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平縣城廂中心學校 危勁松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在學習中往往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而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急需教師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其教學,促其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尊重學生個性化特點。學生作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其在課堂中的表現直接決定了課程開展的效果,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關鍵的環節。由于小學生思維能力有限,在學習中往往使用形象思維和自身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因此,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應該加強活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縮短學生與課程內容的距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蔬菜保鮮揭秘》一課中,教師首先準備一些新鮮蔬菜和不新鮮的蔬菜讓學生進行挑選,結果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新鮮的蔬菜,那么教師就可以提問:“為什么大家不選擇那些不新鮮的蔬菜呢?”學生經過七嘴八舌的討論后,教師便引導學生去尋找蔬菜保鮮的辦法,讓學生將自己挑選的蔬菜進行保鮮處理,三天之后來對比蔬菜保鮮的效果,最后教師總結蔬菜保鮮的方法,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蔬菜保鮮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但是很少會有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蔬菜保鮮的方法,貼近學生生活,能夠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回歸生活和社會是新課標中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出的要求,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要巧妙利用學校資源、家庭資源、社會資源,豐富實踐活動,給予學生多元化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視學生體驗的課程,但是若僅僅在課堂上開展實踐活動,不僅使活動范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受到限制,而且還影響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有效性,難以真正實現新課標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在更加廣闊的天空下自由自在地感悟生活。例如:在《社區環境考察》一課中,教師如果只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回憶社會中存在的環境,那么學生的感悟肯定不夠深刻,無法激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強烈欲望。因此,教師首先提問學生:“在你們心中,社區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現實生活中社會是什么樣子的?”總結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然后,帶領學生深入社區,去考察社會存在的環境問題,比如草坪被踐踏、河水被污染、垃圾未及時清理等,讓真實的現狀沖擊學生的感官,深化學生對社會環境的認識,提高學生環保意識。最后,教師讓學生擬定一份整改方案,尋找解決社會環境問題的方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社會各界對教育的日益重視,人們賦予了教育新的使命,教育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還應該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在傳統教學中,教學內容通常都是緊扣課本和考點,導致小學中涌現出一批高分低能的學生。因此,在生活化背景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該緊扣社會熱點,重視教育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在《一次性筷子使用情況調查》一課中,學生通過實踐調查了解了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況,對一次性筷子的危害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有關塑料袋的調查。塑料袋的危害作為社會焦點問題已經持續了多年,但是國民使用塑料袋的數量依然很多,而且塑料袋仍然對環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引入白色污染的研究課題,讓學生通過不同角度去調查白色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讓學生切身感受白色污染的危害,從而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建立社會責任感,讓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去解決社會問題,回報社會。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在小學階段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迎合了現代小學基礎教育的需求,有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提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質量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緩的責任。而回歸生活和社會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宗旨,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感受,加強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以及合理利用社會資源、社會熱點,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從而落實以趣促學,深化學生感受,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