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立足于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數學高效作業布置,從傳統教學模式下數學作業存在的問題、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數學高效作業布置策略兩個方面展開探究。其中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數學高效作業布置策略包括以下五點:分層題庫應用,落實因材施教原則;學業數據綜合分析,有效精講精練;電子錯題本構建,促進個性化學習;利用線上泛在資源,豐富作業形式;線上社交合理利用,優化作業評價。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數學;高效作業
作業是中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的作用。相比其他學科,數學更加注重日常的練習,作業也占據著比在其他學科中更加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中小學的教育形勢帶來了巨大的變革,這既體現在課堂教學方面,也體現在課后的作業布置中。而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有效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構建更加符合時代特征的作業形式成了一個重點。
一、 傳統教學模式下數學作業存在的問題
作業一直就是數學課后練習的主要形式,然而,在長期的教學中,數學的作業練習也免不了出現一些問題。其一表現在內容上,即過去教師布置題目重復度較高,這也就導致學生作業練習的效率相對低下;其二表現在形式上,即數學作業多以書面作業呈現,多以知識水平的提升為目標,而未能有效培養學生能力;其三表現在結果的利用方面,即在過去的教學中,針對作業的評價多由教師進行,既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無法讓學生有效反思。可以說,在現代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下,傳統的作業形式早已無法適應新的形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更加符合現代教學理念的作業形式勢在必行。
二、 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數學高效作業布置策略
(一)分層題庫應用,落實因材施教原則
早在兩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則。而在現代,因材施教這一理念也在教學中得以體現。分層教學即是這種理念指導下的一種方法,其倡導將學生按照一定的原則劃分層次,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難度的任務。這在相對難度較高,學生知識水平差異巨大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著巨大的作用。而近年來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讓教師對學生進行的考核和分層更加方便,也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題目素材庫,同時其以大數據為依據劃定的難度也更加科學。故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分層題庫,落實因材施教原則,以讓所有學生更好地成長。
例如在“圓的有關性質”一節,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就可以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如智學網向學生布置相應的練習題。在作業中,教師可以讓不同層次學生完成不同難度的題目。其中,前兩個層次的題目要求所有學生都完成,第三個層次的題目要求學習水平較好的學生完成,而剩下的題目要求較為優秀的學生選擇完成。當然,學生也可以主動完成難度更高的題目。相比傳統的分層教學法,以線上統一的題庫為依據,不僅難度的劃分更加客觀,能更好地落實因材施教原則,還能以具有挑戰意義的作業完成方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
(二)學業數據綜合分析,有效精講精練
在現代,學生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學生情況確定教學的難點成為一種必要。前置性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水平的有效方法,其能有效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精簡教學內容,為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前置性作業數據的收集主要依靠教師的批改,不僅為教師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也讓評判的結果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學業數據收集工具。利用這一工具,教師不僅可以遠程收集學生學業數據,還能直觀地觀察到學生前置性學習的效果,以更好地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從而精簡課上教學的內容。
例如在“二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這一知識點,教師就可以以翻轉課堂的形式展開教學。在正式教學之前,除了統一的微課和學案外,教師還需要向學生布置前置性作業。而在學生前置性作業完成后,教師就可以利用移動終端上的軟件進行分析。如經過練習,教師發展學生在函數方程式與圖像的左右移動知識點相關題目上錯誤率較高。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以這一知識為教學的難點,構建多樣性的課上探究和練習活動。而學生正確率較高的函數與圖像的上下移動即可以適當地縮短教學時間。這樣,通過前置作業數據的綜合分析,教師確定了學生理解不到位的部分,并以此構建了對應的課堂活動,有效突出了重點,精簡了課堂教學的內容。
(三)電子錯題本構建,促進個性化學習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當然,也沒有兩個知識水平完全相同的學生。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不同學生知識的薄弱點不同,所適合補充學習的內容也不同。而在學生中心理念深入人心的現在,個性化作業的布置也成為當今教學的要求。錯題本是符合這一觀念的形式之一,然而從傳統的意義上來說,其構建較為煩瑣和復雜,很多學生都難以堅持下去,這使得在過去的教學中,以錯題本這一形式開展的個性化作業始終效果不佳。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加方便的作業平臺,而其大多有著錯題本的功能,讓錯題本的構建更加方便。故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推動電子錯題本的構建,促進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一節,教師就可以利用移動終端上的線上作業平臺向學生發送作業。而相比傳統的作業形式,其有著自動記錄錯題的功能,這不僅能讓教師充分理解學生學習的薄弱點,也能讓學生針對自己的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補償學習。在這一節學習經過了一段時間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布置完成錯題本上作業的任務,以讓學生對自己知識的薄弱點進行二次練習。而對于紙質練習冊上的問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用作業幫等軟件將錯題掃描并收藏,在合適的時候讓學生進行練習。由于這樣的形式遠遠比傳統的錯題本便捷,學生也更容易堅持下去。這樣,通過電子錯題本的構建,教師讓學生針對自己的知識薄弱點進行重復的練習,促進了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四)利用線上泛在資源,豐富作業形式
在當今的數學教學中,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取代知識水平的提高成為當今教學的重點,這也就需要教師構建多樣化的作業,以培養學生多種能力。但無論是實踐性作業,還是項目合作作業的開展,都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很多學生都難以達到的。泛在學習資源指傳統學習資源之外的學習資源,其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拓寬了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也使得學生的泛在學習資源獲取更加方便,有效減輕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故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線上泛在學習資源,有效豐富作業的形式,更好地培養學生各項能力。
例如在“課題學習?創作立體模型”這一節,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布置課題實踐作業。在這一作業中,學生以小組為組織形式,選取生活中合適的事物如極富藝術氣息的高樓、輪船等,讓學生利用火柴、硬紙板等搭建模型。相比普通的書面作業,這樣的實踐作業對學生有著更大的難度,而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容易遇見各式各樣的問題,其中有些是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的,有些是數學知識難以解決的。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則可以隨時從網絡上尋找問題的答案。如學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制作的模型架構不穩定,即可以從網絡上尋找堅固穩定的架構學習并且構建。甚至學生在制作一個物體三視圖時,也可以與網絡上同類事物的資料進行對比。而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學生有效提高了自身實踐能力,保證了作業的完成程度。這樣,通過線上泛在資源的應用,教師有效豐富了作業形式,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五)線上社交合理利用,優化作業評價
俗話說:“學而不思則罔。”在初中數學的學習中,單單完成作業而不進行相應的思考無疑是低效的。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作業的評價環節主要由教師進行,而學生多通過正確率和教師的評價進行反思。這讓學生的評價多與教師相同,而缺乏自己的認知,這無疑是與現代學生為主的課堂模式以及評價這一高階思維的培養不相符合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溝通方式,也讓中小學教學中教師、學生、家長的交流更加方便。而在初中數學的作業布置中,教師需要充分應用線上社交,以構建學生、家長、教師多主體的評價方式,優化教學評價。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及其應用”中,教師就可以布置兩種形式的作業,其中一種為傳統的書面作業;而另一種為實踐作業,在這一作業中,學生需要選擇生活中的一種事物,利用直角三角形求出其長度,如樓梯、覆蓋泥土的塑料薄膜等。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將直角邊的測量過程拍成照片。在作業完成后,學生即可以將自己的作品發送到相關的線上社區,附上自己的感悟并讓其他學生、家長、教師進行評價。而通過這一步驟,學生不僅能全面認識自己的作業,還能從他人的作業中獲得啟發,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更多的應用途徑,深化對數學與生活關系的認識。這樣,利用信息技術,教師有效豐富了作業的評價方法,不僅促進了學生自己的反思,也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收獲更多。
綜上所述,在當今的教學中,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的融合體現在方方面面。而在初中數學的作業布置中,教師則需要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軟件構建分層題庫,分析學業數據,構建電子錯題本,以豐富的線上資源拓寬學生信息渠道,并合理利用線上社交。這樣,教師才能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豐富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以充分落實現代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羅金香.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初中數學作業批改效率[J].中學數學,2018(22):61-62.
[2]梁世旺.網絡環境下初中數學個性化作業的實踐與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31):136-137.
[3]王玉印,徐曉霞.數字化教學資源與初中數學學科的整合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6):53-55.
[4]裴艷平.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應用中的一點嘗試[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23-24.
作者簡介:
陳學忠,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平潭城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