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宇
【摘 要】在多種形式的舞蹈中,古典舞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其他舞蹈類型相比,古典舞更加重視精神與情感的傳遞,而這些精神與情感大多來自于我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為了更好地實現精神與情感的傳遞,舞蹈者應當充分利用技術技巧,實現唯情造舞,將中國傳統藝術的特點充分地表現出來。
【關鍵詞】技術技巧;古典舞;訓練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4-0108-02
在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影響下,我國古典舞有效地結合了傳統武術和戲曲表演的精髓,并容納了西方舞蹈藝術的精華,實現了博采眾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典舞的影響力和廣大人民群眾對古典舞的關注度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筆者認為舞蹈者應當充分分析中國古典舞動作語言的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將舞蹈中蘊藏的感情表達出來。
一、中國古典舞的情感表達特點
(一)通過優秀的古典舞作品,實現傳統情感的傳遞。我國絕大多數古典舞作品都來自于傳統文藝作品、歷史資料以及民間傳說等等,通過這類作品,觀眾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其中所傳遞出來的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渲染,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以我國古典舞作品《穆桂英掛帥》為例,該部作品由辭印、掛帥兩部分組成,隨著舞蹈的展開,觀眾深刻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心中的無奈和痛楚,以及懷著心系天下的思想為人民出征的決心。這部舞蹈向觀眾展示了穆桂英的心理變化,與此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了中國婦女既剛強又溫柔的形象,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她想到的并不僅僅是她自己,而是更多人。在這類作品的影響下,廣大民眾會樹立強烈的愛國精神,在遇到災難時做到以民族大義和國家安危為先。
(二)淡化情節設置對情感表達的推動作用。設置情節是藝術作品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這幾乎是每一類作品中都存在的。之所以要設置情節,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首先,每一部藝術作品都需要完整的情節進行推動,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受眾感受到作品的豐富性。其次,通過這些情節可以使受眾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圖,實現作者與受眾之間思想上的互通。再次,通過情節設置可以實現作品的再創作,有效避免作品言之無物這一現象的出現。最后,情節設置可以有效避免遺憾的出現,使廣大受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情節上,方便我們掩蓋瑕疵。但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舞蹈形式不同,中國古典舞在表演過程中忽視了情節設置這一環節,對舞蹈動作在情感表達方面的作用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中國古典舞的表達形式忽視了對情節的設置,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情節設置。中國古典舞作品是通過情感表達推動情節發展和轉化來呈現的。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舞作品的情感表達是一氣呵成的,很少會通過設置情節的方式來實現情感的表達。
(三)情感表達圓潤精致、含蓄內斂。一般的作者都是通過一事一物一人這種單一的模式來表達情感,實現與觀眾的共鳴。但事與愿違,很少有觀眾能夠在觀看作品后獲得與創作者一樣的情感。這是因為每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和心理活動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其他人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這種單一的表達模式難以使受眾獲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以《水中月》為例,在該部作品中,觀眾雖然能夠通過舞者的動作,感受到水月的美景,但是對于創作者是在什么樣的情境下創作的該部作品以及靈感源自何處則無法進行深入的了解。這種現狀直接導致了中國古典舞作品的模糊性特點。不僅如此,受中國數千年歷史文化的影響,中國古典舞還普遍具有圓潤精致、含蓄內斂的表達特點。中國傳統藝術一直強調意境和諧和氣質內斂,使藝術作品具有凈化人類情感的作用,而中國古典舞則將這一作用發揮到了極致,不僅能夠凈化人的心靈,還能夠豐富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宣揚中華民族品格,彰顯中華民族文化特征。
二、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運用的作用和意義
(一)增強了舞蹈的張力和彈性。要想增強古典舞的動態表現力,就必須立足于古典舞的張力和彈性,而這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夠實現。舞蹈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張力以及較高水平的靈活性,才能夠具備情感,才能夠將舞蹈中擁有的文化氣息傳遞出來。因此,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訓練,必須著力于增強舞者的張力和彈性。它要求舞者在訓練過程中充分重視自身各部位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在旋轉和跳的動作訓練過程中,要充分注意舞蹈表演者舞蹈基本功的培養,促使表演者能夠跳得更高,跳得更好看。以小跳和大跳的訓練為例,在訓練小跳動作時應注意腳部和腿部以及腰腹在跳躍時的瞬間爆發力,進而在空中完成小跳這一動作,向受眾展示優美的舞姿;而在做大跳動作時,一方面要靠腳蹬地和大腿的張力,使身體騰空,與此同時,還應當借助腰腹的力量,使大跳的舞姿能夠在空中停滯一段時間。除此之外,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運用還可以幫助舞者完成更高水平的舞蹈動作,將古典舞的藝術表現力充分地展示出來。
(二)促使舞蹈表演更加扎實、流暢。在古典舞表演中,應當更加扎實和流暢,要做到以少勝多,用簡單的動作展現出復雜的表現力,增加舞蹈表演的層次,使受眾能夠感受到舞蹈表演者所富有的內涵。古典舞中的踏步和大踏步等腳部動作,大多通過勾腳和繃腳的形式完成,這是古典舞的經典動作之一,它能夠使舞蹈表演的深度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將技術技巧與古典舞有機結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技術技巧與古典舞的共同發展。因此,掌握良好的腳部舞蹈技巧,從根本上奠定了整場舞蹈表演的基調,促使演員能夠輕松發揮,流暢完成古典舞的表演。
三、加強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訓練,增強情感表達
在訓練方法和技巧方面,中國古典舞的舞者往往存在較大的差異,但總體來說,主要目的都在于能夠更好地將古典舞作品的內容表現出來。古典舞技術技巧在增強作品表現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筆者認為中國古典舞表演者應在技術技巧訓練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不斷的探索,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舞蹈形式。具體來說,加強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訓練,實現古典舞情感表達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古典舞中“跳”的訓練。每一個人生來就具備跳這一基本技能,但此處跳的動作與古典舞中的跳并不完全一致,古典舞中的跳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在我國古典舞中,跳是一種素質,是一種爆發力和音樂相結合的綜合素質。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而表演者如果想將跳這一動作表現好,就必須在日常的訓練活動中不斷加大訓練強度,每日都要做足下蹲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夠具有較好的彈跳力。教練應對舞蹈者采取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方式進行訓練,使舞者能夠將古典舞的效果完美地呈現出來,進而營造良好的情境,將古典舞的情感表達出來。
(二)加強古典舞中“轉”的訓練。在古典舞訓練過程中,訓練者應當加強“轉”的訓練,該動作主要訓練的是舞者的協調性。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旋轉動作能否做好,一方面取決于訓練者的身體力量,另一方面還取決于訓練者各部位之間的協調性。如果舞者在旋轉過程中缺乏旋轉意識,就難以完成高難度的動作,即使完成了動作也不標準。我國古典舞的旋轉動作在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外來的文化因素,但與國外舞蹈的旋轉還是有很大區別。要想將古典舞中旋轉的動作做好,應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旋轉的過程中,應當收緊腰部與背部,與此同時,還應當確保身體在旋轉過程中一直處于直立的狀態。其次,要有效地把握留頭和甩頭等動作的頻率。再次,重心在旋轉過程中要保持平衡,避免因旋轉而導致身體處于東倒西歪的狀態。最后,旋轉時身體要隨著舞蹈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三)加強古典舞中“翻”的訓練?!胺钡膭幼髟诠诺湮柚兄饕峭ㄟ^腰部來實現完美控制的。通過腰來控制上下肢動作,才能夠將古典舞的魅力展現出來。筆者認為舞者在進行翻身訓練時應做到自身胯部和胸腰之間的有效配合,與此同時,上半身也應當順著一定的軌跡進行擺動,要遵循一定的規律,依照古典舞的要求來完成,否則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在情感表達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古典舞蹈是一種舞臺藝術表現形式,其本身是一門藝術,而不是技術技巧的簡單疊加。因此,在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訓練中,我們應將目標放在情感的表達上,而不是技術技巧的超高難度訓練上,要明確技術技巧是為了烘托氣氛,表達意境。在古典舞的訓練中,教學者應當從每一位舞者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傳統的訓練方式來完成。古典舞的技術技巧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為了體現古典舞的完整性而存在的,因此,在進行古典舞表演時,不應單純地追求舞蹈技巧的展現,還應當將情感融入到舞蹈技巧當中,將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到舞蹈表演活動中,將古典舞的藝術魅力展現出來。舞蹈者應通過古典舞技術技巧,將舞臺劇情呈現給廣大受眾,并在此基礎上將人物的特點深入地展現出來,將表演與劇情有機結合在一起。靈活地運用古典舞技術技巧還可以幫助舞者更好地詮釋舞蹈的內涵,達到預期的舞臺效果,為舞蹈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古典舞能夠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古典舞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與時俱進,在發展過程中古典舞的動作和技巧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豐富了舞蹈的內容,使廣大舞者能夠通過舞蹈抒發自身的情感與受眾形成共鳴,通過舞蹈將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表現出來。但值得注意的是,舞蹈與歌唱不同,它是無聲的,因此只有通過技術技巧才能夠將人物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才能夠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讓更多的人關注和支持古典舞。當然這一過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舞者不斷努力、不斷進取、反復練習才能夠實現的。
參考文獻:
[1]王江濤.唯情造舞——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運用分析[J].黃河之聲,2020,(04):146.
[2]朱玉紅.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審美、訓練和應用[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8,36(02):161-165.
[3]寇薇.“桃李杯”中國古典舞青年組個人優秀劇目中技術技巧選用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8.
[4]王常琳.關于對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課教學方法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7,37(1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