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學外國語學院 新疆 喀什 844006)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一直都是高素質人才的輸出地,其教育目的是以培養符合我國國情和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為根本標準,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知識和技能、高尚道德情操、創新思維、批判性思辨,以及具有全面發展的“人”或“公民”,這一要求與通識教育理念十分契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簡稱《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性質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1]此要求也正與通識教育的理念相符,從對英語語言本身的學習,到對語言文化的理解,再到對英語全面的掌握都是如此。同時在高等院校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全國高校思政工作的會議中,也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2],并以高素質人才培養為基準。基于此,通識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發展方向,外語通識課程作為高校外語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其應當肩負起培養一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外語人才。雖外語通識課程在開展的近幾年里,已取得一些階段成果,如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都建立了外語通識的核心課程。這一門課程的設置不僅利于培養多元文化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還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然而,外語通識課程在高校外語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如,如何提升高校外語通識課程質量以及師資匱乏等問題。本文以該問題入手,探究高校外語通識課程的改革策略。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稱為“博雅教育”,最早源于歐洲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從亞里士多德提倡的‘自由人的教育’,到英國學者紐曼的‘博雅教育’”[3],“再到1945年哈佛大學發表的《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報告,認為通識教育是把學生培養成人類社會中有責任感和一個公民的生活需要。”[4]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是最早提出把通識教育與高等教育聯系到一起的人。1829年,他指出,“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包括文學的、科學的、古典的。它是學生進行專業學科學習的前提條件,為學生提供知識分支的教學,這使得學生在進行專業學科學習之前對整體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5]
“外語通識教育是指以外語尤其是指國際通用英語為媒介語言開展的通識教育(GEEMI),以區別于以中文為媒介語言的通識教育。就廣義角度來說,還可以包括通用外語、專門用途英語(ESP)、學術英語(EAP)、通識教育外語(EGE)等語言教育的內容。”[6]筆者認為這個定義涵蓋了通識教育和外語教育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和理論意義。首先,它為英語教師和外語教育研究者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其次,對于英語教師,通過對外語通識教育概念進行解讀,可以快速了解其概念,并能避免混淆外語通識教育的術語界定,并在此基礎上,學習相關內容,以達到自我提升、自主創新目標。再次,對于外語研究者,“可以研究對外語通識課程的設置和實施問題并積極參與外語通識教育的實踐”[7],進一步探討出一套完整的外語通識教育課程。因為“語言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外語教育又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8],即外語通識教育歸屬于人文教育。外語通識課程應該根據其自身優勢為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出一份努力。
通識教育與外語通識的關系如何呢?其一,筆者認為二者是一種包含關系,即外語通識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二,外語通識是實踐整體通識的途徑之一,外語通識可以通過多樣化形式、多角度思維方式來實現通識教育的目的。如,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對本國文化理解以及對他國文化鑒別和判斷能力等。也就是說,“通識教育理念融入外語教育中就是要培養具有知識廣博和綜合能力的人才,使知識真正融匯到‘人才’的內心,并充分運用到啟迪人類文明的社會實踐中去,發揮外語通識教育對人才的正向遷移。”[9]
外語通識課程是以各學科專業為基礎架構其體系,以英語為語言媒介,以跨專業學科內容為特征的外語通識課。因此,外語通識教育課程“天然具有松散性的特征,缺少邏輯和連貫性是必然面臨的問題”[10]。外語通識課程要銜接好外語與通識教育之間的有機聯系,明確該課程的內在邏輯,突出外語教育的內容,彌補了外語教學的不足。在此情況下,仍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困境。
因不同院校的層次和水平各不一樣,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也不盡相同。如“985、211和雙一流”高校,主要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復合型的創新型人才;而地方高等大、專職業院校,主要以應用型、職業技術型人才為標準。因此,不同學校的通識課程應然會不一樣。然而,依據當下的外語通識課程目標,課程以學科專業的教育為主,注重專業學科知識性、技能性、實用性,缺乏對外語通識課程目標的針對性考慮,外語通識教育課程流于形式,無法形成外語與專業學科間的“通、融、匯”的教育理念,致使外語通識課程未能發揮應然的實際作用,外語通識教育課程始終處于課程的邊緣化地位。
據上述內容可知,通識課程具有天然的松散性,缺乏整體性。我國的一些部分高校外語通識課程設置上,結構混亂,碎片化和拼湊化嚴重,缺乏特色內容。外語通識教育課程,如專門用途英語(ESP)、學術英語(EAP)等這類課程僅是在大學英語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相關專業學科的內容并進行改良,相互之間沒有形成有機聯系、相互補充的課程布局,造成了通識外語與專業學科的關聯性不強,外語通識課程的“拼盤”現象十分突出。
外語通識教育課程所涉及的課目眾多,有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等跨學科專業的授課,學生數量大。為了保證外語通識課程在教學中效率和效果,一個健全的通識教育管理制度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已成立通識教育管理中心,尤其是高層次院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都設立有專職的管理人員和教師。然而,大部分地方院校仍沒有設置通識教育管理中心,專職人員和教師缺乏。對于已建立的通識教育中心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如資金投入不足、教學資源匱乏、系統規劃不完整、課程評價方法不科學等原因。同時,專任教師按照外語通識課程的安排去給學生上課,但是由于教師自己本身缺乏外語通識技能,導致整個課程教學過程的程式化,缺乏對課程中蘊含的“英語+專業學科”“英語+文化知識+專業學科”等外語通識課的挖掘和凝練。由此可見,以上多種不健全的管理制度造成了外語通識課程低質量、低效率,無法從本質上完善外語通識課程。
高校外語通識教育課程大多是由外國語學院或者外語系的教師承擔的。雖然這部分老師是英語類相關專業的本科、碩博士生,具有深厚的英語基礎功底,“但是他們幾乎沒有經受過通識教育的洗禮,知識結構上比較單一且不足,其本身就不具有跨學科領域的完整知識體系”[11],難以保證外語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加之學生對通識課程的了解更是鳳毛麟角,由此形成了這樣的一個局面:教師與學生對外語通識課程的彼此都不熟悉、不了解,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較少,學生積極性缺乏,所講的內容涉及的僅是學科的一般意義上的概論或普及性知識,對于人文教育背景下專業學科的內在聯系和內部的深層問題缺乏探討和思辨,外語通識課徒有其表,無法深入教學。
外語通識課程要想貫徹好通識教育的內涵,需要從目標、體系、機制、師資這四個方面探究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外語通識課程應有的作用。
通識教育的本質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外語通識課程要以此為目標,才能最終落實到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中。外語通識課程培養目標應該本著以服務于人才總目標,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能、生理、心理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使外語通識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向著培養學生“終身教育”發展理念的方向轉變。在現代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外語通識課程不僅體現在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的關注,還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價值理念、人文素養,以及發現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等。
課程結構設置的合理與否,關系到課程教學質量的好壞。為了實現“通才”這一目標,“應做好通識教育課程的規劃,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外語通識教育課程體系”[12]。首先,外語通識教育課程是多元化的。對于課程設置,要盡可能地進行統一整合歸納,突出課程的指向性、直觀性,避免隨意化、碎片化的傾向。其次,打破學科界限,注重學科間的交叉性和多學科協同。總之,外語通識課程就應該打破專業學科的壁壘,優化課程體系,整合英語知識與專業知識,讓學生在不同的知識領域學習,學會用不同的學科思維和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拓寬知識視野,培育學生健全的心智與人格。
通識課程的良性開展和實施離不開健全的通識教育管理機制。通識教育管理機構的職責是“制定通識課程標準,促進通識課程開發,評估與審核通識課程,提出教學改革的建議等”[13]。這樣的管理機構不僅利于通識課程的管理,也利于激發專職教師的熱情和興趣,使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通識教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通過完善管理機制來制定通識教育課程的相關制度,并引導外語通識課程向著更優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制定出更優質的精品外語通識課程,以此推進通識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化。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通識教育課程取得成功的保障。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其內容如下;其一,建立高校外語通識課程教師獎勵機制,鼓勵高校教師積極加入外語通識教育的行列,這利于教師自身進行自我創新和發展,以此解決外語通識教育師資不足的現狀;其二,建立通識教育教師共同體,高校按期組織專職通識教師進行外語通識課專題的研討會,分享和討論在外語通識課教學實際中遇到的問題。
外語通識課程是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高校外語通識課程存在的困境,本文從明確目標定位、優化課程體系、健全管理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這四個方面,以此來不斷提高外語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使學生通過學習外語通識教育課程,能夠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實現外語通識課程對人才培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