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香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的新課標也在與時俱進,為了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為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要求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等,同時,還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景教學法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去理解記憶知識點,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情景教學法的相關內容。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小學;數學;應用分析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有關教育專家結合實際教學總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愿意去學等。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的很多老師也都在朝著情景教學法去發展,情景教學法在提高學生的成績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創設情景已經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的亮點。但是有的老師并沒有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創設情景,從而造成了學習效率低下。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人們都是有好奇心的,同樣,對于學生也是一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適當的設置懸念來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學生一旦有了好奇心他就會更愿意去學習,與此同時,學生的專注力會提高,那么學習效率也會更高的,對于學生學習知識是特別有幫助的。研究表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授的知識以及學生的情況來適當的設置懸念,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并且做到融會貫通等。通過設置懸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主觀能動性等,還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在學習的過程中,小組內的成員可以一起談論學習的內容,交流彼此的思想以及學習想法等,進而達到一個良好的學習效果。在設置懸念的時候應該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際的應用當中應該具有靈活性,只有這樣才能起到一個良好的學習效果。在情景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進行點撥與指導,以便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的去思考問題、使用自己的雙手通過拼擺的方法等,發現其中存在的規律,有的時候會出現一題多解的現象。這種設置懸念的教學方式不僅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還幫助了解決學生的數學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
二、從實際出發,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的新課標對老師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課標希望老師可以從生活中出發教會學生去學習一些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不斷地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實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通過情景教學法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能力,讓他們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等。因此,數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以及生活經驗等,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學生學習數學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除了要及時的給與孩子幫助之外,還應該多鼓勵孩子,培養孩子迎難而上的精神等。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通過適當的舉例,來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的交流和互動,不同的小組之間也可以進行討論,發現數學問題與現實生活中某些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等,進而,可以從中得出一些有用的結論和本質特征,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從而更好的服務于生活。
三、創設交流情境,探究懸疑
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以及心里特征等進行分析,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來使用情境教學法。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具有很明顯的心理特點,有的學生性格比較活潑,有的比較內向,我們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老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來進行因材施教,盡量給學生創造一個有趣的學習環境,比如,可以成立學習小組等,來提高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能力,指導孩子要敢于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進而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采用各種方式來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快速理解和記憶能力,并且有利于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學習,進而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與知識范圍等,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新課標的課程改革來不斷的創新情景教學的方法,從實際生活出發,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可以用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事物來給學生進行舉例分析等。情景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開發孩子的智力,所以,我們應廣泛的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情景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世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實踐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03):125-126.
[2]石寒燁.奏響數學課堂的前奏:淺談提高小學數學情境導入的實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3(10):89-90.
[3]董興紀.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方法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07):245-249.
[4]馬玉英.情景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探究[J].學周刊,2019(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