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最寶貴的文化資源,孕育出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立德樹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務,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通過對南充三所高校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功能認可度高,但有些學生認識上存在偏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南充大學生立德樹人教育有效銜接需利用學校、社會等維度的優勢條件努力探索多重耦合保障機制以促進大學生德育實踐的自覺養成。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德樹人;有效耦合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259
基金項目: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青年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南充大學生立德樹人的有效耦合研究”(NC2019C00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立德”是“樹人”的堅實基礎,“樹人”是“立德”的價值目標[1]。我國學生的德育需“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播了多樣化的社會意識,大學生的價值觀面臨著多重選擇。迎接機遇,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持久的力量,厚植青年學生立德的根基。應對考驗,我們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立德樹人使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應有之義,也是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行動指南[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德育的融入研究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1 南充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調查
為了更清楚了解南充市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態度、對現階段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建議,特對西南石油大學南充校區、西華師范大學、川北醫學院三所高校大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功能認知的現狀展開調查。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回收問卷292份,實際有效率占總發放問卷的97.3%。經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93.7%的大學生認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的育人價值表示十分贊同。
2)83.2%的大學生參加過高校組織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覺得活動開展很有意義且收獲很大。
3)64.8%的學生認為高校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足,提供的傳統文化教育少且單一,希望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滿足他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南充大學生德育的重要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立德的內涵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人的方式也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德樹人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我國教育改革和為黨培養治國理政人才意義重大。
2.1 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對傳統文化的凝練與升華,而中國傳統教育在思想上注重德性的養成。“愛國”、“無私奉獻”、“修身養德”等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所提倡的原則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倡的諸多有益元素如“愛國”、“自強不息”、“樂于助人”等是大學生道德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在現實生活中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將育人功效發揮出來。對大學生進行德育,必須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培養大學生的熱忱自信和愛國之情。忽視德育價值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必然不完整,其內容必然匱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會顯得空洞教條。
2.2 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密不可分的”[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立德樹人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價值取向和內在精髓。中國傳統教育始終秉承以德為先的倫理道德觀,傳統文化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國家層面的德、“有公心必有公道”“兼愛”“儉,德之共也”等社會層面的德以及“君子與人為善”“名節重泰山”等個人層面的德無不彰顯出優秀傳統文化中德行的價值意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鑄魂育人的精神動力,為新青年建功新時代提供精神滋養。
2.3 有利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最需要有理論有深度的思政課進行引導。
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和架構鮮明的價值導向。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有利于正確價值觀的入腦入心,而且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高尚情操與崇高理想。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器的作用,應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構建協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同時培養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文化沃土。
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南充大學生德育的有效路徑
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前沿陣地,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通過重視南充大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求,探究南充大學生德育中的傳統文化認同機制,提高南充大學生成才立德的實效性。
3.1 立足本地實際,創新課堂教育
要想發揮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南充大學生的育人功效,必須結合本地特有的文化符號,將其融進課程教學體系,實現服務南充的價值定位。
南充由母親河嘉陵江厚澤,具有2200年的悠久歷史,孕育出“三國文化”、“絲綢文化”和“古城文化”等豐富的文化資源。當前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同一性,那么深入挖掘利用本地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教學資源就成為新形勢下德育的必然選擇。傳統文化課堂上南充高校可將川北大木偶、閬中皮影、川北燈戲、川北剪紙、八仙鼓等民俗文化藝術引進課堂,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德育的實效性。
增強各類課程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協同效應。通識課、專業課都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求適合自身學科專業發展的方向與價值目標。南充高校可以緊緊圍繞南充市汽車汽配產業、油氣化工產業、現代物流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特色產業所需人才落實好人才培養方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過程全方位融入到高校育人的頂層設計中。
3.2 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和社會風尚
立德樹人教育實質是精神品格的塑造。社會和高校開展德育要重視大學生主體性特征,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根本文化利益訴求,渲染好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氛圍和社會氛圍。
第一,高校應落實“立德樹人”的辦學理念,優化校園育人環境。首先加強校風、學風建設。校風、學風是高校長期積淀形成的具有穩定特質的獨特風氣,展示了學校的治學態度和治學風貌,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當前高校最常見的是開展經常性學術活動來促進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校風、學風建設。南充高校可以就近邀請川北大木偶、閬中皮影、川北剪紙、八仙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進校園大學堂科普文化知識增加學生見識。其次,鼓勵大學生參加高校校園景觀文化設計,吸收大學生的創意。
第二,社會提供的德育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南充應將傳承積淀下來的優秀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南充市應深挖景區文化內涵,豐富載體呈現形式,為南充在校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圍。重點展示順慶西山風景區的蜀漢文化和高坪凌云山景區佛、釋、道和諧共生的宗教文化;重點呈現閬中古城景區獨特的三國文化、科舉文化以及閬中天宮院景區神秘的風水文化;重點講解蓬安第一桑梓景區浪漫愛情的相如文化和嘉陵江流域民俗文化;重點發掘和展示南部升鐘湖景區的川東北釣魚文化和農耕文化[4]。這些均是南充大學生德育的天然文化教育寶庫。精準把握大學生的文化需求,使立德樹人的全過程教育變成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3.3 全面推進高校文化實踐活動教育
大部分學生支持高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希望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團文化相結合。大部分高校創辦古箏社、詩詞書法社、繪畫剪紙社等各種興趣社團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培養其真善美的品格,在實踐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高校可將學生參與此類活動納入學分管理,增強學生的關注度。
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滿足大學生的新興訴求。一方面可打造一批專題研學旅游線路,引導大學生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華文化[5]。以閬中古城、淳祐故城、安漢故城、龍門古鎮等歷史遺跡為主要內容的川北古鎮民俗文化研學精品線路就是南充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依托小組實踐、課題研究等,鼓勵學生在課外開展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題調研活動。如參觀朱德、張瀾、羅瑞卿、張思德等歷史名人故居或紀念館、游覽“絲綢文化主題公園”、“絲綢文化博物館”等。
4 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立德樹人的天然寶庫。南充大學生德育需要堅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離不開南充本地文化符號的融入。南充高校創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與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和社會風尚,充分挖掘南充文化元素底蘊,真正肩負起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為服務南充培養德才兼備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曲建武,孫振琳.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大學生精神成長[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3):39-41.
[2]中組部中宣部.關于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通知[N].人民日報,2018-08-01.
[3]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
[4]何常全,郭迪潤,張莉.南充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2(3):1—5.
[5]謝文芳.地方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困境和優化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63-64.
作者簡介
宋新建(1988-),男,漢族,河南信陽人,研究生,成都工業學院思政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