院,學員,裝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