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炳然 李尚
摘 要 治理國家有兩種基礎方法,一是“德治”,二是“法治”,二者具有各自的優勢與限制,在合理磨合與協調互補的過程中,可以極大提高治理效率和優化秩序。“德治”與“法治”的高度協調結合是我國我黨長期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需手段、是“四個自信”的發揚與傳承、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鑒于此,為實現“德治”與“法治”完美結合,必須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全民品德素質提升;完善社會法律法治體系,實現協調發展;樹立法治精神,形成人人懂法、人人愛法的良好社會氛圍,以德法共治推動國家現代化改革進程。
關鍵詞 德法共治 理論內涵 時代價值
作者簡介:邢炳然,河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尚,河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219
一、德法共治的理論內涵
作為現代社會治理的兩種模式,“德治”和“法治”分別發揮著重要作用,二者在相輔相成中維持社會穩定與國家運行。換言之,“德治”和“法治”雖概念有所區別,但更多是功能互補,共同形成德法共治的全新局面。
從法理學的角度來講,“德治”是通過道德形成一定范圍的約束,從而實現教化功能,進一步調節人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行為規范,實現社會長治久安。這是一種依靠民族觀念、文化傳統、社會輿論來發揮教育和協調作用的軟性制約,具有典型的非強制性的特征。與之相反,“法治”是依靠法治精神的強制性約束,與人治相對。以具體的法律條文、法律規則來規范人的行為,處理人際關系問題,蘊含著公平、公正等法律理念。
在當今中國,“德治”和“法治”在概念與結構層面仍有顯著區別,二者所調節的范圍存在一定的界限,進而產生互補效應,成為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是德法共治的理論來源,也是邏輯起點。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整體語境下,德法共治成為中國特色的治國方案。只有緊密依靠我國的發展國情,在國家治理中摒棄單一極端的“德治觀”“法治觀”,堅持二者協調統一,注重二者內部的邏輯結合。既要充分發揮“法治”的強制力,以其特有的威懾作用做好最后的防線;又要重視“德治”對人民意志的體現,發揮思想層面的教化作用,以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社會主義道德支撐法治建設,讓“德治”和“法治”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協同前進,相得益彰。
二、德法共治的時代價值
新時代治國理政思想的科學總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我黨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時代對我黨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我們要深刻批判以往具有工具屬性的“德治觀”“法治觀”,并對前人治理思想予以繼承,進行創造性轉化。從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到“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理政新思想。德法共治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國情,進行的深刻總結,體現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治國新方略。
(一)“四個自信”的傳承與發展
“德治”與“法治”相結合鮮明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貫穿始終。
就德治思想而言,“德”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以貫之的主線,在對其繼承的過程中,“德治”思想巧妙的結合市場經濟特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形成包含“四個自信”的德治思想。“德治”呼喚的是全社會自己形成的良好的道德體系,旨在培養自發信仰,營造公平正義價值觀,這與“四個自信”的思想基礎不謀而合。“四個自信”的發展最終趨向就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二者在精神內核上相互契合,具有邏輯上的共性。
就“法治”思想而言,“四個自信”仍是必須。只有堅持中國特色,從制度層面、理論層面、道路層面和文化層面,才能更好的符合法治建設總要求,一方面,法治興則國家興,推進法治,就必須選對路、走對路,道路走錯是本質問題。我國所秉持的法治道路是實踐的綜合體系,是“道路自信”在法治領域的堅守與發展。另一方面,“道路自信”在法治層面要處于指引地位,發揮黨總攬全局的核心地位,保障道路、方針、政策在法治建設中全面貫徹執行,因此,做好德法共治是對“四個自信”的傳承發展,要不斷踐行“四個自信”的內在要求,從自信中汲取精神動力,推進法治現代化。
(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建國71年,我國取得世界矚目的顯著成就,不僅在經濟總量上躍居世界第二位,并進入結構優化的新常態階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一步豐富發展,并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相輔相成。新時期,德法共治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的重要力量,為了更好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我黨要在法治道路、法治體系等基礎理論問題下功夫,進一步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發展和法律學說,通過中國特色實踐總結升華,穩步提升德法共治水平。從根本上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三、德法共治的實現路徑
德治法治相輔相成,分別從不同社會分工出發發揮作用,如何從具體實踐路徑推進德法共治,是當下不可回避的重要議題。
(一)推進德治教育和法治教育,增強全民法治意識與道德自覺
現今條件下,任何一個公民都應做到對法律的基本遵守,做到對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認同。在國家治理中,德法能夠實現有機協同、兼容并蓄,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法律規則的具體實施,都離不開德法共治。
教育是德法共治的主要手段。在對人們的思想進行影響,使之產生規范約束力的過程中,德治教育與法治教育齊頭并進、互為補充,以教育為橋梁,可以更好的實現德治與法治的互動。一方面,“德治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性、有針對性的道德宣傳方略,可以通過公民德治意識的深層次養成,從而引導德治行為。①”在我國的現今條件下,德治教育可以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進行劃分,其中宏觀意義上的德治教育主要指國家、民族與社會層面的廣泛教育,如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的精神的宣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對公民基本道德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而微觀意思上的道德主要針對個人行為,是不斷提升個人修為,使之符合社會基本道德需要的教育過程。另一方面,法治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性、有針對性的法律宣傳方略,旨在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識從而將守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法治教育所涵蓋的內容廣泛,既包括對法治思想、法治原則的領悟,也包括對具體條款和行為的學習。
綜上,德治教育與法治教育二者是不可割裂的,共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件中完善發展,其內容增添時代特性,我們應充分調動學校、家庭以及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利用新媒體宣傳模式進行廣泛教育,避免割裂思維,引導德法共進的良好社會風尚,最終讓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樹立道德與法律底線,增強自覺意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二)完善道德體系和法律體系,努力實現德治與法治相互促進
實現德法共治,必要重視道德體系與法律體系的共建作用。第一,“德治”建設亟需建立整套與之相匹配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從而形成道德建設的動態過程。因此,當前道德體系必須以實踐需要為基礎,扣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積極回應群眾關切的社會道德問題,潛移默化提高道德水準,以實踐作為檢驗社會道德水平的最終標準。第二,傳統道德體系要找準時機,進行當代轉化。
道德體系要更好與新時代法治思想想適應,在協調共進中添加時代因素,重塑符合時代要求的義利觀、合作觀、共贏觀。
實現德法共治,必要重視法律體系在社會治理的基礎作用。第一,法律體系的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法律的制定并意味著法治建設的完成,而隨著時代發展,仍需進行不斷完善,不斷將其與現行社會發展不匹配的內容予以修改完善。第二,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覆蓋的范圍尚不夠全面,社會發展有些方面未能納入法律體系,存在法律盲區,而我們所追求的最終局面是實現全方面的有法可依。伴隨新領域、新職業、新情況的出現,我們必須適時制定新的法律法規,通過立法約束明確可為與不可為之間的界限,更好的解決突發狀況,促進法律體系日趨完善。
綜上,道德體系和法律體系在相互促進中為國家治理提供支撐,是推動德法共治的關鍵力量。
(三)核心價值觀引領德法共治,促成德法良好契合與共生發展
為提升國家治理水平,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將德法共治融入現代化建設。其中,“德治”是內在修為的提升,目的在于治本,主要依靠國民自覺來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而“法治”是外在要求的剛性約束,以嚴格的規范制度保障和諧的社會秩序。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24字高度凝練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道德標準與法治規范,實現“德治”與“法治”的有機結合。就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而言,涵蓋道德本質與法的精髓,高度凝練“德”的規范要求與精神內涵。正如習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②。
鑒于此,在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進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不容忽視的精神內核,是基本的道德規范與基本信仰。以核心價值觀引領德法共治,要將觀念融入實踐進程之中,全面指導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強化“法治”對道德理念的保障,充分發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推動作用。我們應在具體實踐中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以法治強大的約束力促進道德規范化,借助二者契合,引領德法共治,促進共生共長,實現良法善治。
概而言之,“德治”與“法治”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德治”的指引會讓“法治”推行更加順暢,而“法治”則構筑了道德的最低防線,打好道德根基。我們應該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法治”提供動力營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論與實踐。
注釋:
① 張揚.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的內涵及意義[J].理論觀察,2015(7):36-37.
② 宋增偉.論德治與法治的雙向互動及實現保障[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8(3):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