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宇 徐廬夢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提高道德修養,規范行為。進入社會之前,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非常重要,而在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教師若能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進一步為學生傳遞正能量,就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開設思政課程的現實意義,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現代教育技術對學生的指導作用,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時代的要求,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傳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3-0-02
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日趨完善。在這一情景中,許多高校的課堂也逐步出現了信息化的身影。正能量成為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符號,與我們的情感深深相系,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情感。思政課程是大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大學階段開展思政教育,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通過融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改善課堂教學氣氛。思想政治課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理解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技術,利用網絡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有利工具,積極為學生傳播正能量的信息和情感。而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技術,是基于互聯網技術下的新媒體具有先天的技術優勢與作為媒體的信息服務功能,是網絡經濟與傳媒產業實現對接的最佳選擇,具有社會和經濟雙重屬性的新媒體,既負有傳播先進文化的責任,又有盈利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巧用新媒體技術來傳播正能量,便成為一種必然的舉措,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習思想、學習政治的欲望。
一、新媒體時代思政課堂正能量傳播的現實意義
(一)在思政課上提高學生思想覺悟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小單位,其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社會和國家,對于社會的運行規律、國家的政治領導力也應自覺地加以遵循。因此,必須通過思政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熱愛祖國、擁護共產黨的政治意識和民族精神,培養他們心系天下的民族情懷。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完善,新媒體時代給大學教育帶來了便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與此同時,許多大學生卻受到了網絡上眾多信息的沖擊。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傳播正能量的信息,可以促使學生堅定步伐,在網絡浪潮和日常生活中不迷失自我。在小層面上,思想道德素質、良好的道德修養是個體未來就業的基礎,在大層面上則是為職業教育響應國家和社會的政治號召。弘揚正能量,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必由之路。
(二)弘揚正氣,糾正學生的錯覺
無論是家庭、大學還是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和期望,都不同于義務教育時期,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更需要通過自主、自律來實現目標和計劃,外部約束比以前小得多。很多大學生在脫離了父母的管教、老師的嚴格約束之后,就會變得自由散漫、自卑。此外,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各種網絡游戲、消極信息逐漸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網絡文化泥沙化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面對復雜的主、客觀環境,如果高校缺乏配套的思政教育,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不佳,如何才能滿足個人、家庭、高校乃至社會的需求?新聞中經常出現大學生因拜金主義、極端自私自利等思想而導致的嚴重錯誤。要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糾正社會、國家對大學生的錯誤認識,切實開展思政課堂,努力為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新媒體時代弘揚正能量的舉措
(一)在網絡中明確態度立場
面對網絡中的海量信息、熱門話題,教師要有明確的態度和立場。網絡中各種思潮肆意,混亂了學生的思想,也導致部分學生也希望尋求教師的幫助,得到正確的解答。所以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向已經混亂的學生,明確傳輸正確的道德觀念。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授學生感興趣的思政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還需要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能力,進行思政教學的創新,從而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無論在課堂還是網絡,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學生,甚至社會、網絡上相關人士的關注。所以教師除了需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還需要規范自身在課堂和網絡上的言行,真正達到言行一致,為學生起到榜樣作用,對網絡網民負責。
(二)利用網絡語言拉近與學生距離
雖然教師在本領域內頗負盛名,但是進入到網絡中卻難以與學生進行溝通。原因在于,教師在網絡中依舊沉浸在自己的教學模式中,用教育的語氣與學生進行溝通,高高在上的態度,學術性的語言,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新媒體環境下,教師應關注網絡中的主流思想動向和學生關注、網絡熱議的思政話題。研究時下的網絡文化,常用的網絡語言,將自身的思政教學觀點,用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進行表達,以縮短與學生間的溝通距離感。同時,教師用學生能夠接受的網絡語言,評論時下熱點思想, 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網民的熱議,從而達到從學術圈向網絡圈的破圈、校內影響力向網絡影響力的遷移。在課堂中,教師亦可以把網絡語言融入課堂,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三)利用因特網環境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傳播是高校思政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相對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師來說,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教學更為重要。第一,要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思想,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加強對革命思想的宣傳和弘揚,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思想觀念,正確認識國情、黨情和世界格局,在大學期間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正確塑造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律意識和思想道德教育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正確的思想道德認識和學生人格的完善是密不可分的,為使其更具創新性,教師應積極運用網絡建設,如為提高學生的網絡法律和網絡安全意識,開展網絡文明、網絡正確使用、網絡社會責任履行等主題的教學活動,以此來傳播正能量,引導學生在使用網絡的同時增強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
(四)利用網絡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網絡的發展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提高思政課堂的創新能力,教師應將網絡教學與多樣化的校園活動相結合,使網絡教學滲透到大學生的心中,成為一種生活的文化。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大力發展“新媒體教育學習”,構建具有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講堂。創新數字化教育方式,整合網絡技術、云平臺和在線教學軟件,實現更高質量的思想政治課堂宣傳和教育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通過互聯網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信息及時推送到大學生的微博、微信群、QQ群等網絡生活圈中,開展不同形式的網上思政主題教育講習和宣傳活動。要切實做好正反兩方面的教育結合,宣傳和弘揚正能量,抵制不良思想,從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五)利用網絡打造正能量生態平臺
教師除了在網絡上推送正能量思想,還需要關注學生網民對此的反應和評論。雖然教師在各大平臺積極傳播思政思想,展開思政教育工作,但是不乏教師的行為,卻遭到曲解,網絡輿論卻朝著相反的消極方向發展的情況。長久以后,輿論生態將遭到破壞。所以教師需要積極關注輿論,及時糾正網絡上的錯誤言論和觀點。在評論區,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發展正確有力的評論,引導輿論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雖然教師已經在網絡上積極維護評論,但是還是需要通過建立正能量生態平臺,讓學生網民都參與到維護評論的工作中來,建立健康向上的和諧生態平臺。針對網絡上的攻擊言論,教師可以巧借言論,在他們的觀點之上,提出自身的思政教育理念,引領思潮。建立正能量生態平臺,是利用網絡名師的明星效應,吸引更多有意識的志趣愛好者聚集在平臺,通過學生和發稿,引導平臺輿論風向,讓更多的學生自覺假如平臺,自覺維護平臺評論。
三、結語
高校學生指的是正在接受基礎高等教育而還未畢業走進社會的人,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是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高校教師和學校對他們寄予厚望。網絡信息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思想認知。要規范學生的思想認識,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主題實踐活動等途徑向學生傳遞正能量,通過活動實踐樹立正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李穎,張卓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147-149.
[2]黃家周.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的原則與路徑探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5):169-174.
[3]肖霖予,廖肖依.論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主流思想引導能力的提升[J].創業創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9):60-61.
[4]劉穎潔.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正能量傳播范式探析[J].記者搖籃.2020(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