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轉化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造力。“兩彈一星”精神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接觸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如何有效實現將“兩彈一星”精神和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進行有機結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兩彈一星”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
“兩彈一星”精神是指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核事業工作者在為“兩彈一星”事業進行奮斗的過程中培育和發揚的一種崇高的精神。1999年9月,江澤民同志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將"兩彈一星"精神進一步概括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綜合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轉化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造力。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而“兩彈一星”精神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其時代意義。相反,“兩彈一星”精神仍然是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強大的精神力量。
對當代青年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主要依靠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來實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學生進入大學校門之后接觸的第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良的道德教育傳統,培養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兩彈一星”精神作為20世紀中國人民在偉大的科研技術攻關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本身就屬于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之中的一部分。“兩彈一星”精神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內涵對于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及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于此種認識,如何有效實現將“兩彈一星”精神和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進行有機結合就成為了我們要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兩彈一星”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整體思路
“基礎”課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的主戰場、主陣地,它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塑造大學生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制素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和“延安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岡山精神”一樣都屬于中華民族寶貴的紅色文化,是對大學生進行三觀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重要文化素材。因此,將“兩彈一星”精神融入“基礎”課教學也是新時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實現“兩彈一星”精神融入“基礎”課教學必須進行整體設計,從“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入手,做好與“基礎”課內容的有效對接。
將“兩彈一星”精神融入“基礎”課教學,首先要充分結合“基礎”課課程內容的特點以及課程的性質、課程定位和教學目標等方面,根據“基礎”課的章節內容設置,將“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與具體教學內容相結合;其次要堅持整體性、科學性和針對性的有效結合,在“基礎”課的整體教學活動中貫穿“兩彈一星”精神的精髓,著重從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素質教育等角度,向大學生講清楚“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的豐富內涵及其對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所具有的重要指導意義,結合“基礎”課本身所具有的貼近大學生生活的特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史料照片、經典視頻和真實故事感悟“兩彈一星”精神永不磨滅的時代光芒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二、“兩彈一星”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實現方法
全國各大高等院校現在使用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2018年新修訂版,課程內容和教學體系主要由緒論和六個章節構成。實現“兩彈一星”精神融入“基礎”課教學,主要的方法是將“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與“基礎”課具體相關章節的內容進行有效結合,找出兩者之間的契合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入相關案例,用更加具體和更加生動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一)“熱愛祖國”與“愛國主義及其時代要求”的對接
“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中,第一個層面的內容就是熱愛祖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核工業的建設者、奠基者們正是憑著“回國需要理由嗎?不回國才需要理由”的滿腔愛國熱情,克服了重重阻礙回到祖國,為新中國的核武器研制事業奮斗終生。這部分內容可融入“基礎”課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的第二節“愛國主義及其時代要求”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理解,愛國,并不僅僅是一句響亮的口號,而是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來的。要像當年的“兩彈元勛”和每一位參與“兩彈一星”研制的科研人員一樣,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融入到國家的前途命運中,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扎根祖國西部,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自己的青春。當代大學生還要將“兩彈一星”精神中的熱愛祖國與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相結合,堅持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通過不斷學習練就過硬的本領,做一名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熱愛祖國”還可以與“基礎”課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中第三節的“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統一”進行對接,引導學生認識到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和生活的追求,不能脫離當代中國的實際,只有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實現個人價值,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二)“無私奉獻”與“人生的青春之問”的對接
在“兩彈一星”研制基地建設之初,有大批的科學家、知識分子和普通建設者離開大城市,來到荒無人煙的戈壁和草原,投身到原子彈的研制工作中。由于保密要求,他們大都隱姓埋名,連家人也不知道他們在哪里,在做什么。他們中的很多人就這樣在草原深處的核武器研制基地默默奉獻了一生。可將這一部分內容融入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的第二節“正確的人生觀”的“人生價值的評價與實現”和第三節“創造有意義的人生”進行教學。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把小我和大我更好地統一起來,樹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高尚人生追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職業目標與國家和社會需要相結合。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發揮聰明才智,為社會做出貢獻,就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自力更生”與“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對接
中蘇關系驟變后,蘇聯撤走了核武器研制的設備和專家,帶走了所有的技術資料。面對“一無權威資料,二無實踐經驗”的艱難處境,我國科研人員堅持靠自己的力量,不辭辛苦、夜以繼日地完成了原子彈的設計,使我國的核事業在簡陋的條件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部分內容可融入“基礎”課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第二節“吸收借鑒優秀道德成果”中的“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進行教學。讓青年大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我們應該去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我們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征程上進行偉大斗爭,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目標的實現,更接近勝利,但同時我們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正因如此,今天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重拾自力更生的精神,靠自己的打拼開辟新的天地,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四)“艱苦奮斗”與“發揚中國革命道德”的對接
在講授課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第二節“吸收借鑒優秀道德成果”中的“發揚中國革命道德”部分的內容時,可結合“兩彈一星”精神內涵中的“艱苦創業”進行講授。教師可以用珍貴的圖片、視頻資料和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將學生帶入原子彈研制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值我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副食品嚴重短缺,研制核武器的廣大科研人員也同樣忍饑挨餓、身體浮腫。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完成了青海金銀灘核武器研制基地和導彈試驗基地的建設。讓學生從中體會老一輩革命者艱苦卓絕、不懈奮斗的偉大革命精神。讓青年大學生充分認識到雖然與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研制“兩彈一星”的條件相比,我國現階段的科研條件和科研技術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顯著增強,但改革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當代大學生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艱苦奮斗的偉大革命道德,在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五)“大力協同”與“偉大團結精神”的對接
在講授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的“偉大團結精神”時,可以將“兩彈一星”精神內涵的“大力協同”與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結合起來。向學生講清楚核武器的研制與試驗是一項規模大、技術復雜、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為了實現自主研發我國的核武器的偉大夢想,各部門各單位齊心協力,與一切困難和阻礙作斗爭,全國上下一盤棋,群策群力集體攻關。讓學生明白,在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缺少資料和核心技術的條件下,我國僅用短短八年的時間就造出原子彈,主要得益于全國上下的大力協同。這種偉大的團結精神對我國現階段的改革攻堅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前進。中國擁有近14億人口,只要我們始終發揚這種偉大的團結精神,就一定能形成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
(六)“勇于登攀”與“做改革創新生力軍”的對接
在原子彈的研制過程中,我們既沒有資料,也沒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幫助。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科研工作者們憑著偉大的斗爭精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跡,但同時更是集體和創新發揮的巨大能量。這部分內容可與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的第三節“讓改革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的“做改革創新生力軍”相結合,引導青年大學生認識到雖然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科研條件已經今非昔比,但“創新”依然是我國新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不能丟掉的優良傳統。大學生要增強改革創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大膽探索未知領域的信心。要“常為新、敢創造”,潛心鉆研、協同創新,化“兩彈一星”精神為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勇做改革創新的生力軍。
三、結語
將“兩彈一星”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核心要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影視資料、歷史故事、珍貴史料等紅色教學資源,通過教師的講授和引導,讓青年學生能夠主動將“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內涵轉化為自身的思想觀念,把“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轉化為大學生自身的價值體系。實現這樣的轉化,要充分發揮好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主體的教師的作用。高校思政課教師一要加強理論學習,準確領會“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和思想精髓,做到真學真信真用;二要提升思想認識,提升對“兩彈一星”精神對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重要指導意義的認識,增強對教學工作的高度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三要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在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基礎上,充分用好“兩彈一星”精神展覽館、研究院等紅色資源,實現“兩彈一星”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屈國棟.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J].成才之路,2019.
[2]李斌.“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與體現[J].人民政協報,2018.
[3]時統君.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思考[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
[4]譚群英.將習近平青年修得思想融入新時代大學生責任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