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梅
摘要: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教學是為學生實施馬克思主義基本觀教育、提升學生認知社會、社會參與能力及政治素養培養的一門課程,其對學生養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學生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及公共參與等思政學科綜合思想道德品質,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實際教學中老師要采取不同措施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引言
當前,國家深入推進素質教育,要明白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只有深入開展教學研究,有效引導學生學習,以此加強培養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所以,課堂教學中要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入手,更好的踐行教育發展要求。
1、通過時事政治培養高中學生政治認同素養
高中思政教學中,時事政治是課堂教學的動力源泉。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引入時事政治,確保學習中學生能夠做到理實結合,同時有效激發學生思政課學習興趣。比如,實際教學中高中政治老師為學生引入十九大會議內容,以此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十九大報告精神,從全面而清晰了解我國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同時,老師也要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新思路與思想,便于在教學中指引學生堅持最新政治發展方向,將學生培養成為有政治認同感,熱愛祖國,堅持黨的路線的社會主義新接班人與建設者。再比如,領土主權問題講解過程,老師可利用“南海問題”政治事件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資料,促使學生明白對一個國家來講領土主權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國家形象,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社會榮辱觀,更加熱愛祖國。
2、聯系現實生活培養學生理性精神
(1)思政學科核心素養中理性精神是重要內容構成。高中思政課中的理性精神不同于自然學科倡導的理性精神,其是指在掌握與應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基礎上,正確認識社會現象以此在社會生活中正確判斷并保持理性的行為選擇,這是人們認識與改造世界過程中具有的一種理智、自主與反思的思維品質與行為特點。
(2)高中思政課理論性強,而高中階段學生處于思維由經驗型抽象思想轉為理論型邏輯思維,如果實際教學脫離現實生活,將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最終學習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實際教學中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便于學生明白實際生活中所學理論的價值,以此自覺學習并應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認識社會,以理性思維指導自己生活實踐,密切聯系學生生活、思想與社會實際過程中講明白理論觀點,深化學生道德認知與體驗,同時加強學生理性精神培養。比如在《勞動和就業》章節內容教學中,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后老師拓寬學生學習空間,針對課題內容可選擇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生產活動、社會公益及小論文寫作等,其對學生理論精神發展與思想覺悟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對課堂教學形式進行創新更好的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素養
(1)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形成的一種認可、崇尚與遵守,與法治思想、知識及態度聯系緊密,其主要包含規則、程序與權利義務等方面的意識。高中教學實踐中,一直以來高中思政課是學生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將法治教育與實際教學融合起來,利于更好的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思政課教學目標主要包含:理解當代我國公民道德與法制建設要求;提高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以及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能力;重視社會發展,積極繁育社會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民主法制概念,加強公民意識培養。
(2)高中政治教材中,通常是以文字或圖文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呈現法治內容。當前,現代信息技術與自媒體發展速度快,其不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實際教學中可通過創新課堂教學形式與手段,改變課堂呈現形式,基于虛擬網絡空間學生以自身真實體驗增強自我法治意識。比如根據當前社會熱點聘請法律專家在課堂上組織專題法律知識講座,亦或是邀請公安、政法干警等進校園與課堂,還可到法院旁聽,利用這些課外活動以真實“案例探析”與“互動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思政課變成學生喜歡的“法律講堂”。或者將現實生活與時政新聞結合起來,為學生及時組織法治內容相關的研究性學習。例如制造假身份證、造謠傳謠、舞弊考生以及虐待老幼病殘等不良行為,深入研究與討論日常生活中常見違法行為,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法律常識。
4、組織集體活動加強學生公參與素養培養
(1)公共參與主要是指社會公共事務與國家治理中公民主動而有序的參與行為,體現了公民承擔相應的公共責任、保護公共利益以及踐行公共精神的一種意愿與能力,更是人民當家做主的責任擔當。高中思政教學中學生公共參與素養培養,要重視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為人民服務意識的培養,促使人民積極履行當家做主的政治權利與義務。
(2)思政學科教學一直以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其與學校、家庭及社會密切相關。高中思政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各類活動,培養學生參與公共生活的習慣。課堂教學中老師可設置相關情境或活動,確保學生獲得很好的公共體驗,以此深入理解教材內容,促使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例如在《文化生活》一課教學中,其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公民思想道德素養。課堂教學中圍繞實際生活中“跌倒的老人是不是要扶起”的熱點問題,老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辯論,以此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養成自己的道德觀與價值判斷,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明白作為社會公民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深入推進新課標改革,素質教育地位日益提高,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老師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實際教學中,老師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明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加強學生實踐與思維能力培養,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此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與世界觀。此種教學模式利于老師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全面發展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志忠.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高考,2020,(11):154.
[2]李中華.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J].考試周刊,2019,(84):117+123.
[3]李雪.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途徑的探索[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