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
摘要: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以及基礎設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觀。然而由于農村孩子的父母教育程度與教育理念的問題,造成農村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誤區,阻礙農村學生的未來發展。本文就農村家庭教育這一熱點問題,主要分析了當前農村家庭教育的誤區,并針對這些誤區制定了相應的策略,以期更好的推動農村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農村家庭;家庭教育;誤區
引言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較大。在當今社會中,要想使國家的整體發展水平得到穩步提升就必須重視農村居民的知識水平以及整體素質的提升。但就當前的發展狀況而言,農村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學,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并且與城市的教育事業發展仍存在著較大差距。除此之外,許多農村居民在進行生產或是務工的同時難以給予子女更好的教育,從而使子女的教育水平也難以提升。因此,現階段必須要加大對農村人口素質的重視力度,完善農村家庭教育體系,及時解決教育中的問題。
1當前農村家庭教育的誤區
1.1對子女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們對子女的美好期盼。固然有這種期望是好的,但倘若期望過高過激就會適得其反。他們并沒有考慮子女的喜好將自己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認為分數說明一切。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家長將自己辛苦獲得的血汗錢全投入到子女的學習和教育中,而沒有清晰的認識到子女的學習能力。也許這種方式在短期內對孩子的學習有所提升,但長此以往下去就會對孩子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壓力過大、出現精神緊張、對學習失去興趣等。
1.2科學的教育方式缺失
農村居民受到歷史、地理環境、生活氛圍等因素的影響,產生普遍的綜合素質低的現象。一些家長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操勞家事上,雖然有心幫助孩子學習,但是卻沒有能力和時間。他們不能科學的分析學生學習狀況,并對其進行指導,最終只好選擇不過問。農村家長的知識水平停留在較低的層面是導致他們不能使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參與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根本原因。
1.3缺乏溝通
由于勞務占據了農村居民大部分時間,家長與孩子的交流機會也很少,這也會給孩子三觀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教師在想與家長對孩子學習問題進行溝通時,許多家長出現不配合或是沒有時間的現象。孩子要想獲得良好的教育,為未來進行高層次的提升打下基礎就必須注重家長與孩子、與學校的溝通。但由于知識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家長觀念中仍存在著封建殘余,認為孩子必須要服從自己的安排,缺少平等意識,最終只會導致與孩子的關系漸行漸遠。
1.4男女平等觀念缺失
許多家長受到封建傳統觀念的限制直接導致了農村家庭重男輕女現象還十分嚴重。在日常對孩子的教導過程中,家長出現了對兒女間不平等對待的問題。同樣是在一個屋檐下成長,男孩子的待遇就會比女孩子好很多,女孩子的心理會因此受到很大的創傷。同時還會出現家中女孩還要承擔繁重家務的現象,這讓孩子在美好的童年中就背負許多不平等觀念,對未來的生活也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這種思想會持續延續到下一代。
1.5隔代教育造成性格缺陷
由于年輕的家長們平時需要上班、照顧孩子的時間較少,很多家長總是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隔輩教育的問題也是我國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在爺爺奶奶的眼中,孩子就是捧在手里的明珠,不僅僅舍不得去責罵和教育,更加普遍存在著溺愛的現象,這樣的家庭不僅僅不能夠給學生以健康的心理,更加容易導致學生在與其他人接觸時存在著任性、無理取鬧的問題。
2解決農村家庭教育的誤區的策略
2.1家長以身作則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日常行為以及對事物處理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因此,家長就要積極改正自身素質的不足,以高尚的人格和正確的做法引導孩子學習、生活。倘若家長沒有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依舊使用不文明的語言以及行為,在道德品質上還有很大的缺陷,甚至還有違法犯罪的現象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因此,從最開始家長就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樂觀向上、表里如一、真誠待人,教導孩子用勤奮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在孩子遇到苦難時給予幫助,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2父母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孩子無論是日常的學習還是生活都需要良好的氛圍才可以達到理想的狀態。因此,父母也要有奉獻精神,努力培養孩子規律的習慣,不斷以積極的心態引導他們健全人格。同時這也需要父母擁有長遠的眼光,在保證正常生活的同時,給予孩子關愛。改變傳統中父母與孩子不平等的觀念,只有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條件下,孩子才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父母。最后也要灌輸“分數不是生活的全部”的觀念,使他們能夠在快樂的環境下學習。面對未來的選擇時,也不要用自己的觀念強加于孩子的身上,尊重孩子的選擇,使他們沖著自己理想的目標前進。
2.3尋找減輕孩子心理負擔的方式
家長與孩子都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成員,因此就應當在對孩子教育的初級階段,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系,讓孩子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同時通過“賞識教育”可以為孩子找回失敗中丟失的信心,重回自我,并以更加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事物。當然也不能過度的賞識忽視了批評教育,否則很容易出現溺愛的現象。當孩子犯錯誤時,并不是秉持著“棍棒下出孝子”的觀念,而是通過批評和細心的指正,告訴他們事情的本質,從而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
結語
農村孩子的教育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要靠國家與社會的幫助支持,但總體而言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出的作用更加顯著。所以家長要盡可能為孩子樹立榜樣,營造良好健康的學習環境,與孩子進行及時溝通,不給孩子施加過重的壓力,使他們能夠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所以,只有在學校與家庭的攜手努力下,才可以使得農村的教育水平得到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姜姝,朱瑩,楊云江,吳雨琪.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20(17):185-188.
[2]譚敏.農村家庭教育的文化邏輯與現代轉換[J].教育評論,2020(05):22-28.
[3]王士祺.對傳統農村家庭教育功能變遷的社會學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20(1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