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天臺中學 姜忠勤
校長的課程力是指校長針對現實需求,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學校的文化底蘊、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的資源優勢等,來設計課程結構和籌劃課程的變革,從而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能力。它是一種以校級團隊為引領,以師生為主體進行有效課程實踐,以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綜合能力。校長課程建設的能力是為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是教育公平的高水平體現;是現代校長的一種核心能力,最能體現校長的領導智慧和素養。
新課程的思想理念最終要落到實踐領域,而課堂教學環節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教育教學改革最終還是要落實在課堂。對此,校長最好是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即使因為事務繁忙不能親自教學至少應該“常聽課”“會評課”。《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校長在領導教學的過程中,要引領教師在深入理解學校的質量追求、管理哲學、價值取向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研究活動,掌握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教學的核心價值,構建教學新模式,以保證教學沿著新課程實施方案的正確方向健康推進。
課程發展的關鍵就是教師的發展,校長即使多才多藝且有嫻熟的領導技巧,如果未能帶動并推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那對學校課程發展的推動勢必非常有限。要使已經起步的課程改革得以有效實施,就需要培養教師專業團隊。而教師信念與支持不足、缺乏共同的目標是教師團隊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對此,校長應帶動教師建立共同的愿景,并在校內推廣集體分享的文化。
學生是在一個具體的、真實的情境中運用學科內容完成某種學科任務,教師則借助學生在這些任務活動中展現出來的,可觀測的、可量度的行為及其結果(即行為表現特征)來推斷其(某項)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而這就需要校長帶領教師提高教學目標的科學性,引領教師,提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領導力,構建與新課程標準相匹配的學科能力發展目標體系,理解和落實好大單元教學設計、大概念教學和深度學習的有機聯系。用大單元教學設計將基于學科邏輯體系編寫的教材內容單元轉化為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生學習單元;用深度學習的途徑、方法、策略引導學生去追尋知識的結構、意義和社會價值;以學習者為中心,全身心投入,直指知識背后的原理、思想或方法,在獲得知識和遷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長成核心素養,用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形態實現核心素養落地。
有效教學需要學生的參與,所以,校長還要引導教師研究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要引導教師注重四個環節——習慣、基礎、方法、動力;要引導教師培養學生的三個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遷移能力。此外,還要增設學生自主發展學習課程,開展學生綜合評估,指導教師分類教學、有效教學。
有效地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校長課程力修煉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和造就研究型、學者型、教育家型校長的核心要素。學校最終要依靠教師去提高課程質量,而教師隊伍的高素質主要體現在教師課程實施的執行力上。
課程發展力需要教師具備持續的優良專業作風,教師是課程實施中的重要參與者、研究者和執行者,校長要想盡一切辦法鼓勵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學校的課程決策與改革實踐,以昂揚的生命狀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同新課程改革一起成長。對此,校長要打造一個每位教師都具有自覺意識的校園生態圈,盡最大可能滿足教師的內在需求,以進一步強化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增強教師專業成長的堅持力。
教師在學校課程的建設中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校長,一定要深入了解每一位教師的個性特長、教學能力、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以“激活與優化”為策略,引導每位教師主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主動積淀自己的內涵底蘊;主動尋求適合自己的空間,以職業情懷自信面對教育教學,并轉化為強大的實踐動力。
校長要引導全體教師樹立“人文與科學并舉,基礎厚重和個性發展和諧”的課程觀,聚焦課程研究的主題,關注深化課改實踐過程中突出的問題,營造良好的深化課改研究氛圍,以提高教師的課程研發力。
學校要立足打造學校特色發展的學習共同體,組織成立課改研究室、組建課程開發團隊,要完善校本研修合作機制,搭建校本研修學術交流平臺。通過教師之間的互動互助,引發深化課改的反思,從而不斷更新專業知識,重視培育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增加教育的多樣化供給,扎扎實實推進課改,從而為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提速增效。
課程發展是一個復雜且充滿未知元素的領域,它不僅與國際國內課程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密切相關,而且還受到本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對此,就需要學校課程領導的主體,自覺地對課程領導發展的過程進行反思性、批判性的審視和思考,不斷地提高學校課程領導發展的理論自覺性和實踐合理性。
學校課程領導作為一種長期的實踐活動,需要校長深入開展反思批判活動,要站位更高一點、眼光更遠一點、思想更深一點。校長不僅要有順勢抓住機遇的意識和能力,而且具有強有力的專業領導力,能使學校在課程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清晰的愿景和縝密的課程哲學。此外,校長還要把體現國家意志的課程方案,變為基層學校生動的教育實踐,并在課程實踐中持續優化課程領導的關鍵要素,使學校的課程建設一直行進在國家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探索之路上,從而超越對效率的關注和對技術的強調以及對升學率的追求,逐步讓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指向人的全面發展。
為促進學生在共同基礎上有個性地發展,為促進學校的多元發展和特色發展,防止和克服培養模式單一、發展模式單一和“千校一面”的現象,真正實現“一校一品” 的理想境界。校長要形成合乎內心的民主引領方式,以立人為目標,以追求發展為核心,積極探索辦最適合學生的教育,培養學生能對外部世界的變化發展及個人內部心靈的凈化提升有自動覺察應對的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于2016 年3 月發布,其致力于回答“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而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框架,學校構建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是落實這些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這些素養都是適應個人幸福生活、實現終身發展、融入并推動社會進步所必需的核心內容。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是由高中教育的性質和時代發展的要求所決定的,如何以“六大素養”為統攝,并將其貫穿于整個高中階段的教育,將以“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從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學科素養、學力發展與生涯規劃等方面來建構高中生核心素養模型,是今后一段時間高中教育改革的難點和重點。
對此,校長首先要明確學校的育人目標,要帶領教師們積極探索如何落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學校作為一個特殊的學習型組織,是一個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學習共同體,在這種友善而和諧的群體關系中,個體義務和社會義務在工作中達到統一。而共同體更多的是依靠制度的規范、目的的驅動、價值觀的引領、專業精神的指引、團隊精神的支撐以及成員間自然而然的互依性等實現內在的協調與控制。其中,團隊精神則來源于成員間的互依感、責任感等情感和規范方面的因素。但由于受到地區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以及學歷背景的影響,不同的教師往往有著個性化的文化印記、不同的課程價值取向、差異化的教學知識體系和教學技能,這些致使即便是同一區域的教育資源結構,也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現實差異。要改善這一問題,校長就需要構建區域性教師學習共同體,增加校際的交流和合作,為教師課程能力的整體提升創造良好的組織支持。
總之,作為一校之長,要腳踏實地更要仰望星空,還要把教育理想果斷付諸教育實踐,讓我們的教育能真正引領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要做到這一點,校長首先要對中國教育現狀尤其是課程改革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了解國家大政方針的基礎上,深入開展有預見性的思考。二是要正視當前的教育弊端,不回避、不放棄,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狂躁心理,從而做出科學的決策。三要反思課程最終如何走上正軌,回到原點,要關注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養成,使學生能適應終身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需要,從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